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人和最累的一天
阴转晴转小雨转大雨转小雪转晴间多云
昨天写完日记就已经快2点了,虽然很疲惫,但是过了睡眠时间就很不容易才睡着,sonia始终坚持认为我的失眠跟睡眠时间有很大关系,也许她说的是对的。
仔细算了算油耗,在网上跟朋友详细的了解了一下情况,也了解了很多过往司机的情况,确认从格尔木到那曲之间的838公里只有五道梁和雁石坪有中石油的正规加油站,但是只有90号。93号只有在那曲才有,我车上由俩20公升的油桶,加上车上的78公升油箱,如果我用10个小时到达那曲(当时根本就没有想到10个小时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那么耗油至少每公里15公升的计算,几乎很难到达那曲。否则我就只能90-100公里的磨洋工。唉,大切什么都好,就这个恼人的油箱,还必须使用93以上的汽油。据马队这时美国人的专门设计,可这车是中国产的,为什么不考虑中国国情?但从这点来说,大切不适合进入西藏。
早晨8:02分,在离开格尔木之后的最后一个中石油的正规加油站加满油(离开格尔木30公里的西大滩)补满了油箱的93号油,算是正式出发了。路上的情况还算可以,翻越昆仑山口的时候甚至感到有些失望,这路况虽然比不上高速,但是绝对不会比去坝上困难很的多,路上的卡车也比较规矩,4000多米的海拔似乎对我没有什么影响,在昆仑山口拍照的时候甚至没有感到气喘。
但是当车继续沿着青藏公路前进的时候,路面情况越来越差了,由于这个季节高原气候变幻莫测,雨说来就来,加上卡车超载,道路路面情况惨不忍睹。最让人恼火的五道梁,差不多30多公里的水泥路面全部都被大车压得乱七八糟,尽管用了很低的速度,也颠得车内的东西几乎翻了一个。在五道梁吃饭的时候,把备用油箱里的气放掉了一些。顺手一边暗自鄙视自己害怕颠簸的不愿吃苦,一边为了不至于太颠簸,把轮胎的气压也降到了300。没想到正是这个决定差点让我休克。
五道梁至唐古拉山口的那段路程是漫长而糟糕的,路面的坑坑洼洼到处都是,尽管很多工人在修路,可是载重车实在是太厉害了,也许青藏铁路通车之后,公路运输的压力会减轻一些吧?路上的速度实在是提不起来,连120公里都很困难,除了路面之外,还有很多的载重车,其中不少是部队的,此外还有修路封闭。我看了看行车电脑,百公里平均油耗只有10.9公升,呵呵,要这么算,到那曲之前都不用加油了。
终于到了唐古拉口,5200多米的海拔终于让我感到了一些头疼。车停在路边,心里默默念叨着朋友们的提醒,千万别熄火,千万别熄火。下车,想着前次进藏的经验:行动要慢,不要跑,我拍了几张照片之后,赶紧上车离开这段青藏线上最高的海拔高度。
下了几个坡,我手表上的海拔计显示已经是5000米,慢慢感到了一丝的轻松,头疼也减轻了很多,呼吸很平稳。看来真的没有必要在格尔木多耽误一天,人就需要不断的挑战自我,否则人怎能证明自己呢?心中暗自有些得意,赶上下坡,于是车速也提高到了100公里。突然车外听到:"砰"的一声,车右后轮传来异响------车轮爆胎了!!!
我踩着刹车,慢慢把车靠在路边,打开双闪……果然,右后轮完全憋了下去。肯定是五道梁那段路和唐古拉山口的那段搓板路,还有放掉的轮胎里的气。Tmd,这鬼地方还是个下坡……我的后背箱里慢慢的塞着装备……而且我还有些头晕…….而且…….
无奈,只能靠自己了,放置好停车牌,慢慢的把车内的装备放到了地下,当打开背胎盖子的时候,感觉到明显的自己的呼吸急促,气不够用。靠在车上喘了3分钟,才摇着牙把背胎拿出来。
放置好千金,拧开螺栓,已经是浑身大汗了,而且头疼的非常厉害,每转动一次千金的摇把都让我气喘嘘嘘,眼前无数颗星星闪亮着。我知道这时候我一定不能倒下!
眼前一片漆黑,脑袋靠在车门上慢慢的闭上眼睛,大概两分钟的样子,才缓过来。我知道,凭自己的力量无论如何换不了这个轮胎。体力完全不支。如果硬撑下去,可能真的会晕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我必须求助。
站在公路边上伸开双手,盼望着有车能停下来,一辆,两辆,三辆呼啸而过,正当我快失望的时候,一辆青A牌照的大卡车停了下来。
连忙走上前去:"师傅,能帮个忙吗?我轮胎爆了,帮我换一下,我实在没力气了。不让您白换。"我一边说一边脸红,一样都是男人,我还要求助。
"换轮胎都换不了?呵呵呵,没问题"司机一边笑一边把车停在了路边。
车上是俩个小伙子,大概也就20出头,他们呵呵笑着来到我的车前,也没说什么就把千金打了起来。这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更换了避震Mx6比原车的避震要长,因此原车的千金无法达到足够的高度。小伙子从卡车上拿着自己的千金和撬杠,但是仍然不够高。于是他在路边找了两块石头垫在千金下。
轮胎很快就换好了,俩小伙子说着难懂的方言,一边笑话着我的高原反应一边帮着把背胎和物资又放回了后背箱。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他们不是藏族,于是问:你们是什么地方人?
小伙子回答:青海,我们是撒拉族。
我看着他们一点儿没有疲倦的样子,又问:你们没有高原反应?
小伙子笑哈哈的说:天天跑这路,哪还有反应?
我从口袋里拿出了50块钱塞到了他们口袋里,没想到俩小伙子谁也不要,推来推去,结果这张50块钱的人民币被撕成两半。其中一个小伙子说:我可以跟你要一个手机号码,以后有机会去北京找你玩儿。我一边把手机号码给他,一边坚持要他收下那50块钱,没有他们我将不知道如何在这5000米海拔的山上换轮胎。小伙子憨厚的笑着拿起千金跑向他们的卡车,我知道这样的海拔高度下,我无论如何是追不上的。
目送着他们的车缓缓前行,眼角有些潮湿:他们是好人,一路平安吧,好人们。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低头看看手上那张撕破的50块钱,默默地放入钱夹子里:这张纸币,我将永久保存,他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善良的人。
……
车继续沿着公路去往拉萨方向,又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发生了,它来得是那么的突然,以至于我毫无思想准备。我的车正在爬山,这时候迎面来了一辆卡车,就在错车的时候,卡车上面掉下来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正好砸在我的风挡玻璃上,顿时风挡上出现了一朵菊花。就在我一愣深的时候,那辆卡车已经呼啸着奔下了山。我知道在这么狭窄的公路上掉头几乎不可能,更何况对面来了一个车队。
还好那朵菊花的位置在副驾驶的右边,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我决定继续前进,就把那朵菊花变成我走进西藏的一块勋章吧。
晚上10:20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那曲的灯火,感谢马队推荐的那两个灯,在西藏真的有用,如果不是那俩灯,就这黑乎乎的夜里,我还不知道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呢。
车的情况仍然不太好,全程没有熄火,除了在五道梁加油的时候,车虽然哼哼唧唧启动,但还是没有把我扔在路上。但是车的提速及其乏力,需要狠踩油门,不知道是高原缺氧还是因为汽油泵。不管怎么说,这个破汽油泵我必须换掉。临近那曲的时候,发现刹车有些软,出发前曾经跟港龙要求更换刹车片和刹车油,但是他们坚持认为我的刹车片没有问题,于是只换了刹车油。80000公里只换过一副刹车片,好像不太可能。
明天想去纳木错,我梦想了4年的地方,还有晚上必须赶到拉萨。我的车确实需要修理了。
又及:
在安多附近碰到了著名徒步走中国的李春华,他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合影之后我把车上多余的水给了他,算我支持他一次吧。在路上还碰到几个磕这等身长头去拉萨的藏民,他们告诉我,他们需要5个月才能到达拉萨,他们的虔诚让我震惊。看着他们充满满足感和幸福感的眼睛,感到自己才是一个穷人。
葫芦涂鸦与2006年7月8日,那曲饭店不能上网,日记只能等到拉萨了。
阴转晴转小雨转大雨转小雪转晴间多云
昨天写完日记就已经快2点了,虽然很疲惫,但是过了睡眠时间就很不容易才睡着,sonia始终坚持认为我的失眠跟睡眠时间有很大关系,也许她说的是对的。
仔细算了算油耗,在网上跟朋友详细的了解了一下情况,也了解了很多过往司机的情况,确认从格尔木到那曲之间的838公里只有五道梁和雁石坪有中石油的正规加油站,但是只有90号。93号只有在那曲才有,我车上由俩20公升的油桶,加上车上的78公升油箱,如果我用10个小时到达那曲(当时根本就没有想到10个小时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那么耗油至少每公里15公升的计算,几乎很难到达那曲。否则我就只能90-100公里的磨洋工。唉,大切什么都好,就这个恼人的油箱,还必须使用93以上的汽油。据马队这时美国人的专门设计,可这车是中国产的,为什么不考虑中国国情?但从这点来说,大切不适合进入西藏。
早晨8:02分,在离开格尔木之后的最后一个中石油的正规加油站加满油(离开格尔木30公里的西大滩)补满了油箱的93号油,算是正式出发了。路上的情况还算可以,翻越昆仑山口的时候甚至感到有些失望,这路况虽然比不上高速,但是绝对不会比去坝上困难很的多,路上的卡车也比较规矩,4000多米的海拔似乎对我没有什么影响,在昆仑山口拍照的时候甚至没有感到气喘。
但是当车继续沿着青藏公路前进的时候,路面情况越来越差了,由于这个季节高原气候变幻莫测,雨说来就来,加上卡车超载,道路路面情况惨不忍睹。最让人恼火的五道梁,差不多30多公里的水泥路面全部都被大车压得乱七八糟,尽管用了很低的速度,也颠得车内的东西几乎翻了一个。在五道梁吃饭的时候,把备用油箱里的气放掉了一些。顺手一边暗自鄙视自己害怕颠簸的不愿吃苦,一边为了不至于太颠簸,把轮胎的气压也降到了300。没想到正是这个决定差点让我休克。
五道梁至唐古拉山口的那段路程是漫长而糟糕的,路面的坑坑洼洼到处都是,尽管很多工人在修路,可是载重车实在是太厉害了,也许青藏铁路通车之后,公路运输的压力会减轻一些吧?路上的速度实在是提不起来,连120公里都很困难,除了路面之外,还有很多的载重车,其中不少是部队的,此外还有修路封闭。我看了看行车电脑,百公里平均油耗只有10.9公升,呵呵,要这么算,到那曲之前都不用加油了。
终于到了唐古拉口,5200多米的海拔终于让我感到了一些头疼。车停在路边,心里默默念叨着朋友们的提醒,千万别熄火,千万别熄火。下车,想着前次进藏的经验:行动要慢,不要跑,我拍了几张照片之后,赶紧上车离开这段青藏线上最高的海拔高度。
下了几个坡,我手表上的海拔计显示已经是5000米,慢慢感到了一丝的轻松,头疼也减轻了很多,呼吸很平稳。看来真的没有必要在格尔木多耽误一天,人就需要不断的挑战自我,否则人怎能证明自己呢?心中暗自有些得意,赶上下坡,于是车速也提高到了100公里。突然车外听到:"砰"的一声,车右后轮传来异响------车轮爆胎了!!!
我踩着刹车,慢慢把车靠在路边,打开双闪……果然,右后轮完全憋了下去。肯定是五道梁那段路和唐古拉山口的那段搓板路,还有放掉的轮胎里的气。Tmd,这鬼地方还是个下坡……我的后背箱里慢慢的塞着装备……而且我还有些头晕…….而且…….
无奈,只能靠自己了,放置好停车牌,慢慢的把车内的装备放到了地下,当打开背胎盖子的时候,感觉到明显的自己的呼吸急促,气不够用。靠在车上喘了3分钟,才摇着牙把背胎拿出来。
放置好千金,拧开螺栓,已经是浑身大汗了,而且头疼的非常厉害,每转动一次千金的摇把都让我气喘嘘嘘,眼前无数颗星星闪亮着。我知道这时候我一定不能倒下!
眼前一片漆黑,脑袋靠在车门上慢慢的闭上眼睛,大概两分钟的样子,才缓过来。我知道,凭自己的力量无论如何换不了这个轮胎。体力完全不支。如果硬撑下去,可能真的会晕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我必须求助。
站在公路边上伸开双手,盼望着有车能停下来,一辆,两辆,三辆呼啸而过,正当我快失望的时候,一辆青A牌照的大卡车停了下来。
连忙走上前去:"师傅,能帮个忙吗?我轮胎爆了,帮我换一下,我实在没力气了。不让您白换。"我一边说一边脸红,一样都是男人,我还要求助。
"换轮胎都换不了?呵呵呵,没问题"司机一边笑一边把车停在了路边。
车上是俩个小伙子,大概也就20出头,他们呵呵笑着来到我的车前,也没说什么就把千金打了起来。这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更换了避震Mx6比原车的避震要长,因此原车的千金无法达到足够的高度。小伙子从卡车上拿着自己的千金和撬杠,但是仍然不够高。于是他在路边找了两块石头垫在千金下。
轮胎很快就换好了,俩小伙子说着难懂的方言,一边笑话着我的高原反应一边帮着把背胎和物资又放回了后背箱。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他们不是藏族,于是问:你们是什么地方人?
小伙子回答:青海,我们是撒拉族。
我看着他们一点儿没有疲倦的样子,又问:你们没有高原反应?
小伙子笑哈哈的说:天天跑这路,哪还有反应?
我从口袋里拿出了50块钱塞到了他们口袋里,没想到俩小伙子谁也不要,推来推去,结果这张50块钱的人民币被撕成两半。其中一个小伙子说:我可以跟你要一个手机号码,以后有机会去北京找你玩儿。我一边把手机号码给他,一边坚持要他收下那50块钱,没有他们我将不知道如何在这5000米海拔的山上换轮胎。小伙子憨厚的笑着拿起千金跑向他们的卡车,我知道这样的海拔高度下,我无论如何是追不上的。
目送着他们的车缓缓前行,眼角有些潮湿:他们是好人,一路平安吧,好人们。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低头看看手上那张撕破的50块钱,默默地放入钱夹子里:这张纸币,我将永久保存,他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善良的人。
……
车继续沿着公路去往拉萨方向,又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发生了,它来得是那么的突然,以至于我毫无思想准备。我的车正在爬山,这时候迎面来了一辆卡车,就在错车的时候,卡车上面掉下来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正好砸在我的风挡玻璃上,顿时风挡上出现了一朵菊花。就在我一愣深的时候,那辆卡车已经呼啸着奔下了山。我知道在这么狭窄的公路上掉头几乎不可能,更何况对面来了一个车队。
还好那朵菊花的位置在副驾驶的右边,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我决定继续前进,就把那朵菊花变成我走进西藏的一块勋章吧。
晚上10:20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那曲的灯火,感谢马队推荐的那两个灯,在西藏真的有用,如果不是那俩灯,就这黑乎乎的夜里,我还不知道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呢。
车的情况仍然不太好,全程没有熄火,除了在五道梁加油的时候,车虽然哼哼唧唧启动,但还是没有把我扔在路上。但是车的提速及其乏力,需要狠踩油门,不知道是高原缺氧还是因为汽油泵。不管怎么说,这个破汽油泵我必须换掉。临近那曲的时候,发现刹车有些软,出发前曾经跟港龙要求更换刹车片和刹车油,但是他们坚持认为我的刹车片没有问题,于是只换了刹车油。80000公里只换过一副刹车片,好像不太可能。
明天想去纳木错,我梦想了4年的地方,还有晚上必须赶到拉萨。我的车确实需要修理了。
又及:
在安多附近碰到了著名徒步走中国的李春华,他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合影之后我把车上多余的水给了他,算我支持他一次吧。在路上还碰到几个磕这等身长头去拉萨的藏民,他们告诉我,他们需要5个月才能到达拉萨,他们的虔诚让我震惊。看着他们充满满足感和幸福感的眼睛,感到自己才是一个穷人。
葫芦涂鸦与2006年7月8日,那曲饭店不能上网,日记只能等到拉萨了。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