阅读杂感040918

      记录者 2004-9-18 14:32
这一两年来,诸事纷杂,我已经没有整日整日的读书时间,但是阅读仍然是我的习惯,从家中的报纸,到网上的帖子,无论是油墨的痕迹还是像素的堆叠,都有一些片断,会象石片投入我,荡起一点点波痕来。那就把这两天里的印象记录下来吧。

1、生命短暂对克林顿成长的影响

家中订阅的报纸上近日起开始连载克林顿的回忆录,昨天他谈到他父亲在与母亲新婚一年多之后(其中相聚的时间不过七八个月),因车祸而去世,这件事自幼影响了克林顿对生命的认识,所以他总是习惯于抓紧时间来做事,从不觉得日子太过漫长而无从打发,不幸的童年遭遇,对于他的成长是不是反而成了一种幸运呢?

童年的人,对于死亡和病痛的感觉是不会深刻的,即便看到了、思索了,也很难说就真的触动了,改变了。十几岁时,我曾经以一篇描写家乡入殓场面的文章,得到写作老师的称许,并使我的“大作”第一次有了在年段“传诵”的机会,但是,现在回想,我真正被生老病死击破的年纪,应当是在这几年中,你看到身边的人,同事、邻里、亲友,转瞬为病魔所擒获或是归于天国,你这时才明白,为什么“旦夕祸福”“人生苦短”之类的片言只语,竟引起人们千古相传。

还记得曾经看过一个人的故事,他因为打小医生就下了断语,他的与生俱来的疾病,将使他只能在世间35个春秋,于是这35个年头,就成了他最可贵的资本,他一年一年地计算,一事一事地努力,到那“大限”的关口,他居然已经事业大成,惟一的原因就是他从不敢停下,他总是记得,如果不抓紧,那么会有遗憾,会留下许多未完成。就连阿Q在生命的尽头,也因为一个圆圈没有画圆而抱憾,何况是快餐社会中生长的人呢?

只是,是不是每一个人在这种境地下,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都会努力去走好每一步路?会不会有人,反而选择休息,选择坐下来,看看人生的风景,慢慢地等待天黑的时刻夜幕降下掩去一切?至少我确认,前行的,收获成功;坐下的,收获安宁。所以至少,不要哭泣。

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却引起我拉拉杂杂一摊子的嘀咕与慨叹,克林顿真还是一个人物。

上面写太多了,下面简单些。

2、如今的中国人还有宁静的文化心态么
在书店中信手翻到一本刘庸的书,不知书名,不知内容,因为我只看到一页,刘的学生(老外)问刘,你说的中国文化总是宁静而平和的,可是我无论从影视还是现实中看到现在的中国人都是拥挤而吵杂的,那么我怎么能相信中国人拥有这样平静的文化心态呢?

是呀,看看现在的人群,你怎么会相信国人拥有静谧呢,就连曾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名胜,现在也已经是“摩肩接踵”“挥汗成雨”了。可是我还觉得,在我心中,有月光下只有虫声的庭院,有横斜的疏影,有浮动的暗香,只是如果那位学生就在我的面前,我不知道怎么说给他听。

3、希腊巴特宁神庙的文物归还问题
一本书是当今学者的讲座集,其中一篇专论希腊巴特宁神庙的文物,为英国所掠去,应否或谓能否归还的问题。我注意到的,一是希腊的态度始终谦和,他们并不要求所有权,只是请求让人类的艺术瑰宝,回到她们原来的位置。二是里头总结英国方面不肯归还的理由,1234……,总有十来条之多,数量上是大大超过要还的理由的,呵呵,为什么拿了人家的东西,不还更有道理呢?

我联想到我们的圆明园珍宝,照此看来,永不会有归来的一天。又想,在我们的国门里,是不是也有别人的宝物,而为我们所捕获,不肯放去呢?

4、报载普京曾计划用700名成人换儿童
今天报上讲在别斯兰人质危机期间,普京曾打算用700名成人做为人质交换孩子,其中包括政府官员、奥运会冠军。这样的消息时有出现,真假难辨,不过我相信普京是想解救这些孩子的,只是最后的结局,却是超过911的伤痛,因为了那些孩子。

那么就当这个消息是确定无疑的吧,我想象着怎样确定这700人的人选呢?那些人,自己愿意么?政府是向他们发出质询来了解他们的“献身精神”么?普京,打算自己去么……

那时孩子们在等待,现在,孩子们也许还是在等待,在天国等待一个回答。……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