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安科
发表时间:2004-5-10
出处:博客中国
《M World》杂志第五期
博客是你在互联网上冲浪的纪录,移动博客则是你在现实世界上旅行的纪录。移动博客完全有可能成为你的现实生活在无线互联网上的映射。同时,还有可能对传媒的内容生产方式、生产流程构成巨大的挑战。你,就是那个手里拿着可拍照、可上网、可发电子邮件手机的你,已经拥有了一种技术赐予的绝对力量。
博客(即Blog或Weblog),也许是前几年最令人想象不到的技术奇迹了。那些热衷于在互联网上发表见解却又畏避于网页制作的艰深的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突破口。在短短两三年内,博客网站如同雨后春笋,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里疯长而出,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网络文化景象,也成为一种数码时代的时尚生活方式。
而在如今的移动通讯时代,博客将不可避免地“移动”起来:推开键盘,离开电脑桌,在大街上,在汽车里,透过可拍照手机的镜头,查看、记录并“博客”着自己的所闻所见,这会成为博客们在移动时代的幸福生活吗?
是媒体还是日记?
每日更新、按日期索引、内容精短并由大量链接组成,这曾经是博客的严谨定义。但正是这种严谨伤害了博客的价值与进一步推广。“很多人一听说要每日更新,就会退缩,”Zaku在自己的主页上这样评论博客的定义,“博客关键还是一种简易的互联网出版技术,更新频率、内容是不是链接,不应该成为博客概念的一部分。”网友Victor回复他的这篇文章时则说道:“我同意你的说法。但是,内容的更新频率,至少能说明一点,那就是博客的繁荣程度,还有个人兴趣的热度。”
据美国Pewinternet公司于2004年3月发布的统计,美国网络用户中有7%的人开设了博客主页。其中,每天数次更新的占3%,每天更新的占7%,3-5天更新的人占10%,1-2天更新的占21%。而阅读群体则占到网络用户总数的11%,其中46%的浏览者阅读不认识的博客书写的网络日记,另外54%的人只阅读熟人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Perseus发展公司在更早时间发布的调查数据相吻合。Perseus公司的数据表明,博客在大众文化中的立足点正在动摇——超过半数以上的博客不再进行更新;大约25%的新博客只有“一天新鲜劲”;大约有13万2千名博客在经过一年不断更新后选择了放弃。尚可庆幸的是,博客的增长率仍高于博客的废弃率。
那这种增长会停止吗?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表示关注。
作为一种互联网出版的技术手段,博客自身是毫无倾向性的,关键在于使用的人。当你试图用制作一个博客主页来宣传自己的观点并想象着有一天能像德拉吉一样名震四方时,你毫无疑问是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最常见的放弃原因只是厌倦而已。写作是件很累人的事情,”美国IT评论家德沃夏克在他的文章中写道,“许多专业作者都很困惑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自发地在博客网上写东西。这种寂寞由于缺少反馈(无论是正面的评论还是其他类型的反馈)而更加强烈……一个超级市场告示板拥有的读者群都要比多数博客主页大得多。所以,一定有很多博客感到是在做无用的劳动。”这正是很多博客主页放弃更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能忽视的是,在许多大型博客聚集地——无论在美国的Blogger还是中国的Blogcn——通过大量链接来佐证惊人之语的博客们,终究还是少数。更多的人建立博客主页并不是想让自己的声音借助于互联网传遍地球的各个角落,而是落花有意、守株待兔式地寻找志同道合者,或者干脆就只是做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这样的小圈子看的。他们宁可把博客称为“网络日记”。
无论称博客为“自我媒体”还是“网络日志”,这都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尽管目的不同。“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有社会学者这样给博客下定义——人总是渴望交流、渴望被关注的,在网络时代的人仍旧如此。而在移动通讯日渐包容Email、BBS、ICQ等交流方式的大背景下,博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无线技术的影响,面临着更新换代。
随时随地的博客
有这么一种说法:人类数千年的科技发展史所纪录的,无非都是人类针对“时空限制”的奋斗史。工业时代虽然让人类能够在千里之外朝发夕至、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四肢,同时也让这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线条”:电力线,道路,铁轨,电话线,信号线……最为集中的表现就是台式电脑了。这些线条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束缚。它们纠缠着,盘绕着,试图将我们限制在一些笨重的、带有深刻工业革命印记的设备周围。
无线科技正在向这种束缚发起新一轮冲锋。而手机正是冲在最前面的突击手。
从“大砖头”(即最早的大哥大,港台也有称为“黑金刚”的)到“卡片式”,手机在十年左右的激进发展历程里,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激动。现在你手中的方寸之物,正展示着移动计算的诸多可能性:短信、彩信、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自然也会有“博客”。
“早上10点20分左右,列东江滨路街道边,一个女子在行道边用手机接听电话,”博客郑云深说,“那时候我正要去买东西,这个女子用的手机深深地吸引了我——它的天线特别异常,是收音机常见的那种,金属的,长度居然有近40厘米!这还是头一次见到,真酷!这时候马上联想到要是我手头上有个带数码相机的手机,要是有MMS到Blog转换的服务,我可以立即把它拍下来,加上些简单的说明,然后用MMS发送到我的Blog上。”但他的这个想法没能实现。“我手头上没有这个功能的手机,也没有MMS到Blog的转换服务,于是,我失去了这样一个记录的机会,茫茫人海,以后可能再也发现不了这么长天线的手机,长到让人觉得是自己加上去的地步。”
他继而感叹道:“生活中有许多这样值得记录,值得和大家分享的,转瞬即逝的时刻。而这些时刻,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只能留在目击者或者当事人的回忆中。这就是缺憾。”
郑云深的这种感慨很多博客都曾经有过。其实,这种“随时随地的博客”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国外出现了。2001年1月4日,居住在日本横滨的英国软件工程师斯图亚特·霍华德首次实现了直接用手机更新他的博客主页,方法是用手机发送电子邮件至服务器,经由专门软件处理后,呈现在主页上。斯图亚特的成功在日本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媒体甚至将其誉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现实世界的旅行记录
自斯图亚特之后,移动博客(Mobile Blog或者Moblog)这块新发现的大陆,迎来了无数的研究者和技术人员。短信、图片、声音,凡是在手机上能做的事情,他们都想着怎么能移到博客上去;而在博客上能实现的功能,他们也都在考虑着如何使用手机来实现。
“HipTop一族”就是移动博客概念的深化者。要解释HipTop是什么东西,先得介绍在美国流行一时的一种数码小玩意儿,T-Moblie公司推出的“SideKick”,集电子邮件、网上冲浪、发短信、AOL即时通讯以及数码相机于一身。2002年2月18日,因为预见到人们在展示所拍图片上的需求,迈克尔·莫利瑞斯给HipTop Nation网站增加了一项功能,供大家从Sidekick上直接发送图片,形成一个网上图库。HipTop因而被视为第一个提供移动博客服务的网站。聚集在这个网站周围的移动博客们,“在路上,在卧室里,在汽车展上,无论什么地方,都随拍随发,”他们自嘲说自己“有一点新鲜,有一点惊奇,有一点傻气。”他们也因此被称作是“危险的HipTop”,因为和这些家伙相处的人,保不准哪一天自己的丑相就出现在这个网站上。
在日本和美国都非常有名的精通媒体与网络运作的投资人伊藤穰一是移动博客早期的忠诚实践者。他曾在个人主页上这样描述使用移动博客的过程:“我使用手机是松下P504iS手机,可以发电子邮件,还带双摄像头。我只需要在菜单上选‘照相机’,对准想拍的东西,点一下‘拍摄’;再按另外一个按钮调出邮件功能,从我的地址薄里面选择一个地址,再一按按钮,照片就发出去了,几秒钟后,这照片就可以出现在我的移动博客页面上,非常快。”他认为,移动博客是关于人所处的状态的一种技术,像一些即时通讯软件都可以显示人的状态一样,许多移动博客主页上提供的信息都类似于“我刚起床,我正在洗手间,我和那个家伙在一起”,或许这不如晚报上的新闻有价值,但对于朋友或家庭小圈子来说,一定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想象着你的博客主页不是一系列的文章标题,而是一个应用程序,可以显示你现在是醒着还是睡着了、你现在在地图的哪一个方位,你跟谁在一起等等,再录上你的一段段语音解说。”许许多多这样的移动博客主页联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现实社会中人的状态在网络上的真实映射。
“博客是你在互联网上冲浪的纪录,移动博客则是你在现实世界上旅行的纪录。” 专栏作家、移动博客贾斯汀·豪尔曾这样说道。你在互联网上东游西荡,碰到感兴趣的主题,就把在自己的博客主页上做链接并加上评论,这就是所谓的博客“知识管理”或“信息整合”功能;而当你成为一名移动博客时,你要反映的则会是你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一个美丽的笑脸,或者一个丑陋的动作。
移动博客与聪明暴民
并不是所有的人思维都像伊藤穰一一样超前。在移动博客还没有与GPS全球定位、个人状态结合起来之前,还是一起来看一看早先的移动博客主页上都放了些什么——没错,就是些朋友聚会时的照片,或者是长途旅行时的寥寥文字。问题就在这里了,除了你最亲密的家人和朋友以外,还有谁会对你今天午饭吃了个三明治而不是豆皮寿司感兴趣?
还是先讲一个故事吧。2002年4月,在IT产业卓具影响力的“PC论坛”在纽约举行。美国Qwest电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乔·耐奇诺接受埃瑟·戴森女士(美国IT观察家、虚拟社会研究专家)采访时,开始抱怨运营一个成功的公司是多么困难。听众席中坐着一位使用无线上网的博客,迅速查找到了一条信息,关于耐奇诺在最近曾私下抛售Qwest公司股票的。“这个家伙不诚实,”他顺手就把这条信息张贴到了自己在Qwest公司提供的博客服务主页上。碰巧的是,现场也有其他的博客正在察看Qwest公司的相关页面,发现了这条消息。在更多的听众知道耐奇诺曾抛售Qwest公司的股票后,纷纷站起来质询。后来,可怜的乔·耐奇诺开始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灰溜溜地下了台。该公司的许多虚报丑闻也由此大白。
这些移动博客们有个共同点:常常会把真实世界与虚拟空间互通起来,共享他们参与的每一个事件。有人曾在网上贴出一张纽约市802.11b无线网络节点的地图,上面标识的红色节点,贯穿了整个曼哈顿。这就很容易想象,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会被实时传送到互联网上。
还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2002年11月的某一天,韩国汉城的汝矣岛公园突然出现了上百名手持长棍、身着蓝黑色制服的警察,在四周的草坪和篮球场上一字排开。气氛于是突然变得紧张起来,游客们显得有些惊慌。这些警察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有个喜欢追究根底的人,用手机连上了韩国一家很大的无线新闻网站。但他没有找到任何相关的信息——被警察预知的事情,自然不会是“新闻”。
幸运的是,韩国的移动电话多媒体技术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这位想问个究竟的人拿的是可拍照手机。他其实可以拍两张严阵以待的警察和四围场景的图片,并将其发到了一个移动博客网站上,向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的问题会被标上“警察在行动”“公共空间”“韩国”还有“这是什么”一类的关键词。看到这个问题的人或许有人会知道答案并回答:韩国商业联合会计划要在这一天举办游行示威,抗议每周工作时间缩短,从而导致警察们如临大敌。
现在事情就有所改观了——两张公园里警察的照片,一段解释这个事件的文字,恰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闻报道。而其他针对此话题的发言者,也许会附加说明一下以前汉城的警察行动,补充一下韩国商业联合会发起的其他抗议活动,甚至会有一些如何避免在抗议活动中被逮捕的建议。其他好事的人则会蜂拥至汝矣岛公园,或者是自己想要去亲眼看一看,或者只是想通过移动博客生成自己的报道。这条新闻于是在没有任何专业新闻机构涉足的情况下,变得一目了然。
这预示着新闻报道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前赶赴突发事件现场的记者们,背后都有着强大支撑——有很多编辑、专家们在给他出主意;而当网络可以提供丰厚的知识背景、并且每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其他有着相同志趣的网民的坚实后盾时,记者所能起到的作用的确微乎其微。
通过高效、廉价的信息技术或设备迅速集结一大批具备相同爱好的人,这被虚拟社会研究专家、“硬脖子犹太人”霍华德·莱因戈德称为“聪明暴民”(SmartMobs)。在他的著作《聪明暴民:下一代社会革命》里,霍华德指出:独立记者并不比整整一大群业余创作者重要。所以,通过手机来实现的未来博客,或许不会再像现在的媒体那样,由一帮小心翼翼的编辑、小心翼翼地制作着一部部小心翼翼的出版物。它会以一种奇特的组织方法出现:一个个独特的标题,被你手机通讯簿里的人推荐着;越重要的新闻,做推荐标识的人自然就越多。到那时,新闻创作与信息消费,主体都会是“聪明暴民”。
可拍照手机的无心插柳
移动博客在很大程度上,就等同于“使用可拍照手机拍摄、使用手机无线网络传送”,虽然也曾有过WAPBlog、SMSBlog的提法,也有人用PDA、笔记本电脑来实现在移动中的博客,但在现在看来,这些做法都还显小众。
在手机上集成照相机功能,这个想法在最初时只不过是想给手机增加一个噱头似的卖点而已。因而在2001年11月,诺基亚图像事业部主管的普凯达(Juha Putkiranta,现为诺基亚多媒体事业单位副总裁)建议生产可拍照手机时,得到的答复却是“这只是一个费钱的玩具”。诺基亚的决策者现在应该会后悔:在2003年全球销售的手机中,每6部就有1部内置有数码相机——高达8400万部(美国市场调查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在2004年4月公布的调查数据),超过了数码相机的销量。诺基亚没能控制住这个细分市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桂冠被日本厂商NEC夺走了。
不只是诺基亚走眼了,两年前许多市场专家也这样评价可拍照手机的推出:不务正业。的确,在以通话功能为主的手机消费时期,内置个像素极低的数码相机,一般人无法看好这种产品的前途。但他们忽视了技术进步的速度。现在,可拍照手机已经有好几款100万像素以上的了,在韩国则已出现了200万像素、2倍光学变焦的可拍照手机。“可拍照手机迎合了人们随时随地纪录的需求,还有数码产品整合的需求。”一位在中复电讯销售店购买手机的用户这样对记者说道。
“我们正在改变整个成像工业”,诺基亚总裁约玛·奥利拉说,“这就是革命性技术的一个典型。”世界各国的无线运营商,从英国的沃达丰到美国的Sprint再到中国移动,都已经开通了可拍照手机的照片上传服务。但对于可拍照手机庞大的用户群体来说,这项服务仅仅是聊胜于无,仅仅解决了存储的需求,且很多运营商对此会收取昂贵的费用。中国移动曾试图引导这些用户转向MMS(彩信),希望彩信能够像短信那样出现P2P热潮,从而又开掘出一个巨大的金矿。
但彩信在世界各地都遭受冷遇,不独在中国。它没能成为可拍照手机的杀手级应用。与此同时,包含拍照功能的高端手机在销售时也遭遇困境。“嗯,的确很酷,很漂亮,功能也很多,”用户往往这样说道,“但我拿来有什么用呢?”
HipTop和Sidekick的成功给他们提供了灵感。如果移动博客能够火起来,那对于运营商来说,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钱财;手机销售商也可以婉转地劝告顾客:“当博客?太落伍了吧?做移动博客吧,又酷又炫又时髦……”
其实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运营商们要考虑的事情,会复杂得多。AT&T无线公司的发言人曾说,人们还不习惯利用手机网络来传图片,这也许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
IDC的分析师凯思·沃亚思也说:“让用户们自己制作网站,这自然很有吸引力,但在互联网中普及的博客,并不表明也会在移动环境下普及。”《Business 2.0》杂志的记者鲍勃·帕克斯还担心隐私问题,HipTop一族的所作所为已经说明了移动博客这种东西会对人们的隐私带来侵害。“技术只会越来越好,生意只会越来越难做。”帕克斯甚至总结说。还有人认为,即便是博客,在美国也都是非主流的。美国人现在承认手机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但在那上面弯着大拇指敲字,就显得有些另类。Slashdot的网友KDan因而沮丧地说,“我们可能不得不等上10到20年,移动博客才会成为一个大众化的、易用的表达途径。”
真的要等那么久吗?
现在,几乎每一个具备一定手机用户数量的国家,移动运营商们都在紧张地关注着移动博客。相关的信息频频传出:诺基亚推出了“生活博客”软件,只是因为隐私方面的原因,未提供网络功能;爱立信则已经悄悄地开始了提供正宗移动博客服务了,你只需要把你拍的照片通过手机发送到特定的邮件地址,就会立刻出现在你的网页上。TextAmerica又有新鲜事儿了,这几天大家对Buzznet上的东西很感兴趣……
在技术层面上,移动博客可以说是已经相当成熟。在前不久美国进行的Demo 2004展会上,移动博客技术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伊藤穰一投资的Six Apart公司所发布的TypePad软件系统,就是一款优秀的集成移动博客工具,可以让用户方便地使用PDA和手机向他们的博客主页张贴包括图片、音频和文本在内的新内容。WaveMarket公司推出了被称为第一个全面基于位置的博客系统“WaveIQ”,可以让用户用手机向朋友或其他人广播和共享位置、时间信息。使用该服务,手机用户便可发送与自己所在位置相关的信息。比如,某些用户夜间在酒吧娱乐的同时,可向博客主页发送现场感想。其他许多经典的博客软件如Movable Type等,则可以通过插件来提供移动博客的功能。如果要说技术方面的障碍,不同运营商所采用的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可能会在未来阻碍这项服务的进一步推广。
最大的困难还在于如何吸引用户。据Jupiter的研究分析师乔·拉齐洛估计,现在美国的博客中间,大约会有25%最后会使用移动博客方式来维护他们的博客主页。AT&T无线公司表示,这项服务的定价策略现在还不成熟。“定价是依照服务策略而不同的,会与照片如何被传送有关——如果把图片当成一条图片短信或者是MMS的话,它会是一种价格,而如果图片被当成电子邮件传送的话,那就是会是另外的价格了,而且这价格与还会与图片的大小有关。”一位专家指出,“要让这个服务普及起来,像博客一样廉价是必须的。因为这项服务绝对会是大众化的,而不是一种奢侈品。如果运营商想在移动博客上赚钱的话,那就必须明白这一点。”
专注于提供移动博客服务的美国TextAmerica公司透露,为了推广移动博客,美国的五家运营商结成了一个联盟,一起去说服、鼓励用户多用移动博客、多发图片。在诺基亚、爱立信等终端厂商以及Six Apart等技术提供商的联合推动下,移动博客的全面开花,应该不会像KDan所说的要等十年或二十年。
对于博客来说,移动博客或许是最后一个趋势。那么,它会是流行时尚的昙花一现,还是最后的突变?这个问题的确难以回答。但就如基甸·斯特劳斯在他的博客主页上所说的那样:“我不知道以后移动博客会变成什么样子,但现在看起来,它的确很有意思。”
发表时间:2004-5-10
出处:博客中国
《M World》杂志第五期
博客是你在互联网上冲浪的纪录,移动博客则是你在现实世界上旅行的纪录。移动博客完全有可能成为你的现实生活在无线互联网上的映射。同时,还有可能对传媒的内容生产方式、生产流程构成巨大的挑战。你,就是那个手里拿着可拍照、可上网、可发电子邮件手机的你,已经拥有了一种技术赐予的绝对力量。
博客(即Blog或Weblog),也许是前几年最令人想象不到的技术奇迹了。那些热衷于在互联网上发表见解却又畏避于网页制作的艰深的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突破口。在短短两三年内,博客网站如同雨后春笋,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里疯长而出,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网络文化景象,也成为一种数码时代的时尚生活方式。
而在如今的移动通讯时代,博客将不可避免地“移动”起来:推开键盘,离开电脑桌,在大街上,在汽车里,透过可拍照手机的镜头,查看、记录并“博客”着自己的所闻所见,这会成为博客们在移动时代的幸福生活吗?
是媒体还是日记?
每日更新、按日期索引、内容精短并由大量链接组成,这曾经是博客的严谨定义。但正是这种严谨伤害了博客的价值与进一步推广。“很多人一听说要每日更新,就会退缩,”Zaku在自己的主页上这样评论博客的定义,“博客关键还是一种简易的互联网出版技术,更新频率、内容是不是链接,不应该成为博客概念的一部分。”网友Victor回复他的这篇文章时则说道:“我同意你的说法。但是,内容的更新频率,至少能说明一点,那就是博客的繁荣程度,还有个人兴趣的热度。”
据美国Pewinternet公司于2004年3月发布的统计,美国网络用户中有7%的人开设了博客主页。其中,每天数次更新的占3%,每天更新的占7%,3-5天更新的人占10%,1-2天更新的占21%。而阅读群体则占到网络用户总数的11%,其中46%的浏览者阅读不认识的博客书写的网络日记,另外54%的人只阅读熟人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Perseus发展公司在更早时间发布的调查数据相吻合。Perseus公司的数据表明,博客在大众文化中的立足点正在动摇——超过半数以上的博客不再进行更新;大约25%的新博客只有“一天新鲜劲”;大约有13万2千名博客在经过一年不断更新后选择了放弃。尚可庆幸的是,博客的增长率仍高于博客的废弃率。
那这种增长会停止吗?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表示关注。
作为一种互联网出版的技术手段,博客自身是毫无倾向性的,关键在于使用的人。当你试图用制作一个博客主页来宣传自己的观点并想象着有一天能像德拉吉一样名震四方时,你毫无疑问是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最常见的放弃原因只是厌倦而已。写作是件很累人的事情,”美国IT评论家德沃夏克在他的文章中写道,“许多专业作者都很困惑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自发地在博客网上写东西。这种寂寞由于缺少反馈(无论是正面的评论还是其他类型的反馈)而更加强烈……一个超级市场告示板拥有的读者群都要比多数博客主页大得多。所以,一定有很多博客感到是在做无用的劳动。”这正是很多博客主页放弃更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能忽视的是,在许多大型博客聚集地——无论在美国的Blogger还是中国的Blogcn——通过大量链接来佐证惊人之语的博客们,终究还是少数。更多的人建立博客主页并不是想让自己的声音借助于互联网传遍地球的各个角落,而是落花有意、守株待兔式地寻找志同道合者,或者干脆就只是做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这样的小圈子看的。他们宁可把博客称为“网络日记”。
无论称博客为“自我媒体”还是“网络日志”,这都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尽管目的不同。“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有社会学者这样给博客下定义——人总是渴望交流、渴望被关注的,在网络时代的人仍旧如此。而在移动通讯日渐包容Email、BBS、ICQ等交流方式的大背景下,博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无线技术的影响,面临着更新换代。
随时随地的博客
有这么一种说法:人类数千年的科技发展史所纪录的,无非都是人类针对“时空限制”的奋斗史。工业时代虽然让人类能够在千里之外朝发夕至、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四肢,同时也让这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线条”:电力线,道路,铁轨,电话线,信号线……最为集中的表现就是台式电脑了。这些线条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束缚。它们纠缠着,盘绕着,试图将我们限制在一些笨重的、带有深刻工业革命印记的设备周围。
无线科技正在向这种束缚发起新一轮冲锋。而手机正是冲在最前面的突击手。
从“大砖头”(即最早的大哥大,港台也有称为“黑金刚”的)到“卡片式”,手机在十年左右的激进发展历程里,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激动。现在你手中的方寸之物,正展示着移动计算的诸多可能性:短信、彩信、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自然也会有“博客”。
“早上10点20分左右,列东江滨路街道边,一个女子在行道边用手机接听电话,”博客郑云深说,“那时候我正要去买东西,这个女子用的手机深深地吸引了我——它的天线特别异常,是收音机常见的那种,金属的,长度居然有近40厘米!这还是头一次见到,真酷!这时候马上联想到要是我手头上有个带数码相机的手机,要是有MMS到Blog转换的服务,我可以立即把它拍下来,加上些简单的说明,然后用MMS发送到我的Blog上。”但他的这个想法没能实现。“我手头上没有这个功能的手机,也没有MMS到Blog的转换服务,于是,我失去了这样一个记录的机会,茫茫人海,以后可能再也发现不了这么长天线的手机,长到让人觉得是自己加上去的地步。”
他继而感叹道:“生活中有许多这样值得记录,值得和大家分享的,转瞬即逝的时刻。而这些时刻,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只能留在目击者或者当事人的回忆中。这就是缺憾。”
郑云深的这种感慨很多博客都曾经有过。其实,这种“随时随地的博客”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国外出现了。2001年1月4日,居住在日本横滨的英国软件工程师斯图亚特·霍华德首次实现了直接用手机更新他的博客主页,方法是用手机发送电子邮件至服务器,经由专门软件处理后,呈现在主页上。斯图亚特的成功在日本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媒体甚至将其誉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现实世界的旅行记录
自斯图亚特之后,移动博客(Mobile Blog或者Moblog)这块新发现的大陆,迎来了无数的研究者和技术人员。短信、图片、声音,凡是在手机上能做的事情,他们都想着怎么能移到博客上去;而在博客上能实现的功能,他们也都在考虑着如何使用手机来实现。
“HipTop一族”就是移动博客概念的深化者。要解释HipTop是什么东西,先得介绍在美国流行一时的一种数码小玩意儿,T-Moblie公司推出的“SideKick”,集电子邮件、网上冲浪、发短信、AOL即时通讯以及数码相机于一身。2002年2月18日,因为预见到人们在展示所拍图片上的需求,迈克尔·莫利瑞斯给HipTop Nation网站增加了一项功能,供大家从Sidekick上直接发送图片,形成一个网上图库。HipTop因而被视为第一个提供移动博客服务的网站。聚集在这个网站周围的移动博客们,“在路上,在卧室里,在汽车展上,无论什么地方,都随拍随发,”他们自嘲说自己“有一点新鲜,有一点惊奇,有一点傻气。”他们也因此被称作是“危险的HipTop”,因为和这些家伙相处的人,保不准哪一天自己的丑相就出现在这个网站上。
在日本和美国都非常有名的精通媒体与网络运作的投资人伊藤穰一是移动博客早期的忠诚实践者。他曾在个人主页上这样描述使用移动博客的过程:“我使用手机是松下P504iS手机,可以发电子邮件,还带双摄像头。我只需要在菜单上选‘照相机’,对准想拍的东西,点一下‘拍摄’;再按另外一个按钮调出邮件功能,从我的地址薄里面选择一个地址,再一按按钮,照片就发出去了,几秒钟后,这照片就可以出现在我的移动博客页面上,非常快。”他认为,移动博客是关于人所处的状态的一种技术,像一些即时通讯软件都可以显示人的状态一样,许多移动博客主页上提供的信息都类似于“我刚起床,我正在洗手间,我和那个家伙在一起”,或许这不如晚报上的新闻有价值,但对于朋友或家庭小圈子来说,一定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想象着你的博客主页不是一系列的文章标题,而是一个应用程序,可以显示你现在是醒着还是睡着了、你现在在地图的哪一个方位,你跟谁在一起等等,再录上你的一段段语音解说。”许许多多这样的移动博客主页联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现实社会中人的状态在网络上的真实映射。
“博客是你在互联网上冲浪的纪录,移动博客则是你在现实世界上旅行的纪录。” 专栏作家、移动博客贾斯汀·豪尔曾这样说道。你在互联网上东游西荡,碰到感兴趣的主题,就把在自己的博客主页上做链接并加上评论,这就是所谓的博客“知识管理”或“信息整合”功能;而当你成为一名移动博客时,你要反映的则会是你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一个美丽的笑脸,或者一个丑陋的动作。
移动博客与聪明暴民
并不是所有的人思维都像伊藤穰一一样超前。在移动博客还没有与GPS全球定位、个人状态结合起来之前,还是一起来看一看早先的移动博客主页上都放了些什么——没错,就是些朋友聚会时的照片,或者是长途旅行时的寥寥文字。问题就在这里了,除了你最亲密的家人和朋友以外,还有谁会对你今天午饭吃了个三明治而不是豆皮寿司感兴趣?
还是先讲一个故事吧。2002年4月,在IT产业卓具影响力的“PC论坛”在纽约举行。美国Qwest电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乔·耐奇诺接受埃瑟·戴森女士(美国IT观察家、虚拟社会研究专家)采访时,开始抱怨运营一个成功的公司是多么困难。听众席中坐着一位使用无线上网的博客,迅速查找到了一条信息,关于耐奇诺在最近曾私下抛售Qwest公司股票的。“这个家伙不诚实,”他顺手就把这条信息张贴到了自己在Qwest公司提供的博客服务主页上。碰巧的是,现场也有其他的博客正在察看Qwest公司的相关页面,发现了这条消息。在更多的听众知道耐奇诺曾抛售Qwest公司的股票后,纷纷站起来质询。后来,可怜的乔·耐奇诺开始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灰溜溜地下了台。该公司的许多虚报丑闻也由此大白。
这些移动博客们有个共同点:常常会把真实世界与虚拟空间互通起来,共享他们参与的每一个事件。有人曾在网上贴出一张纽约市802.11b无线网络节点的地图,上面标识的红色节点,贯穿了整个曼哈顿。这就很容易想象,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会被实时传送到互联网上。
还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2002年11月的某一天,韩国汉城的汝矣岛公园突然出现了上百名手持长棍、身着蓝黑色制服的警察,在四周的草坪和篮球场上一字排开。气氛于是突然变得紧张起来,游客们显得有些惊慌。这些警察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有个喜欢追究根底的人,用手机连上了韩国一家很大的无线新闻网站。但他没有找到任何相关的信息——被警察预知的事情,自然不会是“新闻”。
幸运的是,韩国的移动电话多媒体技术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这位想问个究竟的人拿的是可拍照手机。他其实可以拍两张严阵以待的警察和四围场景的图片,并将其发到了一个移动博客网站上,向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的问题会被标上“警察在行动”“公共空间”“韩国”还有“这是什么”一类的关键词。看到这个问题的人或许有人会知道答案并回答:韩国商业联合会计划要在这一天举办游行示威,抗议每周工作时间缩短,从而导致警察们如临大敌。
现在事情就有所改观了——两张公园里警察的照片,一段解释这个事件的文字,恰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闻报道。而其他针对此话题的发言者,也许会附加说明一下以前汉城的警察行动,补充一下韩国商业联合会发起的其他抗议活动,甚至会有一些如何避免在抗议活动中被逮捕的建议。其他好事的人则会蜂拥至汝矣岛公园,或者是自己想要去亲眼看一看,或者只是想通过移动博客生成自己的报道。这条新闻于是在没有任何专业新闻机构涉足的情况下,变得一目了然。
这预示着新闻报道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前赶赴突发事件现场的记者们,背后都有着强大支撑——有很多编辑、专家们在给他出主意;而当网络可以提供丰厚的知识背景、并且每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其他有着相同志趣的网民的坚实后盾时,记者所能起到的作用的确微乎其微。
通过高效、廉价的信息技术或设备迅速集结一大批具备相同爱好的人,这被虚拟社会研究专家、“硬脖子犹太人”霍华德·莱因戈德称为“聪明暴民”(SmartMobs)。在他的著作《聪明暴民:下一代社会革命》里,霍华德指出:独立记者并不比整整一大群业余创作者重要。所以,通过手机来实现的未来博客,或许不会再像现在的媒体那样,由一帮小心翼翼的编辑、小心翼翼地制作着一部部小心翼翼的出版物。它会以一种奇特的组织方法出现:一个个独特的标题,被你手机通讯簿里的人推荐着;越重要的新闻,做推荐标识的人自然就越多。到那时,新闻创作与信息消费,主体都会是“聪明暴民”。
可拍照手机的无心插柳
移动博客在很大程度上,就等同于“使用可拍照手机拍摄、使用手机无线网络传送”,虽然也曾有过WAPBlog、SMSBlog的提法,也有人用PDA、笔记本电脑来实现在移动中的博客,但在现在看来,这些做法都还显小众。
在手机上集成照相机功能,这个想法在最初时只不过是想给手机增加一个噱头似的卖点而已。因而在2001年11月,诺基亚图像事业部主管的普凯达(Juha Putkiranta,现为诺基亚多媒体事业单位副总裁)建议生产可拍照手机时,得到的答复却是“这只是一个费钱的玩具”。诺基亚的决策者现在应该会后悔:在2003年全球销售的手机中,每6部就有1部内置有数码相机——高达8400万部(美国市场调查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在2004年4月公布的调查数据),超过了数码相机的销量。诺基亚没能控制住这个细分市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桂冠被日本厂商NEC夺走了。
不只是诺基亚走眼了,两年前许多市场专家也这样评价可拍照手机的推出:不务正业。的确,在以通话功能为主的手机消费时期,内置个像素极低的数码相机,一般人无法看好这种产品的前途。但他们忽视了技术进步的速度。现在,可拍照手机已经有好几款100万像素以上的了,在韩国则已出现了200万像素、2倍光学变焦的可拍照手机。“可拍照手机迎合了人们随时随地纪录的需求,还有数码产品整合的需求。”一位在中复电讯销售店购买手机的用户这样对记者说道。
“我们正在改变整个成像工业”,诺基亚总裁约玛·奥利拉说,“这就是革命性技术的一个典型。”世界各国的无线运营商,从英国的沃达丰到美国的Sprint再到中国移动,都已经开通了可拍照手机的照片上传服务。但对于可拍照手机庞大的用户群体来说,这项服务仅仅是聊胜于无,仅仅解决了存储的需求,且很多运营商对此会收取昂贵的费用。中国移动曾试图引导这些用户转向MMS(彩信),希望彩信能够像短信那样出现P2P热潮,从而又开掘出一个巨大的金矿。
但彩信在世界各地都遭受冷遇,不独在中国。它没能成为可拍照手机的杀手级应用。与此同时,包含拍照功能的高端手机在销售时也遭遇困境。“嗯,的确很酷,很漂亮,功能也很多,”用户往往这样说道,“但我拿来有什么用呢?”
HipTop和Sidekick的成功给他们提供了灵感。如果移动博客能够火起来,那对于运营商来说,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钱财;手机销售商也可以婉转地劝告顾客:“当博客?太落伍了吧?做移动博客吧,又酷又炫又时髦……”
其实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运营商们要考虑的事情,会复杂得多。AT&T无线公司的发言人曾说,人们还不习惯利用手机网络来传图片,这也许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
IDC的分析师凯思·沃亚思也说:“让用户们自己制作网站,这自然很有吸引力,但在互联网中普及的博客,并不表明也会在移动环境下普及。”《Business 2.0》杂志的记者鲍勃·帕克斯还担心隐私问题,HipTop一族的所作所为已经说明了移动博客这种东西会对人们的隐私带来侵害。“技术只会越来越好,生意只会越来越难做。”帕克斯甚至总结说。还有人认为,即便是博客,在美国也都是非主流的。美国人现在承认手机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但在那上面弯着大拇指敲字,就显得有些另类。Slashdot的网友KDan因而沮丧地说,“我们可能不得不等上10到20年,移动博客才会成为一个大众化的、易用的表达途径。”
真的要等那么久吗?
现在,几乎每一个具备一定手机用户数量的国家,移动运营商们都在紧张地关注着移动博客。相关的信息频频传出:诺基亚推出了“生活博客”软件,只是因为隐私方面的原因,未提供网络功能;爱立信则已经悄悄地开始了提供正宗移动博客服务了,你只需要把你拍的照片通过手机发送到特定的邮件地址,就会立刻出现在你的网页上。TextAmerica又有新鲜事儿了,这几天大家对Buzznet上的东西很感兴趣……
在技术层面上,移动博客可以说是已经相当成熟。在前不久美国进行的Demo 2004展会上,移动博客技术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伊藤穰一投资的Six Apart公司所发布的TypePad软件系统,就是一款优秀的集成移动博客工具,可以让用户方便地使用PDA和手机向他们的博客主页张贴包括图片、音频和文本在内的新内容。WaveMarket公司推出了被称为第一个全面基于位置的博客系统“WaveIQ”,可以让用户用手机向朋友或其他人广播和共享位置、时间信息。使用该服务,手机用户便可发送与自己所在位置相关的信息。比如,某些用户夜间在酒吧娱乐的同时,可向博客主页发送现场感想。其他许多经典的博客软件如Movable Type等,则可以通过插件来提供移动博客的功能。如果要说技术方面的障碍,不同运营商所采用的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可能会在未来阻碍这项服务的进一步推广。
最大的困难还在于如何吸引用户。据Jupiter的研究分析师乔·拉齐洛估计,现在美国的博客中间,大约会有25%最后会使用移动博客方式来维护他们的博客主页。AT&T无线公司表示,这项服务的定价策略现在还不成熟。“定价是依照服务策略而不同的,会与照片如何被传送有关——如果把图片当成一条图片短信或者是MMS的话,它会是一种价格,而如果图片被当成电子邮件传送的话,那就是会是另外的价格了,而且这价格与还会与图片的大小有关。”一位专家指出,“要让这个服务普及起来,像博客一样廉价是必须的。因为这项服务绝对会是大众化的,而不是一种奢侈品。如果运营商想在移动博客上赚钱的话,那就必须明白这一点。”
专注于提供移动博客服务的美国TextAmerica公司透露,为了推广移动博客,美国的五家运营商结成了一个联盟,一起去说服、鼓励用户多用移动博客、多发图片。在诺基亚、爱立信等终端厂商以及Six Apart等技术提供商的联合推动下,移动博客的全面开花,应该不会像KDan所说的要等十年或二十年。
对于博客来说,移动博客或许是最后一个趋势。那么,它会是流行时尚的昙花一现,还是最后的突变?这个问题的确难以回答。但就如基甸·斯特劳斯在他的博客主页上所说的那样:“我不知道以后移动博客会变成什么样子,但现在看起来,它的确很有意思。”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