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A ART&DESIGN CONSULTANTS

大 马 艺 术 设 计 顾 问


首页 >>

当代流行报纸版式批评

   品牌&营销2005-4-16 14:30
“版式”即报纸版面的式样。本文所指的“流行版式”,即在“现代版式”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几种时尚版面类型。
过去,曾有一些学者将有代表性的版式称之为“流派”。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流派是指学术思想或文艺创作方面的派别。”而我国当代的报纸版面风格是否真正地形成了派别,以及是否可以将其划分为“京派”、“海派”、“新派”和“岭南派” (桑金兰著《报纸版面创意艺术与电脑编辑》第99-10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笔者认为是值得研究的。正如沈兴耕教授所说,关于报纸流派的分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不准确或还有商榷的地方”。 (沈兴耕著《报纸编辑学实务》第157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这主要是因为“新派”的外延往往与其他流派“交叉感染”。 在国内最先提出“京派”、“海派”和“新派”划分的蔡雯教授认为:“9年前,笔者曾在《新闻战线》上撰文论述我国报纸的三大流派,对京派、海派和新派的报纸版面形象作过粗略的描述。今天看来,这些主要流派的报纸在版面设计上已经又有发展变化,总的特点是在追求简洁明快上趋同,而在强调个性方面趋异。这种变化是我国报纸进一步走向成熟的表现。”

(蔡雯:《对当代中国报纸版面革新的观察与思考》(新传播资讯网2001年9月8 日发布)既然“流派”的称呼不十分科学,并且其界限正在趋向模糊,因此,笔者在本文的报纸版式研究中,使用的是“流行版式”一词。

笔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的传媒业进入网络时代,以及“都市报”的蓬勃兴起这两个大背景,现代报纸版式围绕“受众阅读习惯”,不断深化对“视觉冲击力”的认识,大胆引进西方的版面设计艺术,在版面设计中的强调当代性、时尚性,从而涌现出几种引人注目的流行版式。这些版式的明显优点,一是突出时代特征,充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采用模块版式、横文横题、标题字体齐一化、杜绝串文、重视导读等;二是积极调动各种编排手段,打破条条框框,探索新的版面规则;三是强调视觉冲击力,照片的突出处理使得版面更加“抢眼”和“抓人”。

当然,流行版式的缺点也十分明显,这突出地表现在:

一、模块结构单调、平面化、缺少丰富的变化。对于《南方周末》等报纸的版式,一些论者批评道: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等“这些艺术要求已被淡化得不见踪影,你看到的版式是:几个稿子排排座、几篇文章像砖头一样垒着,照片也很规矩地搭配在边上。”(缪克构《报纸模块版式探微》,载《新闻出版导刊》2002年第二期)

二、版面设计中的自然主义和煽情因素泛滥,虚张声势的大照片和故弄玄虚的大标题,是报纸的形式(版式)和内容(某一性质的报纸所应该提供给读者的相关信息量)严重脱节;

三、断栏、碰题等现象突出,是对版面内在美学规则的一种破坏。

四、同一张报纸的版式风格不统一。如4月28日的《南方周末》,C22版《阅读》上是水平式版式,对开的C23版《百姓记事》,则是垂直式版式。

因此,在人们欢呼报纸读者“进入读图时代”、“版面进入个性化时代”的同时,业界应当对流行版式保持清醒的认识并予以实事求是的批评,即“评论好坏”和“臧否功过”,以促进其在“流行”中尊重新闻规律,更好地发挥报纸版面的功能。

四种流行版式浅析

一.“浓眉大眼”版式。

这是“新派”版式的一种主流版式。沈兴耕教授认为:“所谓新派,实际上主要是承袭了港报风格”,( 沈兴耕著《报纸编辑学实务》第157页)其特点是:“在编排方法上,常常采用大标题,长题短文,厚题薄文,曲直线交错,色彩对比强烈,自然形成一种浓浓的氛围,直逼读者的视野。”(桑金兰著《报纸版面创意艺术与电脑编辑》第10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一般认为,“新派”报纸的代表是“京派”的《中华工商时报》、《北京青年报》、《新闻出版报》等。今天看来,最能体现“新派”版式风格的,当属《北京青年报》。

《北京青年报》的版式特点是以粗线分割、黑白相间(黑底反白)、招贴式的照片处理等编排手段,使报纸版面呈现出“黑脸膛(色调重)、粗眉毛(大标题)、大眼睛(大照片)、轮廓分明(粗线分割和围框)的风格。有人用建筑术语形象地将其版面特点概括为:“粗题短文多板块,钢筋结构大窗户”,更有研究者称之为“浓眉大眼见精神”。(陶正洲《浓眉大眼见精神——北京青年报版式浅论》,见郑兴东主编《新闻冲击波》第23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为形象起见,笔者将这种流行版式称为“浓眉大眼版式”。

较之传统版式和现代版式的其他类型,这种版式体现出版面设计思想的重大改变。一般认为,版面语言是一种潜在的语言,而《北京青年报》的美编们则认为:版面的作用不应当仅仅是潜在的,它以更直接的视觉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应当让版面直接说话。

这种版面风格一度引起新闻界批评,认为它花花绿绿,标题照片刺激性强,予人以夸张、华而不实甚至虚张声势之感,模仿港台报纸的痕迹太过明显。但是,1993年以后,许多报纸模仿《北京青年报》的版式,从而使“浓眉大眼”模式成为一种颇有代表性的时尚版式。如《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等畅销报纸,都采用这一版式。

二、“眉清目秀”版式。

这是一种与“浓眉大眼”版式相对立的一种时尚版式。顾名思义,这种版式以“简约”为设计原则,故意少用或不用电脑编排所提供的技术手段,标题不使用铺底纹、反白等装饰手段;文与文之间不用线条分割,而以空白代之;在版面上强调空白的作用,因此,这种版式显得舒朗、素净、秀雅、透气,符合当代白领读者追求“简约”、“平和”的审美习惯。相对于一些色彩驳杂、图片夸张、文字密排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浓眉大眼”版式,这种“眉清目秀”的版式,是一种技术和审美的回归。

尽管学术界对于这种版式还缺少系统的研究和批评,但是,它毕竟已经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越来越多地引起一些读者的青睐。典型的如《中华工商时报》、《南方周末》、《新华每日电讯》、《粤港信息日报》、《华夏时报》以及2002年以后的《市场报》等,相当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报纸都采用了这种版式。
试想一下,当都市的现代人在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躯、挤上熙熙攘攘的的地铁或者公共汽车,拿出一张报纸消遣的时候,他可能已忍受不了像所谓“新派”报纸大图片和眼花缭乱色彩的狂轰乱炸;而是希望有一张素净如水、简约舒朗的报纸展现在面前。

也许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以上报纸在编排手段上回归传统,整块版面不用一条分隔线,而是留出大量空白,给读者留下足够的畅想空间,同时也可有效地避免视觉疲劳。值得说明的是,这种版式尽管“回归传统”,但它并不等同于“传统版式”,因为总的来说,其图片偏多、标题偏大、文章偏长,采用模块版式,不串文、不“伸腿”,因此它仍然属于一种时尚版式。

值得说明的是,滥用空白与滥用色彩和网底一样,也是一种版面语言的巨大浪费。一张对开大报的空白如果太多,其信息量也许不如《新民晚报》这样一张4开小报所传达的信息量大,就难免显得淡而无味。

三、“杂志化”版式:

这主要指的是一些报纸的头版。90年代以后,中国报界刮起一股“周末版”和“杂志化”的旋风,此后又出现了旷日持久的“扩版”热潮,使得一些走向市场的报纸变得越来越厚,被人戏称为“本儿报”。“报纸杂志化”在版面上的一个重要反映,就是一些报纸的头版设计得越来越像杂志的封面。一些报纸(不只是娱乐类的报纸)为了吸引读者购买,纷纷在封面刊登大幅影视明星、粉领丽人的头像,配以煽情的大标题,使报纸头版呈现出“杂志封面”的倾向。

进入21世纪,纯粹的“杂志化”版式已不多见,更多的报纸版面借鉴杂志封面的表现手法,增强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如曾获中国新闻奖的《中国经营报》1999年12月28日第一版,在中间的版位从上到下,以大幅图片和广告贯穿,“经营世纪”4个大字叠放在“2000”上,就是典型的杂志封面做法。

翻开《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的头版,我们看到的基本上只有“导读+图片+广告”,这也可以归于“杂志化”版式之列。前者在2002年4月7日的头版,刊登一个小姑娘(《信报》的小读者)挥锹为小树培土的大照片,右边一栏是导读。这样的封面,色彩绚丽、明快、抢眼、面孔诱人,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报纸头版以文字信息为主的设计理念。

四、“太阳稿”版式:

一些报纸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西部开发周刊》、《大学周刊》、《网络周刊》、《名流周刊》等,为了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稿的关系,往往在版面的中央分割出一块1/2以上面积的矩形版位,用于刊登本版的主打稿件,其余的稿件则围绕其在四周编排,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因为中间的大稿件一般以粗线加框,抢眼而又重要,因此一般称之为“太阳稿”。以“太阳稿”为明显标志的版式,笔者称之为“太阳稿”版式。它的出现,符合当今读者“一期报纸起码要有一条好新闻”的要求。同时,从版面编排来看,一篇四五千字的大稿子,似乎也只有放到中间这个位置,才显得符合美学要求。

如2000年12月6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周刊》,“太阳稿”是《回味人生》,四周散拼的稿件分别为:头条:《斜阳衰草系情多》,报眼:《乔羽:歌坛“不老松”》,两篇稿件分别垂直下排至“太阳稿”的底线;左下是《编读外来》专栏,右下是两则竖排的文艺新闻。虽然头条位置显要、报眼配有照片,但是由于“太阳稿”居于版面要津,而且以粗灰线围框,并配发一副照片,标题字号也为该版最大(超过该专刊的刊头),因此,读者的视线不可能不首先落于此处。

目前,流行版式上的“太阳稿”既有大图片(一般要求面积不小于4栏宽×25行高),也有大块稿件(从1000字到5000字不等),更有大文与小图的组合。前者如《中国摄影报》,每期头版都有一副大照片置于版心位置,图片在中线以上与以下的比例一般是1:3或1:4;《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上述专刊,则多刊登一篇4000多字的文字“太阳稿”;《解放日报》头版的“太阳稿”,则一般是图片与文字的组合。如2002年4月5日该报第一版的“太阳稿”,是《中国破译水稻基因》的文字稿和图片的组合;8日第一版的“太阳稿”,集纳了关于物流的两篇文字稿和一幅图片。

对于《解放日报》的处理来说,“太阳稿”是容易处理的,因为每天都不乏可以作为“太阳稿”的要闻;而对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几块专版来说,每期专刊都有以篇四五千字、并且内容引人入胜的“太阳稿”却殊为不易。因此,“太阳稿”版式的最大问题,也许就是如何组稿而非组版。毕竟,“太阳稿”版式的设计,功夫一大半是在版外。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4种流行版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交叉、彼此融合的。如,《北京青年报》的新闻版一般是“浓眉大眼”版式,而副刊则又有“眉清目秀”的部分特点。

对于流行版式的批评

流行版式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它们与传统版式相比,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体现了报纸版面的时代特色。但是,在前文所论述的“浓眉大眼”版式、“眉清目秀”版式、“杂志化”版式以及“太阳稿”版式4种流行版式中,也存在着内容与形式脱节、片面追求冲击力、设计理念唯美化、漠视新闻价值等突出问题。

一.内容与形式脱节

报纸版面融合了新闻学、哲学、美学、受众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知识,同时还蕴含着“讲政治”的大局意识和舆论导向,因此,版面的设计、版式的形成,并不是随意为之的,而应该是报纸编辑方针的体现和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然而在流行版式中,过分注重包装形式、内容与形式脱节几乎成为一种通病。
在一些流行版式中,题文不统一以及过分的“大题小文”,成为报纸吸引读者的一种手段,然而却是一种看来有效,却十分有限的手段,因为题文不符是留不住读者的。

报纸的最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而一些流行版式的大标题、大图片的直接结果,就是挤掉了文字的版面容量,从而弱化了报纸传播信息的功能。如《北京青年报》2002年2月12日第5版《马年特刊·悟》,总计约有3/4的面积用来刊登一个马头的照片和“马”字的造型,文字只占约1/4版的面积。读者“读图”与“读文”比例的严重倾斜,在这方面,即使像《中国摄影报》等图片类的报纸也难望其项背。

报纸版面能动地反映报纸内容,因此被认为是报纸发言的一种手段(郑兴东等著《报纸编辑学》191、19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好的版面应当对各类稿件的内容作出恰切的评价,然后赋予其恰切的形式。正如沈兴耕所说:“办好报纸,关键靠内容,靠好稿,其次才是形式,是版面。”而当前的一些流行版式,削足适履,“让内容适应形式,这是一种形而上学,会使报纸的质量下降”。(引自沈兴耕著《报纸编辑学实务》第160-161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二、滥用视觉冲击力

在近20年的报纸版面变革发展史上,围绕强势增加视觉冲击力,始终是一个方向。“视觉冲击力”最先为报纸所强调,始自《北京青年报》,此后引起了众多都市报的刻意模仿,以致达到滥用的程度。
归纳流行版式增强视觉冲击力的做法,不外以下几种:

1.大照片。英国美术史学家E.H.贡布里在其所著的《图象与眼睛》一书中指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的时代,我们从早到晚都受到图片的侵袭。图象的唤起能力又是优于语言”。这句话成为《北京青年报》利用大图片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根据。(郑兴东主编《新闻冲击波——北京青年报现象扫描》第23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其美编发誓要使《北京青年报》在离报摊10米外即能被读者首先看到。该报曾用整块版面刊登世界著名钢琴家“克莱德曼”大照片。

范长敏在新传播资讯网([2001年12月12日 )发布的 “读图时代”与“泡沫图片”——浅析新闻图片运用中的不良现象》一文中,将滥用图片称字为“虚大、虚多、虚重、虚美”“四虚症”。作者认为,“泡沫版面” 即“版面设计盲目追求感观刺激。“泡沫版面”的特点是版面元素的使用过度夸张,表现形式与所表达的内容的价值不相称,这些做法实际上造成了版面资源的浪费。”

2.大标题。一些流行版式几乎每期、每版都有通栏大标题。在一些主流报纸版面设计实践中,一般要求大标题、主标题不超过12个字。因为标题的加长,往往意味着强势的增加。对于那些不需要特别突出的报道,如果制作过长的标题,就会喧宾夺主;另外,太长的标题也会造成读者视觉疲劳。而在当前的流行版式中,长标题却成为时尚,许多本来应该属于多行题的,现在为了做成通栏的横题,也强行并为一行,从而使标题越来越长。这种趋向在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21世纪经济报道》表现得最为明显,几乎每版头条都是通栏的长横题。如2002年4月8日第23版的头条是19个字(20个字符)的通栏横题——《全球小家电之王领衔 台湾3C暗战内地零售业》。本来,标题的前本部分是完全可以作为肩题,以小字号和区别于主题(后半部分)的字体制作的,现在并为一行,不仅令人感到冗长难耐,而且也对标题主要信息形成干扰。

总之,大标题尤其是通栏题,如泰山压顶,给人造成一种虚张声势之感。须知在中国新闻史上,只有在“文革”期间,报纸严重违背新闻规律时,超大标题的运用才出现过如此“盛况”。

3.将线条、字体、字号等版面元素(又称“编排手段”)运用到极致。例如1990年以后的《北京青年报》版面,用直黑分割线淘汰花边花线;许多标题采用特号、63磅、84磅甚至96磅的大字号;大量使用利用黑底(彩底)反白字,使整个版面反差强烈、醒目夺人。如《北京青年报》2001年4月4日头版,3个导读皆用蓝色,3个新闻标题则都是反白或反蓝(蓝底白字),其中《霸道的证据》著标题还是反白、蓝字勾边。这样,就使得强势叠加,凸显了该报浓墨重彩的特色,显示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4.是利用色彩、色块、反白等编排手段。如《北京晚报》2002年4月10日第一版,头版头条《本报亚洲论坛企业明星代表团组成》及下文《抢占新技术高科技》两稿,以淡绿色的底色衬托,使之强势增强。
为了增强视觉冲击力,不少报纸进行简单地模仿和攀比,以至出现这样的结果:“大标题,题大无度;黑体字,字黑无边;粗线条,线粗无比;大图片,图大无限。”(沈兴耕著《报纸编辑学实务》第159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这种盲目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倾向,不仅令人对此心生困惑:到底是“视觉冲击”还是“视觉轰炸”?究竟是“新闻纸”还是“图片纸”?

耿过友、王安娜基于对《世界报刊设计精粹》和《全球最佳报刊设计》两书中112个报纸获奖版面中图片使用量的调查,发现在欧美的获奖报纸版面上,尤其是新闻版上,除了报头报眉及照片外,很少用色条色块,底纹也几乎没有;彩色新闻版上,除了照片外,其他用彩的地方很少,只有一些线、框和一些小的报花、数字等用一些彩色。在线框的运用上也极为小心,一般线用得多,框用得少。(见耿过友、王安娜《欧美报纸版面编排与设计》,载《新闻出版导刊》2002年第3期)欧美报纸的做法值得我国报纸借鉴。

三、滥造强势

强势是版面吸引读者注意的方式。新闻编辑学上一般运用“区序理论”来研究强势。所谓区序,一般是指版面各个局部按强势大小排列所呈现的次序。目前的区序理论,一般有3种观点,一种认为在上下或左右一分为二的版面上,“上比下强,左比右强”;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一分为四的版面上(即以“十字线”切割版面),强势按顺时针方向,从左上经右上、右下到左下4个区位依次递减;第三种观点认为,视觉中心就是版面的强势。它位于版面的数学中心(即版面正中)以上1/10的部位。(以上参考郑兴东等著《报纸编辑学》第207-20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王咏赋著《报纸版面学》第70-71页,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网络时代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以及变得越来越厚的报纸,使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不得不发生很大的改变,即从过去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阅读习惯,改为一目十行的“扫视”。这样,就为人为增强强势提供了一个根据。一些新派报纸纷纷调动编排手段,制造强势,引导读者的视线。

例如:在“太阳稿版式”中,强势从中间向四周递减;“浓眉大眼”版式多利用小头条、众头条、倒头条等方式,使版面强势“多点散射”。总之,流行版式多利用各种编排手段增强强势,改变原有弱势版位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滥造强势也使得整个版面区序的强弱对比模糊,运用原有的区序理论已经无法求解。

有学者认为:“一块版面上的重点不宜过多,除头条外,重点最多不应超过两个,因为所谓重点是与非重点向比较而存在的,重点过多也就无所谓重点了。”(蔡雯著《现代新闻编辑学》第28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一些流行版式人为大造强势的做法,使版面之上全是“重点”,使人无所适从。

四、百无禁忌

版面设计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在版面学上,叫“排版禁忌”。《新闻学大辞典》认为,下列现象在版面设计上属于回避之列:通栏、左右对题、上下重题、框碰框等。通观流行的版式,对于以上“排版禁忌”,好像视若无物,尤其是在标题排法和“通栏”方面,基本上成为家常便饭。

犯忌之一:碰题和压题

在郑兴东等著《报纸编辑学》一书中,“标题的变化”是作为《版面的变化》一节中的重点内容来讲的,总共用了5页半的篇幅。而现在的报纸习惯用一行横题,不但使版面缺少变化,显得平直、堆砌,而且还造成许多的碰题和压题。如《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4月5日第一版,下半版的一则标题《机器猫改头换面》既与右边的《石油危机结论过早》碰题;又与下边的《美无权对我国防建设说三道四》形成压题。
基于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与西方有所不同,笔者认为,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取消直排竖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横、竖题结合的版式应予保留。“一个版面应该有20%的直排稿子,即一个版面有1-2篇直排稿子,分散在版面相应的区间……”(桑金兰著《报纸版面创意艺术与电脑编辑》第6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这样,一则可以横竖题搭配,使版面走势显得参差错落;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避免碰题和压题。

犯忌之二:断栏

断栏,也叫“通线”、“切栏”,即版面上的栏线从版面顶端一直通到底部或横贯版面,将版面整体分隔为几部分,破坏了版面的整体感。

在传统版式上,只有以下3种情况是允许断栏的:一是两个半版合成一块版面,例如《人民日报》的《国际·体育》版,“国际”与“体育”的内容各占半版,因此必须以线分开,形成断栏;二是由于某一稿件需要做通栏处理,自然形成断栏。如重要的理论文章需要在下8栏通栏处理,以示强调;三是同一内容的数篇稿件,需要集中编排的。如《人民日报》2002年3月26日头版,断线以上部分是属于同一主题的3篇稿件——头条是“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消息,报眼是飞船升空的照片,报眼下是飞船发射现场的侧记。

在这方面,流行版式全无禁忌,反以断栏为时尚。如《北京晚报》等许多报纸

的头版,模仿《今日美国》等西方报纸,确立了固定的一分为三版式,即两条竖线自上至下贯穿,将版面切成三个空间。两边各有一个基本栏刊登组合性新闻,中间是要闻。又如,2002年4月7日《华夏时报·每周文摘》的头版是横切(没有用栏线),第2、3、4版,每版都有2-3个竖切断栏。

与上述竖切方式不同,《环球时报》多为横切断栏。如2002年4月11日的该报,第4、5、12版都是一线自左至右横穿,将版面分隔为二。《南方周末》4月18日第A15版,版面上一共只有两篇稿件,一分为二;下面是广告区,又断一次。25日的C22版,有边约有1栏垂直向下通,左边的版位上共4篇文章,一分为四,从左至右贯通。

断栏,对于组版编辑来说,也许节约了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但从专业角度来看,它却是对以横排、水平、模块为特征的现代版式的异化,有损版面的整体美观;有些断栏如《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副刊,4开的版式自上而下一分为三,又回到了传统的垂直式版式。

有人说,版面的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都受制于报道思想和报道内容,也可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见杨明森著《报纸的美学魅力》第7页,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年版)对于版面设计来说,版面规则这个“镣铐”并非可以随便去掉的。因为它蕴含着独特的版面语言和民族的审美意识。

犯忌之三:留白不当。

在传统的美学观中,“飞白”和“计白当黑”是一种韵致;在报纸版面学中,空白是版面编排手段的一种,其在版面设计中的作用可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综观近年报纸版式的发展趋势,对空白的作用呈现越来越重视的趋势。但是在一些流行版式特别是“眉清目秀”版式中,对于空白也存在着滥用的情况。如《南方周末》4月11日的D26、D27两个《城市》专版,文章全部排在版心(宽度19cm),版心两侧(总宽度15cm)除刊登3副照片和9行文字外,其余全是空白。在另一张版面上,一篇文章之下的空白,竟达1栏宽9行高。

正如滥用其他的版面资源一样,滥用空白也是一种浪费。过多的空白使版面看起来松散、缺少生气。
蔡雯在《对当代中国报纸版面革新的观察与思考》(新传播资讯网2001年9月8日发布)提出:“在新的世纪中,报纸版面对传统的继承和突破,需要勇气,更需要理智。”在对流行版式的批评上,这一观点也极为恰当。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

My Calendar

 

Sort Log

 

Links

 

Search Log

 

Counter

 

Get RSS

我的 Blog:
dui9dangg 最新的 20 条日志
[我的设计]
[我的唠叨]
[设计理念]
[影像世界]
[画画画画]
[品牌&营销]
全站 Blog:
全站最新的 20 条日志

 2004-2005 [Design by Eafin] [Power by[ 5D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