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学生备课,讲学习理论,讲学习的基本概念。总想找些比较好的资源,找些有意思的例子,可是比较难。
发现这篇文章,感觉还总结得比较细致。就引用来看看!——————————————如下:
学习不是人类特有的本领,但人类无疑是在我们目前所能知道的世界中,学习能力最强的生物。而且,学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又是最至关重要的社会行为。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论语》中,开卷的标题就是“学而第一”记载的孔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什么是学习呢?不同领域的人们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大致上是两类:一类如教育界通常所使用的关于学习的定义,把学习定义为是后天获得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知识的获取。而另一类是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通常所使用的,把学习定义为学习是使主体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恒久变化的过程。在同一领域里,也有同时使用上述两种定义的。我认为,后一种定义不仅强调获取知识,而且强调人获取知识以后所引起的行为变化;同时,也没有把学习限定为后天获得的行为,也许比较合理。
不管是那一种定义都涉及到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什么是知识?
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知识是产生对人类自由的热爱和原则的唯一源泉.
上述定义为我们讨论知识的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但宏观的哲学反映论的认识还需要从个体认知角度进行具体化,这样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导学校的具体教学。
我们认为,在理解知识的含义时,有必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知识与作为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区分开来。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表征,即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它们分别标志着个体对客观事物反应的不同广度和深度,这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活动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以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网络结构(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共同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心理学则主要对个体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
2,学习能力是人在后天习得的,还是先天具有的?或两者兼有?
第一、学习总是通过人或动物身上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变化是衡量一种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标志。这种变化可以是外显的行为变化,如老鼠学会按压杠杆,人学会骑自行车等;也可以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如知识的增长、能力、态度或意识倾向的变化。前者是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后者则表现为是一种内隐的变化。内隐的变化尽管直接看不到的,但通过测验、心理测量或其他方式也能够对它进行评定。例如考试、测验就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增长等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二、由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学习者的变化也可以由适应、疲劳、药物、酒精等引起,这种变化与学习引起的变化是不一样,它是短暂的,暂时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延续就可能得到恢复。如学习时间长了以后,学生就会产生生理和心理疲劳,从而影响学习效率,但稍事休息,这种疲劳就能减缓、消除。药物、酒精等的作用也会使学习者心理和行为产生变化,但这种变化也只是短暂的,因此也不能看作为学习。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产生一些变化,有些变化更多地受遗传、成熟、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也不能称之为学习。学习是由反复经验所引起的。由经验引起的学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如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如在生活中获得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
综上所述,学习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由学习引起的变化既可以是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可以是个体内部经验的重组或改组。学习引起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是通过反复练习、训练所产生的。
3,学习所包含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学习的过程(不论是学校的学生还是其他人)是外界信息撞击已有知识框架,并试图找到恰当的位置,与原有框架形成一体的过程、或是通过撞击、打破原有知识框架形成新的框架,并与先前的知识达到结构化,一致性。以便在提取(知识)时更加适应程序化、可用性,并对原有认知能力产生影响,同时优化自我的行事策略。
4,怎样能有效地学习?
这里我专门针对学生的学习,提几点自己的经验。
学习要有兴趣才有动力.学习一门课程或一门技能一定要先培养对它的兴趣.如果是被迫接受学习的话,效果一定不会太好.
如果是勉强接受学习的话,我劝你要记住下面几点:
1.静心.找一安静的所在或你认为可以学习的环境,抛开日常生活烦杂事,多做几个深呼吸,调整一下学习状态.
2.安心.只有心静才能心安.为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条不紊的将学习进行到底.
3.劳心.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一定会消耗你的大量精力.学习的窍门千百种,但不一定都适合你.所以你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上帝偏爱勤份的人",我是这么认为的.
4.舒心.当你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以苦为乐",你就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另外查看相关资料中有比较专业的解释:
(一)广义的学习
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经验的获得以及行为变化过程。
可从下列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2.学习是以有机体的行为变化表现出来的。
3. 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必须以经验的获得为基础,那些不学而会的行为不称为学习,如成熟,醉酒,疾病,长期服毒,药物成隐等。
4.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5.人类的学习不同于动物的学习。
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学习观:
1、学习的哲学观
100多年来,学习论研究存在许多流派和不同的哲学观点。强调外部环境作用和外部强化作用的联想主义观和行为主义观,强调个人原有知识作用的认知建构观,强调个人情感作用的人本主义观。加涅主张在研究学习和教育时,把认知观和行为观结合起来。在研究学习时既要把学习看作过程,也把学习看成结果,在研究学习条件时既指出内部条件,也指出外部条件。
2、学习的人类观
100多年来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研究表明,可以将复杂的学习现象区分为许多类型,不同类的学习结果性质不同,学习过程不同,有效学习的条件也不同。例如联想理论适合解释机械材料的记忆与遗忘,行为主义适合解释婴幼儿的行为学习和人类动作技能的学习,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适合解释知识的理解,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理论适合解释智慧技能的学习。
(二)狭义的学习:
专指学生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内容大孜可分为下列三个方面:
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智能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从这个角度看,学习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是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系统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也可以是与历史和社会的交流。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真正的学习是通过老师和书本,与渗透在知识中的前人的思想进行深刻的交流的过程。学习还是磨练创造力的过程,“创造性学习”也是当下流行的说法。学习是在师生交往中主动的发展自我。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就是生活。
参考资料:
《学习的科学》 董奇 中国书籍出版社
《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 皮连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与教的基本理论》 李芒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edu.cn/tb.asp?id=1887836&TBcode=200803241134NRIu4XWkk1Mh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