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自己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加上自己还想偶尔去潇洒,去逛逛街、看看电影,那么留下能看书写文章的时间,就太少太少了。
而我却是处于鸡肋地位的尴尬境地,像陷在沼泽地,看到外面的新鲜空气却欲出不能。学历像鸡肋、工作像鸡肋、心情也像鸡肋,干脆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虽然也在越来越享受着快乐轻松甚至刺激的生活,可是当夜深人静众人都已安睡的时候,似乎能够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这种急切的跳动,让我紧张,让我有点害怕。
时间过得太快了。转眼间又过一个学期,又过一个年头。孩子说话都成句了,镜子里的我,像是没有什么变化,可是心情在变化,角色在变化,造就了不想变化都不可能的我。10年前的照片摆在桌子上,那张不谙世事的纯洁的脸,好让我向往啊!可是不知不觉就走过了三千多个日日夜夜。
可是心中的那点点梦想,还是那么遥远。或者是更加遥远了。看了一篇帖子,心中痛了,触痛了心中的梦想了,可是,梦想那么遥远,梦想什么时候才实现?学会了去HK购物、逛街、享受,可是梦想的事情却没那么容易实现。揪心的感觉,让我常常7点前就醒过来,却难以行动。生活像瘟疫一样,吞噬着我的上进心。
看到这篇文章,让我在厌恶自己的鸡肋环境的同时,又燃起已久梦想。就把这文章转贴过来,让自己常常反思一下吧:
《美国教授:中国的研究生基本靠自学成材》(卫志民)http://hi.baidu.com/ileo/blog/item/c287eac486ea27ae8326ac31.html
中国和美国学术环境不同的地方很多,最大的不同是,研究人员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投入多少不同。当然,在中国有很多负责任并工作努力的研究人员,但也有不少人 打着学术的旗号捞好处﹑争权夺利。同时还不忘时时炫耀一下自己的知识分子地位;为了爬上领导的位子而勾心斗角;尽力安排媒体对自己的采访以提高知名度;出 去演讲以赚取高额的报酬;加入各种公司的董事会以谋得某种好听的头衔和利益。如此这般,这些教授哪里还有什么时间做研究呢?他们如何及时完成自己的科研成 果呢?那就只有依靠自己学生们的努力。
这些教授因为能够争取到研究资金,而且也拥有行政职位,因此能够招到最好的学生。学生们一方面有追求成功的动力,一方面不敢也不愿得罪自己的指导教师。为了自己的将来,学生们就不惜余力地满足教授的各种要求,加深教授对自己的好印象。教授也正好乐得坐享其成。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教授能够提供一些指导,情况还不算糟糕。但一般来讲,很多学生在面对巨大的研究压力的时候,所得到的教授的帮助是相当不足的,基本上都要靠自己。当然,通过自学,他们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却会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弯路,也达不到本应达到的效果。
另一个中国和美国比较明显 的差别,和学院权力的分配有关。老实说,在美国,确实也常常会碰到一个人或“一小团人”想控制整个学院的例子,不过美国的学院制度会约束这样的情况。比如 在美国,刚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是不允许留校的,他们至少要有三到五年在其他学校工作的经历,以证明他们有独立研究和教书的能力,才可以回到母校去。
但在中国,与握有实权的教授关系好的毕业生,可以直接留校教书,而教授就可以由此形成自己的“团派”。学院的一切也尽在教授的掌握之中,学术自由从而受到了限制。这么严重的情况在美国是不存在的。
由此所衍生出来的同一大学 各学院的领导关系也错综复杂,学校的研究工作也受到极大的影响。例如,某个有权力控制学院“王国”的领导,与其他某个学院的领导交恶,那么他的权力范围内 的学院,会对这个学院敬而远之。其结果导致学院之间基本没有什么合作活动,研究工作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这个情况有点像一个幼稚的游戏,阻碍着中国学术的 发展。
与此相反,在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院之间的合作,这能够产生更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因为各个学院分属不同的领域,这样跨学科的研究合作既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发展,也有利于各学院之间的互相学习,而这样的学习在中国是不常见的。
最后,我想指出的一个中国 和美国之间的不同,则和学术概念有关。美国的学者基本上都热爱学术,可以说是满腔热忱。这种态度是一种动力,激励他们去努力。大部分美国的学者也对知识保 持好奇的态度,努力把自己的视野范围扩大起来。他们大部分也都会负起学术方面的责任,而且尊重他们领域内其他的人。虽然教授之间的学术概念经常不一样,但 这种不同一般不会产生什么关系不愉快的结果,学术的质量比数量更加受到重视。
但是,相当多的中国教授进 行学术研究的动力,好像和“钱”或“权”有关系,教授之间也常常存在很多个人仇恨或嫉妒。在中国,被考虑的主要问题经常是:这一年你写了几篇文章?这些文 章是哪里发表的?你是哪一个学校毕业的?你的指导老师是谁?你和哪一些领导关系比较好?还有你能够申请到多少钱的课题?你曾经在国外待过吗?是不是名校? 等等。
与此相反,在美国,如果你 在一年甚至五年之内只发表一篇、但品质堪称一流的文章,人人都会很看重你,因为从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所倾注的心血和努力。然而在中国,这样做几乎是 不可能的。因为这里所有的成绩和统计数字有关,质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写了没有,发表了没有,在什么级别的杂志发表的。没有人真正关心文章是否真有价 值,也没有人真正关心学生究竟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14d250100bp1q.html?tj=1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