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掠美,这个题目是“朵而胶囊”的一句广告词。我很佩服想出这句广告词的人,那天在电视屏幕上冷不丁地瞥见它,我感觉到一种雷击的震撼,短时间内我的身体腾空而起,被飞速吸进时间隧道,逆向地旋转,飘摇,幽幽地坠落到往昔之地。
冷却的火山又扒开来了。深深的海底被翻开来了。记忆深处最幽秘的橱门轰隆隆地拉开,飘出尘封已久的熟悉的气味。一切都源自于惊心动魄的广告词:在你最美丽的时候遇见了谁。
我遇见了谁呢,在我最美丽的时候?
女人的一生,称得上美丽的时间非常短暂。18岁,20岁,22岁,就这么几年吧。再往后的年龄就需要修饰,纯真渐渐地从眉眼中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沧桑之美。笑容是淡淡的,眉毛是高挑的,目光含蓄着,左读右读能读出不同的答案。年轻的时候我曾经被这样的沧桑感迷恋,盼望有朝一日身上也能修炼出沉沉的那股气韵。如今我站在镜子前,看见自己脸上日复一日的沉默和寡淡,明白了美丽永远不会属于中年,它是十几、二十岁的女孩子的专利,它跟毛茸茸的皮肤和灿烂的笑容附属在一起,让人乍一碰见,心里会有轰的一声轻响,如阳光炸开一样。
那样的美丽我也应该有过。那时候我遇见了谁?
记忆中竟是一片混沌。我甚至无从确定哪一年哪一个季节是我称得上“美丽”的时刻。
再小一些的时候,16岁之前,我肯定是个相貌平庸的女孩。我外婆说我黄肤,肿眼泡,大嘴巴,走路还带“里八字”。我的姨妈终身不育,想跟我母亲讨一个女孩抱养,我母亲很大度地让她挑选,结果她挑了我的妹妹。可见我当年不讨人喜欢的程度。我从小个头就高,却因此而 自卑,总是微微佝偻着胸背,好让自己站队时不那么突出。衣服可能年年换新,裁剪的时候母亲总要叮嘱裁缝放大,以至于穿上后宽大得能塞进另一个小人。裤子更是不分四季,冬天罩棉裤,夏天当单裤,裤裆永远肥得拖拖挂挂,膝盖鼓两个牛眼似的大包。想从那样的着装中找出美丽,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16岁那年冬天,我在一个小镇的车站等车,站在我对面的农村老太太盯视我许久,笑眯眯地说了一句话:“ 姑娘多标致!”我心里轰然地一声响,从前额到耳根一片滚烫。那是一种惶惑的惊喜,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人对我作出类似的论断。很多年后,我都能清清楚楚记得那个农村老太太仰头看我的样子。
16岁的那年我遇见了谁呢?好像班上的男生给我写过纸条,约我看电影,我把纸条交给老师时委屈得大哭。我认为那男孩是个流氓,他侮辱了我。那男孩的样子现在也能够记得,黑皮肤,大眼睛,很强壮,很霸蛮,很有丈夫气的。
17岁,南京艺术学院话剧系到县城招生,父亲因为我面临着下乡插队的命运而逼迫我去报考,想撞撞大运看能否谋到生路。我糊里糊涂参试,借了同学的凡立丁裤子和我母亲的呢料上衣修饰自己,一路过关斩将,竟得到南艺老师的青睐,说我身材高挑,面容端庄,能演舞台上的英雄形象。如若不是家庭出身的原因,当年我应该是优秀演员陶泽如的同学,如今至多还能演个居委会主任的角色。因为很多年后我发现自己既不上照也不上镜,偶尔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形象难看得自己都不忍卒睹。没吃上演员那碗饭,是冥冥中上天对我的爱护吧。
那两年时间我又遇见了谁呢?一言难尽。好像长辈的呵护怜爱多于同龄人的注视。那时候我们的心灵实在是一间风雨飘摇的小屋,对未来命运的恐惧、惊惶、无望,把小屋的空间统统填满了,再容不下什么风花雪月的念头了。18岁是不是我最美丽的时候呢?无法肯定。初中毕业时我好歹还留下一张毕业照,高中毕业时连一张同学合影都没有留下,可见那时候的心情多么仓皇。
再接下去,是20岁、22岁的时候。插队4年,我总共拍过一张照片,是农场宣传队在县城汇演时的合影,照片上我的脸不比一粒绿豆更大。我想像不出来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的我是什么模样,比较惨痛的记忆是我总被人指责为干活不出力,因为我的皮肤很顽固地拒绝晒黑,割麦打场的日子里别的知青一个个满脸流汗,我的汗腺发达处却不在脸上,在胸口,怎么流汗也没人看见,真正是有口难辩。若不是后来高考改革,我这样的人是永远不可能被推荐招工上学的。
插队的4年中我没有“遇见”一个人。不,这么说不确切,实际上我曾经短暂地喜欢过一个男孩,也是知青,跟我不在一个农场,因此那份爱恋非常隐秘,没有一个人知道,包括男孩自己。他当时对我的态度有些傲慢,居高临下,高考复习的时候他和几个男知青蹲在屋里用粉笔往地上写满了数学公式,我远远地站在门外看着,没有谁邀请我进去一块儿讨论难题。我真以为他们比我强大,考完之后我才知道我的数学比他们考得都好。就这样,我们之间没有任何故事发生。
22岁那年进了大学。大学已经是另外一个天地了,22岁的面容也已经有了沧桑,不能说是最“美丽”的时候,起码不再是一个人的纯真年代。在我的感觉中,“美丽”应该非常脆弱和娇嫩,是转瞬即逝的阳光,带着一点微微的青涩,毛茸茸的透明,手指轻弹即破的那种质感。
我有过那样的美丽吗?是在哪年哪月呢?永远不可能再有人告诉我了,时间过去得太久了。我们那一代人丢失的东西太多太多,怨不得大家现在溺爱孩子,实在是想借着孩子的生命再活一次啊。
[/转]
冷却的火山又扒开来了。深深的海底被翻开来了。记忆深处最幽秘的橱门轰隆隆地拉开,飘出尘封已久的熟悉的气味。一切都源自于惊心动魄的广告词:在你最美丽的时候遇见了谁。
我遇见了谁呢,在我最美丽的时候?
女人的一生,称得上美丽的时间非常短暂。18岁,20岁,22岁,就这么几年吧。再往后的年龄就需要修饰,纯真渐渐地从眉眼中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沧桑之美。笑容是淡淡的,眉毛是高挑的,目光含蓄着,左读右读能读出不同的答案。年轻的时候我曾经被这样的沧桑感迷恋,盼望有朝一日身上也能修炼出沉沉的那股气韵。如今我站在镜子前,看见自己脸上日复一日的沉默和寡淡,明白了美丽永远不会属于中年,它是十几、二十岁的女孩子的专利,它跟毛茸茸的皮肤和灿烂的笑容附属在一起,让人乍一碰见,心里会有轰的一声轻响,如阳光炸开一样。
那样的美丽我也应该有过。那时候我遇见了谁?
记忆中竟是一片混沌。我甚至无从确定哪一年哪一个季节是我称得上“美丽”的时刻。
再小一些的时候,16岁之前,我肯定是个相貌平庸的女孩。我外婆说我黄肤,肿眼泡,大嘴巴,走路还带“里八字”。我的姨妈终身不育,想跟我母亲讨一个女孩抱养,我母亲很大度地让她挑选,结果她挑了我的妹妹。可见我当年不讨人喜欢的程度。我从小个头就高,却因此而 自卑,总是微微佝偻着胸背,好让自己站队时不那么突出。衣服可能年年换新,裁剪的时候母亲总要叮嘱裁缝放大,以至于穿上后宽大得能塞进另一个小人。裤子更是不分四季,冬天罩棉裤,夏天当单裤,裤裆永远肥得拖拖挂挂,膝盖鼓两个牛眼似的大包。想从那样的着装中找出美丽,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16岁那年冬天,我在一个小镇的车站等车,站在我对面的农村老太太盯视我许久,笑眯眯地说了一句话:“ 姑娘多标致!”我心里轰然地一声响,从前额到耳根一片滚烫。那是一种惶惑的惊喜,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人对我作出类似的论断。很多年后,我都能清清楚楚记得那个农村老太太仰头看我的样子。
16岁的那年我遇见了谁呢?好像班上的男生给我写过纸条,约我看电影,我把纸条交给老师时委屈得大哭。我认为那男孩是个流氓,他侮辱了我。那男孩的样子现在也能够记得,黑皮肤,大眼睛,很强壮,很霸蛮,很有丈夫气的。
17岁,南京艺术学院话剧系到县城招生,父亲因为我面临着下乡插队的命运而逼迫我去报考,想撞撞大运看能否谋到生路。我糊里糊涂参试,借了同学的凡立丁裤子和我母亲的呢料上衣修饰自己,一路过关斩将,竟得到南艺老师的青睐,说我身材高挑,面容端庄,能演舞台上的英雄形象。如若不是家庭出身的原因,当年我应该是优秀演员陶泽如的同学,如今至多还能演个居委会主任的角色。因为很多年后我发现自己既不上照也不上镜,偶尔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形象难看得自己都不忍卒睹。没吃上演员那碗饭,是冥冥中上天对我的爱护吧。
那两年时间我又遇见了谁呢?一言难尽。好像长辈的呵护怜爱多于同龄人的注视。那时候我们的心灵实在是一间风雨飘摇的小屋,对未来命运的恐惧、惊惶、无望,把小屋的空间统统填满了,再容不下什么风花雪月的念头了。18岁是不是我最美丽的时候呢?无法肯定。初中毕业时我好歹还留下一张毕业照,高中毕业时连一张同学合影都没有留下,可见那时候的心情多么仓皇。
再接下去,是20岁、22岁的时候。插队4年,我总共拍过一张照片,是农场宣传队在县城汇演时的合影,照片上我的脸不比一粒绿豆更大。我想像不出来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的我是什么模样,比较惨痛的记忆是我总被人指责为干活不出力,因为我的皮肤很顽固地拒绝晒黑,割麦打场的日子里别的知青一个个满脸流汗,我的汗腺发达处却不在脸上,在胸口,怎么流汗也没人看见,真正是有口难辩。若不是后来高考改革,我这样的人是永远不可能被推荐招工上学的。
插队的4年中我没有“遇见”一个人。不,这么说不确切,实际上我曾经短暂地喜欢过一个男孩,也是知青,跟我不在一个农场,因此那份爱恋非常隐秘,没有一个人知道,包括男孩自己。他当时对我的态度有些傲慢,居高临下,高考复习的时候他和几个男知青蹲在屋里用粉笔往地上写满了数学公式,我远远地站在门外看着,没有谁邀请我进去一块儿讨论难题。我真以为他们比我强大,考完之后我才知道我的数学比他们考得都好。就这样,我们之间没有任何故事发生。
22岁那年进了大学。大学已经是另外一个天地了,22岁的面容也已经有了沧桑,不能说是最“美丽”的时候,起码不再是一个人的纯真年代。在我的感觉中,“美丽”应该非常脆弱和娇嫩,是转瞬即逝的阳光,带着一点微微的青涩,毛茸茸的透明,手指轻弹即破的那种质感。
我有过那样的美丽吗?是在哪年哪月呢?永远不可能再有人告诉我了,时间过去得太久了。我们那一代人丢失的东西太多太多,怨不得大家现在溺爱孩子,实在是想借着孩子的生命再活一次啊。
[/转]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