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错在哪里 ?

      评论杂谈 2005-9-24 18:4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显然是失败的,因为它与实际相去甚远,但错在哪里,很多人做了很多工作想寻求答案,但均无功而返!为什么呢?因为尽管它是错的,但其理论的系统性还是目前西方经济学所无法比拟的!用菜刀来切开金刚石,是当然不可能的!

  那么马克思错在哪里呢?

  马克思主义最致命的错误是它的公理系统。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决定了上层建筑,这没有错;但是,马克思以此确认: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第一动力”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即所谓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源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错误的。

  不妨作一个有趣的假设:剩余产品出现后,原始人不愿再追求利益,他们就绝不会向文明迈出一步,他们甚至连喝酒、酿酒都学不会;饱食终日的人们绝不可能想起用剩余产品去交换自己所缺乏的产品;人们更不可能想起要增添劳动力、不可能出现战俘奴隶、债务奴隶;人类就无法跨入文明时代的大门。

  没有利益追求,我们完全可以将汽车砸了、公路毁坏、铁路扒掉、桥梁炸断、电厂烧毁,使城市变成废墟,把高楼夷为平地……,把人类一切现代文明毁得干干净净,绝不会有人阻拦;相反,能生出这些耗尽千千万万人毕生心血的东西,难道不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吗?!

  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们的利益的增殖;利益的增殖仅仅是利益追求的结果;生产力本身只不过是人们从自然中获取利益的能力,无论是其存在还是发展,只能是人类利益追求的结果;尤其生产力的发展,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不能不依赖于人的艰苦努力。

  积极追求利益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其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而利益向量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成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只不过是人们的利益追求的结果。

  没有人类的利益追求,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利益追求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确立了它在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中的“第一动力”的地位。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社会中一切社会性现象的产生及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对利益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一种罪恶,在批判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关于分工产生的原因说的:是利己心的缘故时,马克思说:“利己心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它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亚当.斯密一下跳入了历史的怪圈之中”,而事实上,利己心是人类基因带来的,初生的婴儿抓住了自己要的东西,谁要都不会给的,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利他是后天学的。马克思以为消灭了私有制就没利己心了,然而,公有制下人们的利己心依然如故,社会发展毫无动力,人们的利益追求无法转化为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只能转化为对公有财产的掠夺与瓜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己心或者利他主义,是属于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决定于生产关系。事实上,利己心是人类的本性,不属于意识形态,它先于意识产生。动物甚至植物,没有意识,但它们都有利己的本能。

  在研究原始公产主义瓦解的原因时,马克思说:是由于此时个体劳动更有生产力的缘故。事实上,是人的私利的追求瓦解了原始公有制,但马克思认为先有私有制,后有私利的追求。恩格斯在研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时说:部落首领在交换中,贪污公有财产。。。。。。卑贱的物欲、低下的情欲。。。。。导致了原始公有制的瓦解,一句话:利己心带来了私有制。他们之间不自觉地相互矛盾。

  那么原始共产主义是怎么来的呢?事实上,在那时人类的生存条件极端恶劣,始终面临着饥饿、猛兽侵袭带来的死亡危胁,靠个人是无法生存的,而集体的力量的任何削弱都可能带来整个部落的毁灭。此时,为求生存只能共产、只能追求公利,此时,也没什么利益概念——原始人常把吃不完的猎物放掉——,最大的利益就是能活下去!追求公利是唯一能实现利益的途径。

  原始社会的大公无私、尊老爱幼仅限于部落内部,对其它部落,他们不但发动战争,而且把对手吃掉。这正说明了他们同样是利己的。

  唐山地震时,一些逃出的人住在帐棚里没饭吃,大家就分头到处找吃的,找来后由一个热心的大嫂支口大锅,平分食物。当营救工作开展起来后,很多家的东西扒出,人们就开始私藏自家东西,不再上交,大锅饭维持不下去了,共产主义瓦解——这正是原始共产主义产生与瓦解的现代版。难道是人性变了吗?非也,人性没变,是利益相关系数变了。

  马克思主义想杀死私利追求,却把它的儿子生产力奉为神,却不知没有私利追求就不会再有生产力,更不会有生产力的发展。他自己陷入了逻辑的怪圈之中。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有的研究的目的就是否定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而建立共产主义光靠所有制是不行的,于是他就认为有一个“共产主义道德”,在他看来:原始社会的人是符合的,共产主义道德如何产生呢?他就认为:公有制建立就能带来公利心,他认为:私有制带来了利己心,他认为生产力是第一要素,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决定了人是否自私!按他的逻辑建立的公有制,结果根本没有经济动力,事实上就否定了他的生产力是第一动力的理论,而利己心的更加深刻推翻了生产关系与人是否自私的关系!同时,他对利己心的产生、原始公有制的瓦解完全不能自圆其说,与恩格斯相互矛盾,前者说:私有制带来利己心,后者说利己心带来私有制,为什么呢?因为恩格斯是在读了《古代社会》后写的札记里总结出来的,而马克思是空想出来的!因为马克思不这样空想就无法得出共产主义能实现的结论!

  马克思不懂得私利的追求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在私有制社会里,这对他的理论影响不大,因为私利的追求总能转化为对私有经济发展的追求,这是个自动机制;但在公有制社会里,这个自动机制不复存在,就有他想象不到的困难:生产力不再会动了!!因为个人利益的追求无法转化为对经济发展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只是种宗教,它的神是“生产力”,但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个人利益的追求却被否定。马克思主义是要太监生儿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第二个错误是把剥削和利益侵害混为一谈。事实上,剥削是一种交换关系,是一种经济的关系,而利益侵害,是掠夺,不存在等价交换,是对经济的破坏。这样,马克思主义甚至无法区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不同,在他看来,都是剥削社会。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受到最彻底的掠夺,他们付出劳动,连维持生存的食品和衣服都不能起码满足,处于普遍饥饿、大量死亡的状态,奴隶主对他们不是剥削,而是利益侵害!在封建领主制时代,农奴无偿为农奴主提供劳役也不全是剥削,而包含利益侵害,因而他们在公田劳动上毫无积极性;在地主制时代,地主对农民收租是剥削,但若是随意提高地租就是利益侵害,封建时代的超经济强制都不是剥削,是利益侵害。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会越来越高,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迅速增加,劳动变得越来越稀缺,而现有较简单的产品市场越来越饱合,产品越来越趋于复杂化,需要的研发劳动越来越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需要劳动者有越来越高的积极性,资本家不但要付更高的工资,还要送重要员工股份,剥削程度是越来越低,今天美国劳资分配比例大致为75%:25%,而在中国反要低得太多!(参见《经济动力学》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分工就会消失,事实上,消失的只是体力劳动,而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脑力劳动中的分工越来越发展,在企业内部,产品日益复杂、技术日趋尖端、工艺和技术日趋复杂、工艺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每一个劳动者能干的工作越来越窄,分工也必须越来越发展;否则,不但不能使经济得到发展,反而连现有本职工作都无法胜任。

  随着脑力劳动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和重要性的不断提高,产品对科技水平和智力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越来越广泛,要求不同领域的科技人员以及同一领域的科技人员之间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分工协作。同一科学研究部门和技术开发部门内部,由于课题越来越趋于尖端化、边缘化,跨领域、跨学科的科学技术内容越来越多,每一个人越来越无法胜任这种开发和研究工作,因而,要求内部分工协作越来越发展;否则,不但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反而连现状都无法维持。

  现代科学理论、技术的容量和复杂程度以时间的指数函数急剧膨胀,被世人称为“知识大爆炸”;科学理论和技术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均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科学理论与技术领域的分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给。爱因斯坦说过:“物理学上,哪怕是一个最微不足道的分支也足以吞噬一个人的一生”;研究数学的学者们,毕其一生,往往连模糊数学等新分支也不知道;二次大战之前,物理学诺贝尔奖很多为一人独享,今天,几乎全部是由几人合作获得;科学发展到今天,任何科学和技术上的成就都不能不依赖于协作,人们常常无法区分出谁对成果做了什么贡献、哪一个更大些。

  如果按马克思说的消灭分工,那么只能让社会倒退!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