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千百年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世人梦寐以求的童话世界。可是,远久以来,却没有人真正寻得它的踪影,真是“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缘何处寻”。
殊不知,在风景如画的漓江边,有个4A级国家著名风景区,那里聚居着壮、汉、苗、瑶、侗、佤等多个民族的同胞。那里,没有世俗尘念的烦恼;那里,没有战火硝烟的恐惧;那里,山傍水,水依山,民风淳朴;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因此,人们送它一个美丽动人的名字——世外桃源。
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带着对陶潜先生笔下的人间仙境的向往,带着种种好奇,我走进了“世外桃源”。 在导游小姐的陪同下,我踏上了那神秘的桃源之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依依柳树下的一架古老的竹筒水车。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转动着,滴答的水流声,仿佛在向我深情地诉说桃源的过去,那山村野夫面朝黄土背朝天、刀耕火种、如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
沿着荷塘小径,穿过风雨桥,我从桃源码头登上了游览燕子湖泊的电瓶船。,站在船头,放眼燕子湖,一片美丽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小船在平静的湖面上缓缓前行,船过之处,湖面激起一片又一片的涟漪。涟漪的尽头,湖边岸上架着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舞台和唱台。不同民族的朋友,用他们特有的风俗欢迎远到而来的宾客。热情的叫一声“娃哈姆”(侗语“你好”之称),深情唤一声“狗肉”(壮语“朋友”之意),瞬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船到桃源深处,在一个湖面狭窄的地方,一座许愿桥横跨在湖面上。导游小姐告诉我:当小船穿过桥洞的一刹那,只要你双手合十,虔诚许愿,这儿的青山绿水、花香鸟语都会保佑你心想事成、美梦成真。
船儿徐徐前行,忽然一个急转弯,一座青山挡住了去路,眼前出现一个小小洞穴,狭窄、黑暗,这是小船的必经之路。小船儿小心翼翼地进了洞,在洞内忽左忽右地避开礁石,艰难地向前行驶。“山在水中生,水从山间流”是“世外桃源”最大的特点。在这个黑暗的洞中,每个人都可以与自己的心灵做一次亲密接触。心与心的交融,是安静得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洞里好静好静,“咯吱咯吱”的船橹声,更是增添了它的幽静,给人一种神秘感。洞壁上有许多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借着从洞口透进来的微弱的光,放射出多彩的光芒。听,石壁上一群群归巢的扁雀欢歌笑语,频频向你致上欢迎词;看,一只守望多时的燕子皇后正在深情凝视着刚捕食归来的燕子王,它们年年岁岁屹立于洞中,真是情也真真,意也切切。山洞因此而得名——燕子岩洞。
古人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果不其然,出了燕子岩洞,“豁然开朗”。眼前一片云蒸霞蔚,仿若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境。“桃花岛上桃花开,湖堤两边柳成行。”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出“五柳先生”的笔意。还来不及欣赏小岛上常年不谢的桃花和山壁上紧紧相缠的青藤古树,在高亢的“八麦”(阿佤语“朋友”之意)的喊声中,让我们似乎回到了遥远的远古时期,这里是原始部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民们以他们最古老、最热情的方式,载歌载舞地欢迎从外界来的朋友们。放眼望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其中往来种作”,好像我们的到来并未扰乱他们的生活节奏。男子们有的在山上狩猎,有的在田间耕种;妇女们有的在垅上筛米,有的在屋前织布;情侣们在柳树下柔情蜜意、卿卿我我;孩子们在林中欢笑嬉戏,玩得不亦乐乎,似乎世俗中的一切烦恼都与他们无关。相信他们脸上纯真无邪的笑颜,一定会烙在每游客心灵最深处。在这个远离喧嚣的原始部落里,保留着人类最古朴的民风;延续了人类最纯洁的香火;承载着世俗人追寻了好久的梦。这个平静、美丽的桃花村,不受社会沉浮所干扰、不被人心突变所侵蚀,善良的民族、古朴的民风与那纯净的青山秀水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小船继续前行,恍惚中,感觉眼前的景物似曾相识。原来,小船随着村子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锚的原点。回首望去,只见一座青山如屏风一般挡住了我的视线,那神秘的原始部落、那美丽的世外桃源都已离我远去。刚刚所发生的一切,似乎只是做了一场梦,但它却清晰的留在了我的心中。
世外有桃源,山悠悠,水悠悠。山水本无情,人心固常在。让喧躁的心灵在安详而宁静的桃源中澄净,物我两忘,那是至胜之境。
殊不知,在风景如画的漓江边,有个4A级国家著名风景区,那里聚居着壮、汉、苗、瑶、侗、佤等多个民族的同胞。那里,没有世俗尘念的烦恼;那里,没有战火硝烟的恐惧;那里,山傍水,水依山,民风淳朴;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因此,人们送它一个美丽动人的名字——世外桃源。
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带着对陶潜先生笔下的人间仙境的向往,带着种种好奇,我走进了“世外桃源”。 在导游小姐的陪同下,我踏上了那神秘的桃源之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依依柳树下的一架古老的竹筒水车。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转动着,滴答的水流声,仿佛在向我深情地诉说桃源的过去,那山村野夫面朝黄土背朝天、刀耕火种、如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
沿着荷塘小径,穿过风雨桥,我从桃源码头登上了游览燕子湖泊的电瓶船。,站在船头,放眼燕子湖,一片美丽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小船在平静的湖面上缓缓前行,船过之处,湖面激起一片又一片的涟漪。涟漪的尽头,湖边岸上架着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舞台和唱台。不同民族的朋友,用他们特有的风俗欢迎远到而来的宾客。热情的叫一声“娃哈姆”(侗语“你好”之称),深情唤一声“狗肉”(壮语“朋友”之意),瞬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船到桃源深处,在一个湖面狭窄的地方,一座许愿桥横跨在湖面上。导游小姐告诉我:当小船穿过桥洞的一刹那,只要你双手合十,虔诚许愿,这儿的青山绿水、花香鸟语都会保佑你心想事成、美梦成真。
船儿徐徐前行,忽然一个急转弯,一座青山挡住了去路,眼前出现一个小小洞穴,狭窄、黑暗,这是小船的必经之路。小船儿小心翼翼地进了洞,在洞内忽左忽右地避开礁石,艰难地向前行驶。“山在水中生,水从山间流”是“世外桃源”最大的特点。在这个黑暗的洞中,每个人都可以与自己的心灵做一次亲密接触。心与心的交融,是安静得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洞里好静好静,“咯吱咯吱”的船橹声,更是增添了它的幽静,给人一种神秘感。洞壁上有许多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借着从洞口透进来的微弱的光,放射出多彩的光芒。听,石壁上一群群归巢的扁雀欢歌笑语,频频向你致上欢迎词;看,一只守望多时的燕子皇后正在深情凝视着刚捕食归来的燕子王,它们年年岁岁屹立于洞中,真是情也真真,意也切切。山洞因此而得名——燕子岩洞。
古人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果不其然,出了燕子岩洞,“豁然开朗”。眼前一片云蒸霞蔚,仿若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境。“桃花岛上桃花开,湖堤两边柳成行。”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出“五柳先生”的笔意。还来不及欣赏小岛上常年不谢的桃花和山壁上紧紧相缠的青藤古树,在高亢的“八麦”(阿佤语“朋友”之意)的喊声中,让我们似乎回到了遥远的远古时期,这里是原始部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民们以他们最古老、最热情的方式,载歌载舞地欢迎从外界来的朋友们。放眼望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其中往来种作”,好像我们的到来并未扰乱他们的生活节奏。男子们有的在山上狩猎,有的在田间耕种;妇女们有的在垅上筛米,有的在屋前织布;情侣们在柳树下柔情蜜意、卿卿我我;孩子们在林中欢笑嬉戏,玩得不亦乐乎,似乎世俗中的一切烦恼都与他们无关。相信他们脸上纯真无邪的笑颜,一定会烙在每游客心灵最深处。在这个远离喧嚣的原始部落里,保留着人类最古朴的民风;延续了人类最纯洁的香火;承载着世俗人追寻了好久的梦。这个平静、美丽的桃花村,不受社会沉浮所干扰、不被人心突变所侵蚀,善良的民族、古朴的民风与那纯净的青山秀水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小船继续前行,恍惚中,感觉眼前的景物似曾相识。原来,小船随着村子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锚的原点。回首望去,只见一座青山如屏风一般挡住了我的视线,那神秘的原始部落、那美丽的世外桃源都已离我远去。刚刚所发生的一切,似乎只是做了一场梦,但它却清晰的留在了我的心中。
世外有桃源,山悠悠,水悠悠。山水本无情,人心固常在。让喧躁的心灵在安详而宁静的桃源中澄净,物我两忘,那是至胜之境。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