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在城市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日志 2011-11-10 14:54:00

 

一、坚持和正确理解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导向
成都市基于成都天府之国的美誉,提出建设世界级田园城市的口号,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果斐然,从规划和宣传上让人耳目一新:大成都地区,更宜居,更天府了!早在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奠定了这块土地的基本属性:闲适,自足,才称为天府之国,但盆地的气候和优质的资源决定了只能以更科学的方式进行发展,但从入川以来的观察告诉我,这个城市的天空已经被工业毁了,这个盆地内的众多的优质生态资源会在短期内消失,所以用不太客气的话讲四川盆地在没解决污染问题之前是不适合发展生产型工业的。在研读了天府新区规划后,发现现代制造业是主导产业,高端服务业为辅;天府新区的设立,作为省级政府的意志是没办法去转向的,我们无法以区区螳臂当宏流之车,但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作为技术人员,我们只有从技术和专业角度,来为发展建议献策,尽最大的可能让这个代价小一点。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是通过设立特区开始的,1979年,在深圳蛇口的2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第一次试点开发区,成为中国经济的先行者,但主要是经济模式和政策模式的探索,包括制度、观念的探索等,虽是探索,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区之初投入6000万港元的蛇口工业区,其价值已超过200亿元。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这一水平已与当时声名远播的亚洲四小龙相媲美。1992年,开发区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以产业为核心的时期。在这场铺天盖地的建设热潮中,代表和标杆是苏州工业园,它是这个时期做得最规范、最合理、也最超前的园区。这从开发区版本上来讲,蛇口可以讲是1.0时代,苏州工业园是2.0时代,而这两个版本的共通之处就是单一的经济思维导向和政策支撑模式。跨入新世纪后,随着京津城市群的兴起,河北一个名为固安的小县城,在十年时间里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年均复合增长达到95.2%;财政收入年均增速107.6%,其发展速度、运作模式均引领京津冀风气之先,固安工业园作为一个县级工业园区,其发展模式的着眼点归纳为四个词:找位置,定方向,换思路,谋发展,找位置是一个县级开发区在市、省、国家级开发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没有更高一级开发区所具有的资源,包括政策与资金,所以其发展目标当然不能就大就全,只能作相对的产业顺接与转移承接;由工业开发区的单一发展模式突破思维,做产城一体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带动了城市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实现了邓小平所倡导的先富带后富的整体发展目标。于是,固安模式被称为工业园区3.0时代。
作为中国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者的上海,在发展实践中曾经有过许多失败或不成功的案例,比如张江高科技园区,由于科技产业的专业特性,导致园区内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张江男目前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社会整体发展角度上看是不成功的;再如陆家嘴金融核心区,是浦东开发的重点和上海市的形象和窗口,但是规划上的综合配套没有考虑过这个地区数万人用餐的问题,导致后来政府花大价钱在各个大厦购买楼层做食堂才解决这个基本问题。用这两个例子无非想说明产城一体化规划思路的发展观形成是付出了很多代价换来的。
产城一体化的基本思路是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统筹规划,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以发展城市为发展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市政配套、生活金融服务等支撑;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化质量,减少城市化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综合成本。
 
二、城市设计的观点看发展
城市设计主要解决四个关系:区域关系、形态关系、空间关系和功能关系,是现代城市发展阶段的重要学科,包括规划、建筑、环境、市政工程四个方面,全面涵盖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宏观(规划)到中观(建筑群落)再到微观(街道空间)都有涉及,可以指导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以城市设计的观点出发,就当前城市运行中最为诟病几个方面为天府新区的发展提点建议:
2.1交通——轨道为主、公交为辅的交通体系建立;水上交通的发展可能性——可持续发展的种子——SOD,TOD
交通是现代城市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由于我国学科改革的滞后,规划、交通很难有统一最佳点。实施完成后,由于各级管理部门分工的不同,又导致了在操作层面社会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上海是目前国内交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截止2011630日,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已开通运营11条线、275座车站,运营里程达420公里(不含磁浮示范线,另有四条在建线,2015年建成共15条线)。公交线路近千条,公交车并电车、出租车计二十余万辆,大部分线路集中在主城区,但这种规模总量的公共交通还是有以下的问题,希望天府新区在规划之初就能把这些问题尽量的规避掉:一是轨交线与公交线的重合问题,轨交线是中长距离大运量的城市主干公共交通载体,公交车在一定时期的一定范围内扮演了中长距离运输的角色,在城市轨交网建立起来后,作为公共交通统筹发展的思路——公交应该作为短驳的、节点内、串起不同轨交站点和社区交通的作用,但由于公交公司与地铁公司运营主体不同(主管单位均为上海市交通运输及港口管理局),作为企业行为,其经营线路和即得利益不会有统筹的考虑,是一种竞争关系,导致部分交通线路重复和浪费,同样的问题在轨交上也存在,比较突出的是地铁六号线,其线长32KM,共设28座车站,平均站距1.185KM,全线运营时间超过60min,运行速度与一般公交车已无明显优势,天府新区占地1578平方公里,如果交通组织规划在一开始就能够做的相对到位的话,对于出行,对于管理,或是总体社会成本的节约都是件幸事。大中城市发展进入到地铁/轨道时代的口号就是轨道为主,公交为辅,希望能切实的从规划开始一直实施下去。
成都是一个因水而生的城市,在接触成都的这几年中,有关于水与成都了解到很多,从现存的锦江、沙河,到建国后填埋的金河、御河,到让人心驰神往的摩珂池,再到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威尼斯,都是成都这个城市关于水的音符,时至现代,环境破坏和人为因素,成都关于水的记忆只存在于文字和锦、沙二河之间,参考苏州营造新城的模式(在新城区进行老河清淤、拓宽,开挖新河道工作,形成纵横交错水网,再现江南水乡风情),可以在天府新区把水的文章做做足,成都只所以吸引人,不是因为产业,不是因为金融服务,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和人文具有永恒的魅力,而这一点,经常被管理和建设者们整体遗忘了。
所以建议天府新区在规划之初,能把河道网络建立起来,一是为环境,二对城市泄洪也有积极作用,三是可以借助河道把水上交通组织起来,成都是拥有这个条件,并可以实现这样一个梦想的。
作为机动车交通的有益补充,尤其是在新区营建之初,产城一体化的思路会形成很多非机动车交通流,结合成都现在兴起的自行车租赁经营,提倡和推动自行车这种既健身又环保的交通方式,长远看,是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一颗可持续发展的种子。所以在道路规划上,必须要设立非机动车道,保障人民选择自行车出行的路权。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交通引导开发)和SODService Orient Development服务引导开发)两种模式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当然每种模式都有相应的优劣势,天府新区采用了TOD模式,更应该在交通规划上花大力气做实际工作,而不是“规划”一下就完成了任务。
 
 
2.2 市政基础建设——地下设施的可持续发展——综合管沟
                  ——地下空间与停车场的提前规划与统筹
                  ——水、电、垃圾处理配套及与周边关系
市政基础建设是城市运营最基本的支撑,基于专业的因素,这里只讲三点:一、地下设施的可持续发展(综合管沟设置的政策导向),二、地下空间与停车场的提前规划与统筹,三、水、电、垃圾处理配套及周边关系。
在天府新区规划纲要里,看到了综合管沟设置的规划,但国内城市建设中,综合管沟的建设多数仅存在于红头文件里,很难落实下去,问题在于两点,一是前期投入大,属于一步到位的投资,后期管理维护费用极低,站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个角度上看是合适的,但作为政府投资来讲,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综合管沟属于短期内不能创造政绩的工程。二是各管线单位没有统一的管理单位和管理制度,各自为政,造成这种现象的是各个单位在长期的管理运营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利益链,在即得利益和小单位小个体前,大众利益就都抛到脑后去了,综合管沟的形成,将极大的改善现有道路动辄破路动土的现状,当然也切除了以管理为名而收取的如接口费,接线费等。
在综合管沟的建设规划上,可以结合城市水网进行设置,将管沟纳入到城市泄洪的序列中来;在建设标准上,可以以高标准进行建设,一次投入,受益千年。
在天府新区的核心区应加大地下空间的利用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建筑地下空间应与地铁等地下空间进行连接,提高通勤效率(例:上海市中心与128地铁相连接的莱福士、新世界商场等)。二、建筑地下停车空间应至少在片区的尺度上进行统一规划,以增强地下空间的利用率(例:北京中关村核心区地下空间利用)。三、核心区的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应大力发展(例:上海人民广场,与地铁相连接的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后两点的落实需要在规划及政府层面进行统筹,不能等商家自发设计推动。
在供水、供电、和垃圾处理规划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速度,以预留系数至少再乘以二的基数进行建设,此三者亦是百年大计。在选址规划上,供变电站、垃圾处理厂的设置需要突破现有尺度和时空去看问题,想想现在居民区中间竖立的供变电站就知道天府新区明天的发展速度了,规划者,胸中要有大时空、大格局。
 
 
2.3 城市设计先行——宏观:城市形态、城市色彩、城市尺度等综合规划
——微观:街道尺度,无障碍城市,夜景,文化设施,指示系统
在城市及其环境的形成过程中,城市设计的先行与实施,对于保持和发扬城市特色,改善城市综合运营效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不只是设计方案的构思立意和设计成果的编制过程,更是一个由设计成果转换为包括公共政策等多种实施工具,对城市环境的逐步形成进行控制的指导的动态过程。
城市设计在创造城市之前就应该进行,而对于天府新区来讲,这个时机不容错过,我们的祖先早就在城市被创造出来之前将城市设计进行了完美的实践,比如北京城,长安城(西安),其内容包括确定各级道路宽窄、皇城平民建筑规模尺度用色、市政系统(主要是排水)等,所以当我们置身于这些古城时,或感庄严肃穆,或感巍峨压迫,或感心旷神怡,或感悠然自得,都是古典城市设计带给城市以生命,让他们延至今天仍能让人呼吸到过去那个时候强烈的人文气息,而这些,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多见了。
城市设计主要处理城市中的区域关系、形态关系、空间关系和功能关系,即能解决城市形态、城市色彩、城市尺度等宏观问题,又能对街道尺度、环境景观、文化设施等微观问题进行指导,只有坚持以城市设计的思路去设计城市,城市才有自己的灵魂,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打破目前千城一面的状态。
先说宏观:城市形态主要是建筑密度、绿建比、城市至高点、建筑高度、建筑形态和风格以及城市天际线等问题,以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为例,陆家嘴地区是国内较早进行城市设计的区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以现在城市运营的情况来看,当时的设计除有些保守以外(关于地下空间的开发没有做),对道路、建筑的尺度没有充分人性化考虑,在寸土寸金的金融区保留了一块永久绿的做法值得称赞,但在建筑密度和尺度上看,没有控制好,2010年世博会使用的陆家嘴宣传照如图:
2008
这一张是陆家嘴现状照片:
2010
可以看到太多的建筑已经突破了尺度,原来的天际线已经变成一堵墙了。天府新区以1578平方公里的开发尺度可能不太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要注意的是密度与形态美之间的度要掌握好,即不能让城市变成钢铁丛林,又不能无限制扩展摊大饼,要对土地作有质量的使用。
建筑高度比较好控制,但比较难以控制的是建筑形态和建筑风格,成都高新区(新市政府鸟巢区域)区域的建筑形态就没有控制好,用奇形怪状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尤其是作为一个文化旅游城市,更要控制对新奇特建筑的欲望,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有一两座点缀一下是亮点,多了,就乱了。
城市色彩在规划层面已经有了相关的文件规定,但重点是要在执行层面控制好。建筑色彩和建筑形态这两个方面往往受行政领导的影响干预要大些,在这个方面,我们国家是非常落后的,一个成熟的城市设计师会不带任何色彩的对这个城市进行设计,而一个位高权重的领导往往因为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加上专业的不通,所以会做出一些幼稚的决定,比如北京在九十年代的新建摩天楼要加小官帽一样,成为专业领域的笑柄。
在微观领域需要做的工作是更加需要耐心和前瞻性的,比如街道的尺度,建筑与街道的关系,出入口与街道的关系,立面处理的多样化,无障碍通道、街道及区域的指示系统,停车位的处理,街道绿化,小广场设计及夜景光彩工程等,都应该在政策层面作较细致的控制性设计,这样才能更好指导微观层面的执行,从而才能在宏、微观两个方向形成整体的城市风貌。
在微观领域只把建筑和街道尺度的关系讲一讲,建筑与街道的尺度在中国大陆的南方和北方是不一样的,南方的尺度相对来说宜人一些,我们拿上海和北京为例,上海浦西街道的尺度是上世纪初形成的,规划也没有考虑到一百年以后汽车时代的到来,所以在今天形成了南京东路步行街、淮海路等商业街区,典型的断面形式是四车道加人行道,是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非机动车要么与机动车混行,要么上人行道,这种尺度的街道是适合人类的消费心理的,车道不宽,红灯较多,很多时候如果不想到路口过马路的话可以在车流中横穿过去,所以才会形成沿街两侧发达、繁荣的商业,其中,南京东路在1998年划成了步行街,其商业聚集力更强了;办公或讲金融区的街道尺度以上海浦东世纪大道为例,机动车双向8车道,机非绿化5米,辅道8米,人行道不等,在这样一个尺度下,道路将整个片区完美的分割开来,行人过马路只能走人行道,所以只好做办公或其它,其底部空间的商业何时何地完全被忽略掉,于是除了工作以外,是很少有人去逛它的。
世纪大道001
世纪大道002 
 
北京道路的情况跟浦东世纪大道的情况有些像的,尺度还要更大些,建筑退距也更多,道路两侧建筑的目测距离约在150m200m左右,想过个街心里会算过街时间成本的;在中国进入汽车时代后,道路规划开始无限制的拓展,从四车道,六车道,八车道,十车道,城市道路逐渐成了移动的停车场,在道路规划上,城市的核心区应该考虑地下交通的可行性,先期投入大,但受益无穷;我是高架路和人行天桥的坚定反对派,它们会割裂一个社区,割裂原有的社会和商业组织关系,对城市空间来讲,也形成了极大的破坏。比如上海的五角场地区,原来的五角场是国民政府时期规划的大上海新的市中心,由于抗战的爆发而停止,要不然今天上海的市中心就在五角场而不是人民广场了,由于2005年中环高架的通车,五角场商业中心区被分割为两个部分,现在五角场的商业中心已经明显的北移了,为了解决区域割裂的问题,五角场中环做了一个大的地下广场,广场上空的高架做了一个彩蛋作为装饰,算是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交通上,前期投入是很重要的,是百年大计。
 
2.4 降低社会运转成本——产住比例与布局——结合SOD模式的产住模块规划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职业自由化的趋向使得居住与工作打破了计划经济时的产住一体模式,苏州工业园及新区的部分区域采用了TOD模式创造了社区+社区中心这一小规模分散型的半封闭社区模式,但TOD模式与产住一体化政策的矛盾或说是概念模糊,是需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将这两个概念分清楚:城市级TOD中心加社区级SOD中心的模式才是适合天府新区发展的模式。
产住比是一个微妙的数字,同时,它应该是动态的,随着城市的发展,产住比是不断变化的,先期是产大于住,后期由于产业带动城市的发展,住又大于产,在产业布局中,要注意到高、中、低端产业,科技、生产、服务产业、性别倾向多寡产业的合理规划,避免出现由于产业布局不平衡而产生新的社会不平衡。
在产城一体化方面,服务型产业可以与住区结合在一起,生产型产业要与住区分离,要分别对待,在规划层面,要将TODSOD分为大大小小的模块,经过专业的模型实验后再形成政策、再付诸实施;降低社会综合运转成本是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节约下来的,都是人民的财富。
 
三、几个重要关系的处理
3.1 新老城同步发展——互补关系
天府新区的规划与成都成双核之势,一新一老,应呈相得益鄣之势,成都市区内的老房子,文化遗产,基本都集中在二环以内,新城形成后,包括政府在内的单位都要转到新区,老城在产业上空心化更加严重,加之老城城市建设和市政配套方面的薄弱,老城的前景很不明朗。国内新区建设的路线一向是新区建好,老城空城。现在成都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为避免老城空城化,要将新区发展的成果向老城倾斜,以新补老,以新养老,逐步完美成都老城区的城市建设,市政设施及产业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天府双核。
 
3.2 产业发展现阶段应与产业结构转移相对应
天府新区的产业规划是以新材料和金融服务为主要方向的,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大量的制造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部分高新科技和服务业也开始布局中、西部,成都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产业规划和发展应与宏观产业结构转移相适应,尤其是在承接生产性产业时,要充分考虑成都地区的盆地气候因素,不要因产废都。
 
3.3 体制上克制两种欲望——土地财政——冲动,粗放式铺张——精耕细作型,为未来留空间;政绩——投资力度与建设速度的控制——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面子里子一起抓
一个新区的设立,意味着有大片土地可以换成人民币,政府层面尤其要克制住卖地换钱的欲望,不要再走土地财政的老路。我国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五倍,充分说明了我国生产方式还没有改变粗放式生产方式,在规划上,建设上,我们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要向着精耕细作型方向努力,为子孙后代留足发展空间。
关于政绩这个让全世界人民不理解的一个名词,在中国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豆腐渣工程和事故的源泉,在政绩的驱动下,一个工程的投资可以干两到三个工程,三年可以完工的工程可以在一年内结束掉,五年一过,换届后继续折腾,当然,这也成就了大批的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在新区的投资和建设上,要控制好两者的速度比,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要只顾面子,不管里子,要面子,里子一起抓。
 
3.4行政成本控制——地区本位思想——利益集团——博弈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在天府新区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种利益的纠葛和碰撞,在这些利益和利益集团的博弈中,要加强协调各方关系,控制由行政成本增加带来的社会成本增加。
 
3.5 在成渝经济圈的大框架下与两江新区的产业互补——同产业下的产业链互补和承接
天府新区在成渝经济圈成都一极的重要举措,是向着国家级开发区方向发展的省级开发区,在现阶段的政策支撑上,两江新区的优势要大一些,从长远看,天府新区的产业规划应该和两江新区作对接,在产业互补和产业链承接方面要有包容和合和发展的心态。
任何产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都是有一定的覆盖范围的,比如上海要建成四个中心(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那么杭州,南京,就不可能再建金融中心,冲突了,就会有一个会失败,这是国家财富的浪费,希望政策制定者要胸怀天下而谋之。
 
3.6 资本方向与战略方向的把握问题——规划与执行——变向与校正的关系
10月中旬天府新区的规划刚刚出炉,国内及国外投资或投机资本就闻到了气味,应该讲,他们现在已经行动起来了,在今后战略方向的掌控上,管理者应该注意资本方向与战略方向相适配的问题,不能为引资而偏离航线,就变成了规划与执行两条线,要在执行中坚持大方向,落实大战略,在战术上可以进行相应的变通,并对战略进行不断的校正。
 
3.7 产业布局中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产业布局的集散关系主要是生产型产业和服务型产业的关系,生产型产业要集中,服务型产业要分散,在大的格局上做TOD,在小的区域里做SOD,这样一个基于产城一体化的目标才能得到贯彻落实。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喜欢就顶一下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