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如下:
就在几天前,在街上闲逛的我踱进东方新天地的一家唱片小店,发现一个男孩正在聚精会神的翻看一本古老的《音乐殖民地》(好像是97年的),我不经意的扫了一眼,在“new face of new face”(新人介绍)的栏目里,显眼的印着几个大字------“明日之星travis”。
在今天,travis已经成为了绝对耀眼的明星,第二张专辑《The Man Who》已经达到二百五十万张的销量,他们在与Oasis联手进行的美国巡回演出之后,几乎享有了世界巨星的盛誉。如果在英伦三地各挑选出一支最火的乐队,英格兰的Oasis,威尔士的Manic Street Preachers,都已经是绝对不争的事实,在苏格兰,也只有Travis能够有此殊荣了!
我能喜欢上Travis,决不会简单的因为他们的名声,或者因为他们的苏格兰格拉斯哥的音乐背景。这个乐队我在98年就听说过,一开始还以为是如同Rialto、Menswear一般,靠着俊朗的面容、唱着讨巧的旋律、被媒体狂炒的一群,但事实证明,Travis还是被时间沉淀了下来,以动听的清新吉他征服了我。
纵观近几年的英伦独立乐队(只谈那些主流英式吉他乐队),我认为Travis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和音乐的天赋,大体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所至:
1)随着Brit-pop(我们姑且把那一阵风格各异的成功乐队都归于这次运动)的成功,英国各地纷纷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后Brit-pop”乐队,这些“后Brit-pop”乐队在刚出道时,往往能被英国的媒体们吹捧上天,比如被誉为“后Oasis”名声的Embrace,比如被冠以“后Suede”称号的Geneva,都统统的被吹捧为最佳新近乐队,而在描述新人Travis的时候,“Oasis+Radiohead”也是杂志报刊上常出现的字眼。这样,就使得这群“后Brit-pop”乐队成为英伦音乐势力的幸运儿,他们频繁的出镜、被多家唱片公司招揽、成为各大报刊的封面人物,而小型巡演、宣传记者会的频率更要比那些很多默默无闻的老家伙们高的多,似乎每一个“后Brit-pop”乐队都有跻身巨星行列的机会。当然,现在看来,也有为数不少的乐队成了一现的昙花,在层出不穷的英国乐队中销声匿迹了!为什么Travis不仅留了下来,而成为了更耀眼的明星?那还有下面一个原因。
2)自朋克、新浪潮运动以后的英国独立吉他乐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一派音乐在地下涌动,那便是清新吉他音乐。在八十年代,这类音乐的多少乐队,无论是The Pale Fautains,还是“The Grape Of Wrath”(“愤怒的葡萄”,这名字,我竟然是因为“花儿”的新专辑也叫这名字才得以想到),甚至Felt,都从没有能走入主流音乐圈中。直到九十年代中期,这种状况由一鸣惊人的Belle & Sebastian的出现得以改变,清新吉他音乐终于翻身到了地上,并且,这种以清纯的调子与淡淡忧伤的吉他弹奏为特点的音乐越来越广泛的被大家所认同与接受。你看,老乐队The Pale Fautains的咸鱼翻生后的新生命Shack,竟然一下子就变成了排行榜上的常客了。而另一方面,随着Brit-pop运动的彻底结束,刚才说过的“后Brit-pop”乐队这时已经不再是卖钱的保证,各大公司纷纷与其下的“后Brit-pop”乐队们解约,在这种大环境下,Travis的第二张专辑《The Man Who》从原来的Brit-pop影子中脱胎换骨出来,展现给乐迷一派们当时正大行其道的清新吉他乐风。所以,在其他那些同期出道的乐队风光不再的时候,Travis却更进一步,成为了深入民心的乐队。
从97年至今,Travis以每两年一张的速度,推出了三张专辑。分别是97年的《Good Feeling》,99年的《The Man Who》以及今年的《The Invisible Band》。其中,《Good Feeling》可以不理,那无非是一张Brit-pop运动的惯性产物而已,个性的缺乏使它只能淹没在千篇一律的“后Brit-pop”唱片中。我们要从第二张专辑《The Man Who》说起。
图片如下:
我听到第二张专辑《The Man Who》的第一首单曲,不是在英国大获全胜的“Why does it always rain on me?”,而是“Turn”。这是一首很典型的英式吉他作品,现在听来虽然有些“老土”,但主唱Fran Healy嘹亮的嗓音与真挚的歌词很是感人,那时本人正经历毕业前的彷徨状态,像“We'll never know unless we grow,There's so much world outside the door”这样的歌词对我来说绝对是非常鼓舞的。而另一首,“Why does it always rain on me?”,就让我觉得是首水准一般的作品,用弦乐铺陈的忧伤情感与进行曲式的鼓击对我来说是那样的格格不入,可就是这首歌,却成了英国乐民们人人都能哼唱的大热流行曲,甚至被Q杂志评为99年最佳单曲,至今仍有不俗的电台播放率。可能在阴雨不停的英国,只有这种感性的与些许忧伤的的作品才是最深入人心的。
整体来听《The Man Who》,感觉就像扑面而来的清风一般,那映射着平淡生活的感人歌词,那优美流畅的动人旋律,那简单明快的和弦结构,都是专辑中最精彩的体现。我想,如果让Radiohead翻玩八十年代的清新吉他音乐,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吧。
专辑《The Man Who》的成功以及与Oasis联手的巡演,迅速使Travis成为了明星乐队,背负着这一盛名,Travis从去年十月份巡演结束后,就开始投入新专辑的录制工作。今年六月,专辑《The Invisible Band》在万众瞩目中推出,人们都想知道Travis将以什么样的音乐姿态来挑战自我,从而避免自我复制的尴尬循环。(中国乐民们越来越幸运,6月30日我就在五道口看见了《The Invisible Band》便宜的D版,要知道,这张专辑在英国的官方发布日期是6月20日呀!)
图片如下:
我们来看Travis推出新唱片后的成绩:《The Invisible Band》在推出的第一周,卖出了将近二十万张,当仁不让的成为了英国专辑榜的冠军,而超级巨星Radiohead在前一周刚推出的新专辑只排在了第七位。有了这样的成绩,乐队成员变得牛烘烘,主唱Fran也开始敢出言不逊的指责其它的音乐了:“我一年只买两三张专辑,其它很多音乐只是符合市场行销策略的烂东西,全都是老套的旋律加上顺口溜式的歌词,都是一个味儿,没什么意思!”这话听来就像他们的前辈Oasis那样的自大与没趣。不谈这些,我们还是听听第三张专辑如何。
这张专辑还是交由Nigel Godrich(上一张专辑的监制)负责监制工作,并且这专辑是Travis前往洛杉矶的录音室录制的。在专辑中,我们明显的看到了乐队的成熟,还能看到他们流露出的那种不将清新音乐传播开来誓不罢休的决心。如同封面青绿茂密的大树,唱片从始至终展现给人们一种郁郁葱葱的美丽,就像幽静山谷中的回声一般。
开场的“Sing”,就像上一张的“Turn、Turn、Turn”一样,主唱Fran不停的“Sing、Sing、Sing”,而且这两首曲子的和弦结构也几乎相同,于是,我开始怀疑Travis的创造力。但后面的歌曲都在证明着Travis并不是才尽的江朗——在晶莹剔透的吉他摇曳中,“Dear Diary”像梦醒时分的喃喃呓语一般优美动人;“Side”是脍炙人口的Hookline歌曲,典型的民谣摇滚作品;“Safe”是Fran写于十九岁的旧作,道出少年到成人的瑟涩期盼;“Flowers In the Window”也本来是收录在《TheManWho》大碟内的老歌,这次已是第5次录音的版本,那在音乐底线不停跳跃的Banjo琴声,展现出了乡村美丽的景色。“The cage”有让人听的心酸的动人旋律,带来淡淡的忧伤。Afterglow像Radiohead一样凄美的飘逸假声,飘浮在很清新的吉他弹奏之上,那确实是我心灵所向往的一种声音。
听到最后一首美丽的情歌“The Humpty Dumpty Love Song”时,我想,谁说艰涩难懂的音乐才一定是音乐的发展方向呢?Travis以它清新隽永的风格,带出的一派自然气息不也让我们迷醉吗?还是再次感谢那些八十年代清新音乐的领路人吧!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