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现状
目前全国共有各类文摘期刊两百多种。文摘期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文摘,如《读者》、《青年文摘》、《海外文摘》、《东南西北》等;一类是专业文摘,如《海洋文摘》、《涂料文摘》、《铁道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我们扫描的对象主要是综合文摘类。
中国文摘期刊市场上发行量过百万的期刊有三种:《读者》、《青年文摘》和《农民文摘》。发行量达到几十万的有六七种,如《海外文摘》、《海外星云》、《世界博览》等。
在新闻出版署推出的“中国期刊方阵”入围期刊中有二十多种是文摘期刊。进入“双高”(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25种社会期刊中有四种是文摘期刊,即《新华文摘》、《读者》、《青年文摘》和《农民文摘》。进入“双奖”(首届国家期刊奖、首届国家期刊提名奖)的期刊有两种是文摘期刊,即《海外文摘》和《海外星云》。获“双百”(第一和第二届百种重点社会期刊,的有《小说选刊》、《世界博览》、《党员选刊》等多种文摘期刊。获“双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的有《读报参考》、《少儿博览》、《散文选刊》、《东南西北》等多种文摘期刊。
文摘期刊在全国期刊市场中所占份额徊当可观。发行量高迭600万份的《读者》杂志不仅是文摘期刊发行之王,也是中国期刊发行之王,其一本杂志就占了全国期刊市场2%的份额。加之其他两本发行过百万的文摘期刊,加之另外六七本发行几十万的文摘期刊,我国文摘期刊在发行市场所占份额远远高于后起之秀的时尚和财经类期刊。
文摘期刊在我国期刊广告市场中所占份额相当小。绝大多数文摘期刊的主要收入是发行收入,其广告收入所占比例很小。二百多家文摘杂志只有《读者》一家的广告收入进入了中国期刊广告收入前十名。《读者》发行六百多万,其广告营业额远在几本时尚和财经名刊之下,而后者的发行量只有几万到十几万份。
中国文摘期刊的繁荣已经持续十多年,各地新创办的文摘期刊仍不断涌现。去年以来,仅湖北一省就推出《特别关注》、《大*家*参*考》、《休闲文摘》、《读书文摘》和《民族文汇》五种文摘期刊,由此可见文摘期刊增长势头之猛。但我国文摘期刊市场的业已饱和、过度竞争也是客观事实,文摘期刊的潜在危机不容忽视。
发展趋势
我国文摘期刊的空前繁荣是有目共睹的。从20年前的几种到今天的二百多种,文摘期刊的增长速度惊人。如果不计算发行量,只计算期刊数量,我国的文摘期刊肯定位居世界之冠。文摘期刊迅速膨胀的因素有三个:
市场需求上升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信息爆炸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垃圾。于是,信息的处理、鉴别、筛选和整合就变成了一种市场需求。近十年来,这种市场需求呈不断上升态势,这是文摘期刊应运而生的大前提。
稿源供给充足
文摘期刊所需的摘登稿源增长迅速,供给充足。随着我国报刊业的迅猛发展,二千多家报纸和八千多家期刊皆成稿源。此外还有同样增长迅猛的图书,还有海外浩如烟海的资讯。丰富的稿源成了文摘期刊生存和发展的肥沃土壤。
低成本高收益
相比原创期刊,文摘期刊的运作成本要低的多。像《时代周刊》和《财富》这样的期刊,其雇员就有几百人,更不要提其巨大的采访成本。而文摘期刊只需几个人到十几人,其“剪刀加浆糊”式制作方式可以把成本压得很低。由于文摘期刊博采众长并可制成“细粮”,所以较容易占领市场并取得较好的收益。于是办文摘就成了低成本低投入见效‘陕收益高的办刊捷径。文摘期刊先行者《读者》和《青年文摘》的成功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于是仿效者蜂拥而至。
文摘热在我国已经持续多年了,至今仍不见降温。其热度之高时间之长并不逊于时尚热和财经热。如今文摘新刊仍不断涌现。一个省一年之内就诞生了五本文摘期刊就是明证。许多文摘杂志还在筹备中,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文摘期刊市场还有空间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造成文摘期刊膨胀的三个因素发生了什么变化。
市场需求。理论上讲,随着信息量的增长,有关信息处理的需求也应上升。但这种需求并不一定都能转化为文摘期刊的市场需求。首先,网络的发展特别是门户网站和专业网站的发展会抢走一部分需求,因为网络不仅提供信息而且处理信息。其次,许多原创报刊特别是周报和月刊也会抢走一部分需求,因为他们通过集纳、整合、分析等方式也在处理信息。应该看到,现代社会的信息处理整合筛选并非文摘期刊的专利。文摘可以提供细粮,专业网站和原创报刊也可以提供细粮。在一个特定时期,信息处理的市场需求总量变化不会很大,文摘期刊的过度膨胀必然打破供求平衡。中国的期刊市场和期刊读者是否需要200种文摘期刊,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稿源供给。虽然随着报刊数量的增加,文摘稿源也应是递增的。有人据此认为,文章会越摘越多。然而,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可供摘登的好文章还是有限的。面对这些有限的资源,原来十家搞,现在百家摘,势必造成重复撞车。文章是多了,但含金量却下降了。内容的稀释也就成为文摘期刊界的普遍现象。
低成本高收益。文摘期刊的低成本高收益是个现实。摘登不等同于原创,编写不等同于采访,两者之间的成本差距永远巨大。但如果大家都搞文摘,谁来搞原创?没有原创,又去摘什么?当文摘成为低投入高产出的期刊产品时,社会资本必然趋之若鹜,其结果就是文摘期刊的过度膨胀。文摘期刊过多的结果必然是文摘期刊发行量和收益的普遍下滑。其实这种现象早已出现。
让我们再看看国际市场。美国有期刊14000多种,总印数是我国的十倍。其畅销文摘期刊除了一本《读者文摘》外,几乎找不出几本了。其他报刊大国的情况基本如此。
相比之下,我国有200种文摘期刊,其中综合文摘期刊近百种,这个数字显然是太大了。若用200比8000,那意味着每40本杂志就有一本文摘,这个比例显然失调了。
据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文摘期刊市场的空间已经很小,文摘热该降温了,那些新文摘杂志的创办者要格外谨慎。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国的200种文摘期刊中,发行几十万的不过十几种。发行量最大的不过几百万。以中国的期刊市场规模,出现发行过千万的文摘杂志应该是可以期待的。由此可知,中国文摘期刊的空间主要留给了那些高质量大手笔的文摘大鳄。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众多同质化低水平小规模的文摘期刊最终将被淘汰。
我们还注意到,近期我国文摘期刊大兴扩版风。《读者》、《青年文摘》先后扩为半月刊,而风行了80年的美国《读者文摘》至今还是月刊。综合文摘期刊是否适宜办成半月刊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尽管扩版之后短期效果显著,但靠稀释求发展未必是文摘期刊的长远之路。
综上所述,数量减少,发行量增加,这应该是中国文摘期刊市场的大趋势。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