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Pconline.com.cn

2004年4月1日,Google宣布推出1G的超大邮箱Gmail,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以为这只是一个愚人节的玩笑而已,尽管Google在新闻稿上宣称“是经过深思熟虑选择在这个日子推出”的,但大家依然不敢相信。1G的邮箱,以前从来没有过,而且2003年愚人节的比尔-盖茨遇刺玩笑,也让传媒心有余悸。
不过,没几天,就有很多相关的图片和用户感受被披露出来,大家这才相信,这不是愚人节的玩笑,而是Google在愚人节给予大家的一个惊喜。然而到了现在,1G的空间已经不是惊喜了,因为在Gmail推出一年来,已经有很多公司推出G级的邮箱,容量甚至高达10G。回过头来看Gmail,究竟Gmail给互联网带来了什么变化?
后病毒式营销--邀请
Gmail从诞生开始至今都没有完全开放注册,而是通过“邀请”的方式来发展新用户,也就是说,你无法直接获得1G的邮箱,而是要等老用户发邀请函,你才有机会注册,老用户也不是一注册就有邀请权,邀请权也要等Google分配,因此,当时用户称Gmail的邀请权为“G蛋”或“金蛋”。
邀请这种模式,用在像Google这样的大公司上面,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而且由于其推出的产品确实没有第二家,当时100M的邮箱空间已经被成为大肚子邮箱了,并且大都是收费的,10倍于100M的免费邮箱会是怎么样呢?吊起了用户的好奇心。也正因为如此,当时的Blog、社区等网站都在讨论Gmail邀请,在eBay,更有数千个Gmail邀请权被拍卖,一时间网民趋之若骛,以获得1G邮箱为身份的象征。
邀请除了能带来稳定而有效的用户外,也可以掩盖系统测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Gmail至今都还是Beta版,没有公开开放注册,就意味着还没有正式推向市场,现在的用户也只是作为Gmail的义务测试员而已。在Gmail推出初期,由于系统的不稳定,经常出现无法登陆等问题,但是,由于这只是免费的午餐,并且不是开放注册,因此用户虽然有怨言,但却不会像对待正式的免费邮箱那样苛刻要求。
Gmail基于邀请的推广方式,就是在筛选用户,保证使用者都不是独立的注册者,而是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这就排除了那些为了注册而注册的人,或者是随机注册者,最大可能地扩大了有效用户。
自从Gmail的邀请模式盛行之后,此后的很多网站在推出新业务时,都采用邀请的方式,如Google旗下的社交网站Orkut,微软的Wallop,新浪网的Blog,还有最近炙手可热的雅虎360等。邀请的模式,在社交网站尤为盛行,除了刚才的Orkut和Wallop外,还有Hi5等,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邀请”仍然会成为很多网站发展新用户的重要做法。
Gmail--用户免费的午餐 Google的金蛋
Gmail的推出,使电子邮箱无法创造价值的概念成为历史。一直以来,电子邮箱提供商都很头疼,如果不推出电子邮箱,用户黏性不够,很容易流失;提供电子邮箱,则会导致投入很大,收回的广告费却非常有限,即使像目前163、21cn的免费邮箱进入后有不少的广告,但是这种广告却让人反感,其面积之大很难让人舒服接受。
Google以关键字广告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推出Gmail后,当然不会放过赚钱的机会,毕竟Google不是慈善家。Gmail在推广初期,并没有挂上关键字广告,而到了现在,都可以在邮箱面板的右侧出现一列关键字广告,当你阅读一封有关“邮箱”的邮件时,会出现一些邮箱提供商的广告,当你阅读有关“市场营销”的邮件时,会出现关于市场营销软件的广告,这些都在为Google创造着价值。
不过,这种模式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种做法给人感觉是先看了你的私人邮件,然后再加上广告,隐私权倍受关注,虽然Google声明不会通过人为的方式增加广告,只是通过机器匹配关键字。不过,隐私和安全专家认为,Gmail将成为收集用于司法调查的个人数据信息的最好场所,比如调查人员可以发出传票,要求得到保存在Gmail中的涉及到离婚、劳资纠纷的邮件证据。
刚才提到,电子邮箱服务能提高用户的依赖程度,Gmail的推出,也绑住了很多用户,这为Google未来的业务发展有了莫大的帮助,个人认为,Google把Gmail用户帐号变成一张电子通行证只是迟早的事情,现在Google旗下有Gmail、Orkut、Hello、Blogger.com等等,一旦帐号互相通行,Google的固定用户将有质的飞跃,也可以摆脱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员们认为的“Google产品线单一”的质疑。
Gmail魅力--引无数网站竞扩容
1G的邮箱有什么用?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概念上的意义而已,笔者现在有数个G级邮箱,但是,总共使用的容量,也不够100M,按照目前的网速和应用程度,根本没必要把电影、大文件放到邮箱,因为现在大部分邮箱的容量够大,上传、下载带宽都被提供商严格限制了。
G级邮箱对用户来说,当然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网站们来说,主要目的确是一个炒作的题材。从技术上来说,界面上显示的1G,只是一个虚的数字,空间是动态调整的,但是,却能让很多用户围着自己转。也正因为如此,国内的网站大都跟足风潮,提供各种大容量免费邮箱,网易的2G邮箱、新浪的1G邮箱,雅虎的1G邮箱,搜狗的2G邮箱,反而在国外,动作却不大,hotmail除了部分可以扩容到250M,大部分至今依然是2M。
从象征意义上来说,Gmail一石激起千重浪,雅虎和hotmail都宣布了扩容计划。当年263.net、china.com等网站宣布结束免费的午餐,并且预言整个互联网都将结束免费的午餐之时,不知道有没有遇见到现在数G的免费邮箱呢?而现在的大规模免费,导致收费用户的价值降低,其实也流失了很大部分当年的收费用户,摆在网站面前的是鱼和熊掌,如何选择,就要看对未来的信心。
Gmail的下一波浪潮
Google是一个创造神奇的公司,注定了Gmail不可能只是一个电子邮箱而已,Google会把Gmail变成什么呢?
信息共享的平台:只需要开放一个共享的功能,就能把自己的电子邮件与朋友共享,而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要转发,共享的内容可以包括图片、文字甚至电影,当然这需要解决版权问题。
Gmail与Orkut、Hello、Blogger或者Google新业务的关联:现在,只需要在Google新闻搜索中简单定义关键字,Gmail就能定时收到来自Google news的最新新闻。如果Google把旗下所有的服务都关联起来,这些服务的互相“推送”功能,可以发挥无穷的创意。
Gmail与客户端的结合:早就有消息说Google要开发浏览器,虽然Google至今对RSS有点抗拒,但是,如果Google浏览器与Gmail、RSS等结合起来,变成一个综合软件的话,抛弃IE+OE不是梦。
Gmail的官方主页:http://gmail.google.com
都是E文,看不懂 -_-

2004年4月1日,Google宣布推出1G的超大邮箱Gmail,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以为这只是一个愚人节的玩笑而已,尽管Google在新闻稿上宣称“是经过深思熟虑选择在这个日子推出”的,但大家依然不敢相信。1G的邮箱,以前从来没有过,而且2003年愚人节的比尔-盖茨遇刺玩笑,也让传媒心有余悸。
不过,没几天,就有很多相关的图片和用户感受被披露出来,大家这才相信,这不是愚人节的玩笑,而是Google在愚人节给予大家的一个惊喜。然而到了现在,1G的空间已经不是惊喜了,因为在Gmail推出一年来,已经有很多公司推出G级的邮箱,容量甚至高达10G。回过头来看Gmail,究竟Gmail给互联网带来了什么变化?
后病毒式营销--邀请
Gmail从诞生开始至今都没有完全开放注册,而是通过“邀请”的方式来发展新用户,也就是说,你无法直接获得1G的邮箱,而是要等老用户发邀请函,你才有机会注册,老用户也不是一注册就有邀请权,邀请权也要等Google分配,因此,当时用户称Gmail的邀请权为“G蛋”或“金蛋”。
邀请这种模式,用在像Google这样的大公司上面,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而且由于其推出的产品确实没有第二家,当时100M的邮箱空间已经被成为大肚子邮箱了,并且大都是收费的,10倍于100M的免费邮箱会是怎么样呢?吊起了用户的好奇心。也正因为如此,当时的Blog、社区等网站都在讨论Gmail邀请,在eBay,更有数千个Gmail邀请权被拍卖,一时间网民趋之若骛,以获得1G邮箱为身份的象征。
邀请除了能带来稳定而有效的用户外,也可以掩盖系统测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Gmail至今都还是Beta版,没有公开开放注册,就意味着还没有正式推向市场,现在的用户也只是作为Gmail的义务测试员而已。在Gmail推出初期,由于系统的不稳定,经常出现无法登陆等问题,但是,由于这只是免费的午餐,并且不是开放注册,因此用户虽然有怨言,但却不会像对待正式的免费邮箱那样苛刻要求。
Gmail基于邀请的推广方式,就是在筛选用户,保证使用者都不是独立的注册者,而是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这就排除了那些为了注册而注册的人,或者是随机注册者,最大可能地扩大了有效用户。
自从Gmail的邀请模式盛行之后,此后的很多网站在推出新业务时,都采用邀请的方式,如Google旗下的社交网站Orkut,微软的Wallop,新浪网的Blog,还有最近炙手可热的雅虎360等。邀请的模式,在社交网站尤为盛行,除了刚才的Orkut和Wallop外,还有Hi5等,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邀请”仍然会成为很多网站发展新用户的重要做法。
Gmail--用户免费的午餐 Google的金蛋
Gmail的推出,使电子邮箱无法创造价值的概念成为历史。一直以来,电子邮箱提供商都很头疼,如果不推出电子邮箱,用户黏性不够,很容易流失;提供电子邮箱,则会导致投入很大,收回的广告费却非常有限,即使像目前163、21cn的免费邮箱进入后有不少的广告,但是这种广告却让人反感,其面积之大很难让人舒服接受。
Google以关键字广告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推出Gmail后,当然不会放过赚钱的机会,毕竟Google不是慈善家。Gmail在推广初期,并没有挂上关键字广告,而到了现在,都可以在邮箱面板的右侧出现一列关键字广告,当你阅读一封有关“邮箱”的邮件时,会出现一些邮箱提供商的广告,当你阅读有关“市场营销”的邮件时,会出现关于市场营销软件的广告,这些都在为Google创造着价值。
不过,这种模式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种做法给人感觉是先看了你的私人邮件,然后再加上广告,隐私权倍受关注,虽然Google声明不会通过人为的方式增加广告,只是通过机器匹配关键字。不过,隐私和安全专家认为,Gmail将成为收集用于司法调查的个人数据信息的最好场所,比如调查人员可以发出传票,要求得到保存在Gmail中的涉及到离婚、劳资纠纷的邮件证据。
刚才提到,电子邮箱服务能提高用户的依赖程度,Gmail的推出,也绑住了很多用户,这为Google未来的业务发展有了莫大的帮助,个人认为,Google把Gmail用户帐号变成一张电子通行证只是迟早的事情,现在Google旗下有Gmail、Orkut、Hello、Blogger.com等等,一旦帐号互相通行,Google的固定用户将有质的飞跃,也可以摆脱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员们认为的“Google产品线单一”的质疑。
Gmail魅力--引无数网站竞扩容
1G的邮箱有什么用?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概念上的意义而已,笔者现在有数个G级邮箱,但是,总共使用的容量,也不够100M,按照目前的网速和应用程度,根本没必要把电影、大文件放到邮箱,因为现在大部分邮箱的容量够大,上传、下载带宽都被提供商严格限制了。
G级邮箱对用户来说,当然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网站们来说,主要目的确是一个炒作的题材。从技术上来说,界面上显示的1G,只是一个虚的数字,空间是动态调整的,但是,却能让很多用户围着自己转。也正因为如此,国内的网站大都跟足风潮,提供各种大容量免费邮箱,网易的2G邮箱、新浪的1G邮箱,雅虎的1G邮箱,搜狗的2G邮箱,反而在国外,动作却不大,hotmail除了部分可以扩容到250M,大部分至今依然是2M。
从象征意义上来说,Gmail一石激起千重浪,雅虎和hotmail都宣布了扩容计划。当年263.net、china.com等网站宣布结束免费的午餐,并且预言整个互联网都将结束免费的午餐之时,不知道有没有遇见到现在数G的免费邮箱呢?而现在的大规模免费,导致收费用户的价值降低,其实也流失了很大部分当年的收费用户,摆在网站面前的是鱼和熊掌,如何选择,就要看对未来的信心。
Gmail的下一波浪潮
Google是一个创造神奇的公司,注定了Gmail不可能只是一个电子邮箱而已,Google会把Gmail变成什么呢?
信息共享的平台:只需要开放一个共享的功能,就能把自己的电子邮件与朋友共享,而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要转发,共享的内容可以包括图片、文字甚至电影,当然这需要解决版权问题。
Gmail与Orkut、Hello、Blogger或者Google新业务的关联:现在,只需要在Google新闻搜索中简单定义关键字,Gmail就能定时收到来自Google news的最新新闻。如果Google把旗下所有的服务都关联起来,这些服务的互相“推送”功能,可以发挥无穷的创意。
Gmail与客户端的结合:早就有消息说Google要开发浏览器,虽然Google至今对RSS有点抗拒,但是,如果Google浏览器与Gmail、RSS等结合起来,变成一个综合软件的话,抛弃IE+OE不是梦。
Gmail的官方主页:http://gmail.google.com
都是E文,看不懂 -_-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