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立意与用兵之道

      雪糕新闻研究 2006-9-17 23:14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与一位并不擅长为文的领兵将军相遇,谈起目前一些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评论,普遍存在立意不新,人云亦云,老套程式,没有新的角度和独到的见地,难以启迪别人的睿智。

这位将军语出惊人:要出新,就要象打仗那样,"出奇制胜"、"反常用兵"、"超常思维"等。笔者听后,深受启发,认为把这些用兵之道"引进"到新闻评论写作中,确实能使新闻评论立意新颖,富有创造性,达到"反弹琵琶"的功效,笔者结合拜读《解放军报》的一些评论佳作,谈一些想法:

一、超常思维法。所谓超常思维,就是不用通常人们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逆向或侧向等其它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对评论写作材料的分析,如果转换一下角度,另辟蹊径,看似荒唐,实则奇特,常常能够出奇制胜,收到意外的效果。相对于超常思维的是"常规思维法",往往是按大多数人的思路考虑问题,如果按这种思维去指挥打仗,只能是打败仗。同理,按这种思维写出的评论,只能是在陈陈相因的公式化中打转转。往往一篇有些新意的评论在一家中央级大报刊出后,许多小报争相议论同一问题,大炒冷饭,不见新意,这种蹈袭别人、落于俗套的新闻评论令读者生厌。实施"超常思维法",这是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新闻评论立意新思路的有效方法。

《防治思想"沙化"》(2005年8月2日《解放军报》第7版)就是作者涂国政运用"超常思维法"写作的评论佳作。

据《人民日报》消息,最近我国土地"沙化"状况首次呈现全国性逆转趋势,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双改善,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取得的成果是阶段性的,全国仍有5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亟待治理,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防治任务艰巨,丝毫不容盲目乐观。

由此联想到人的思想,也存在"沙化"的考验。所谓思想"沙化",就是人的思想"养分"流失,价值取向失衡,道德标准错位,导致精神颓废、理想崩溃,甚至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受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消极的东西的腐蚀、侵害,有些人经受不住冲击和诱惑,导致精神世界的"水土流失",造成思想"沙化"。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精神"颓化",精神世界"贫困",思想空虚,欣赏和追求低级趣味,不信科学信迷信;二是信念"淡化",理想动摇,缺乏精神支柱,陷于名利诱惑而不能自拔;三是意志"退化",朝气不足,暮气有余,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享乐主义思想潜滋暗长;四是敬业"惰化",安心不尽心、出勤不出力,在其位,不谋其政;五是服务"弱化",密切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意识淡薄,搞"自我服务"甚至"倒服务";六是道德"蜕化",道德标准低下,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缺乏诚信,缺乏做人的起码准则;七是人际关系"庸俗化",溜须拍马、阿谀奉承、阳奉阴违成为一些人的处世法则,搞小团体、小圈子,讲人情不讲原则,讲关系不讲党性。

自然界的土地沙化危害严重,思想上"沙化"的危害亦不容小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思想的"沙化"滋生蔓延,必然会使我们理想"堤坝"崩溃,精神"支柱"坍塌,人生方向迷失,感染上思想"病毒",外化为种种不良行为,贻害自身,为害社会,损害党的事业。所以,居安要思危,警钟要常鸣,须时刻自警自律,保持清醒头脑,始终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火墙"。

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要防治思想"沙化",就必须大力加强理论武装,自觉用科学理论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是非辨别能力,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上的坚定,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让自己在名利诱惑面前不动心,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还必须注意经常为头脑"充电",为思想拭除尘埃,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高雅生活情趣,打牢思想基础,提高思想境界,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让理想信念之树真正在思想深处扎根,努力营造精神文明的"防护林"。

防治思想"沙化",必须实施"环保"工程,在思想上和制度上构筑好"绿色屏障"。一是坚持正面引导,"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和基础工程来抓,不断丰富官兵的精神世界,加强对广大官兵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官兵的精神力量和抵御腐蚀的能力,构筑防治思想"沙化"的"意识屏障";二是坚持综合治理,开展法规宣传和警示教育,切实让官兵绷紧法纪之弦,增强官兵对坚持思想改造和约束自身言行的心理认同感,构筑防治思想"沙化"的"心理屏障";三是坚持预防在先,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构筑防治思想"沙化"的"制度屏障",从而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思想"沙化"现象的发生,保证思想领域的"生态平衡",使官兵能够以积极进取的高昂精神状态,为党的事业和部队建设贡献力量。

涂国政从"防治土地'沙化'"中,由此联想到人的思想,也存在"沙化"的考验,提出了"防治思想'沙化'"的论点。这种超常的联想,使新闻评论的立意新颖独到,发人深思。"谋贵用奇,奇以正生。"其实,兵家所说的奇正,也是两种相辅相成的思路。超常思维,是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不对,思维方法不正确,评论立意就难以产生最大的效能。只有当最佳思维方式与科学的论证方法、深厚的知识积累有机结合时,评论立意才能够产生智慧的"闪光"。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切不可拘泥于条条本本和已有的定论。善于运用超常思维,才能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所谓思想'沙化',就是人的思想'养分'流失,价值取向失衡,道德标准错位,导致精神颓废、理想崩溃,甚至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受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消极的东西的腐蚀、侵害,有些人经受不住冲击和诱惑,导致精神世界的'水土流失',造成思想'沙化'。""思想的"沙化"滋生蔓延,必然会使我们理想'堤坝'崩溃,精神'支柱'坍塌,人生方向迷失,感染上思想'病毒',外化为种种不良行为,贻害自身,为害社会,损害党的事业。"评论作者的超常思维正是从"防治思想'沙化'"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的科学思维过程,正是以相逆于常规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由于物质世界具有无限发展变化的特性,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它的顺过程、侧过程和逆过程,截然相反的过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决定了人的思维的多维性以及思维方法的创新性。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感悟到创新的奥妙,领略创新的真谛:"居安要思危,警钟要常鸣,须时刻自警自律,保持清醒头脑,始终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火墙'"、"构筑防治思想'沙化'的'意识屏障'"、"构筑防治思想'沙化'的'心理屏障'"、"构筑防治思想'沙化'的'制度屏障'"。可见,超常思维是打开新闻评论立意成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为此,新闻评论《防治思想'沙化'》荣获2005年度《解放军报》优秀理论文章是当之无愧的。
二、反常用兵法。就是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反其意而成理。我国有"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民谚,作者郭彦军、汪勇将这一谚语反其意而用之,用《男儿有泪也要弹》(2006年05月23日《解放军报》第12版)为题写的评论,确有独特之处。请看原文:

我国有"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民谚,意思是说男儿就应该坚强、不能动辄哭泣,即使遇到伤心的事,也要严加控制和忍耐,并把哭泣看成是胆怯、懦弱的表现等。然而,今天从健康学的角度上看,这句民谚其实并不科学。

男儿有泪也要弹,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男人同女人一样也有泪腺,有泪腺就要分泌眼泪,眼泪不仅有保持眼球湿润、杀死和抑制眼球表面细菌的作用,还能将人在悲伤时体内产生的毒素排到体外。医学研究证明,人在过分悲痛时,身体就会产生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果这些毒素长期在体内积聚,不能排出体外,无疑会损害人体健康。只有人在流泪时,泪液才能帮助人们将悲痛时产生的部分毒素排除到体外。
男人遇到悲痛哭泣时,他们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得以排解,从而使他们的生理机能得以恢复,精神状态得以放松。现代医学证明,强行抑制情绪的外露,有损于身心健康。这是因为泪腺分泌虽然可以被人的意志控制,但是心脏的活动,血管、汗腺的变化,肠、胃、平滑肌的收缩等,却不受人的意志控制。强烈抑制悲痛,实际上可能造成内脏的更多损伤。

因此,亲爱的战友,为了维护你的健康,当你悲痛伤心时,不一定非要抑制哭泣,不妨顺其自然地用合理方式进行宣泄,排解自己内心的悲伤。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男儿有泪也要弹"。

新闻评论立意要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就是说,或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观点较为辩证,使人读后加深了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观点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派生出对某个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观点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这一观点的内涵,等等。总之,不是读完就了事,而是言虽尽而意无穷,让人读后有回味的余地。有些道理只在一定的前提下成立,如果前提变了,它的真理性也跟着起变化。"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是民谚,有其正确性:"意思是说男儿就应该坚强、不能动辄哭泣,即使遇到伤心的事,也要严加控制和忍耐,并把哭泣看成是胆怯、懦弱的表现等。"而新闻评论《男儿有泪也要弹》指出:"今天从健康学的角度上看,这句民谚其实并不科学。"这种变化,正是作者善于一反世俗之见,透过现象看本质,大胆提出新的见解。同样一个道理,大家都能讲出一些道理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到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就要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的症结,把问题说到点子上,抓住事物之间最关键最本质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正确的方法论看问题,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论点要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传统的思维模式严重地禁锢着我们的思想,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新闻评论作者很难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与当今弘扬的创新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男儿有泪也要弹》这一评论立意的求新,正因为"反常用兵",既言之成理,又富有哲理和趣味,确实收到了"众人看来是红的东西,他却看出是青的"(引自巴尔扎克《论艺术家》)求异效果,笔者读后,引起共鸣,还专门作了笔记,故这次引用时就能信手拈来。

三、出奇制胜法。在新闻评论立意中出奇制胜,主要体现在正题反做或反题正做上,也可叫"反弹琵琶法"。比如对成语、典故、名言等,从反面立意做文章,赋予新意,是求异思维方法在评论写作上的运用。典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残暴愚蠢行为,是贬义的,这是历史和现实评价的结果,是他人评价"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角度。但作者杨子才坚持开辟新的视角,从秦始皇的角度,评价"焚书坑儒",写出评论《莫教秦皇笑今人》(2006年4月26日《解放军报》第7版),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请看原文:

笔者去陕西临潼,曾到城西南洪庆村的坑儒谷凭吊。有关坑儒谷,后汉学者卫宏在《诏定故尚书序》中记载颇详:"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观。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以土,皆压,终乃无声。"揣摩文意,这大约是在不适宜种瓜的寒冷季节于山中特暖之地秘密种熟了瓜,要"诸生贤儒"们都去观看并作解释。儒生们正在争论不休之际,拨动机关以土填满山谷,把七百儒生全部活埋。生活在今天的人,尤其是各族青年(包括青年新闻工作者),读过这段纪实文字,知道这次阴谋杀人经过的不多。

归来,感慨万千。今天,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残暴愚蠢行为过去两千多年之后,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国家,文化昌明,教育事业空前发达。但前进之中也有隐忧,笔者手边就有如下一则资料:

据一家媒体对9省市4654名城乡各族青年的调查表明,近40%的人除了课本以外基本无藏书,另外只有50册左右书籍的人达36%。有些青年人上一次歌厅花上几十几百元不在乎,居室装修豪华,家电齐全,却四壁无书。

不知怎的,每每读到这些"生活日益美好,读书越来越少"的资料,笔者便想到了秦始皇。他当年焚书坑儒,用暴力推行愚民政策,但越是压制,各族人民越是爱好读书,使华夏神州成为文教昌明的泱泱大国。今天,一些人却出现"无人焚书偏不读",甚至"不坑自灭"(只谋钱,不谋文)的现象。秦始皇如若地下有知,说不定他也会大感惊异:"今天的人竟然如此甘心自愚,厌书弃书,何须焚烧与坑杀!"

爱读书的风气,对国家民族关系至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爱读书的人多了,就会人才济济,事业发达,国家强盛。反之,必然文化落后,走向衰败,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各行业而言,一个单位人才的多寡,事业的盛衰,是与读书风气的强弱紧密相联的。不爱读书的人多,得过且过,队伍素质必然低下,报刊势难办好;爱读书的人众多,深钻博习,自强不息,必然人才辈出,队伍实力超人,事业兴旺发达。实例甚多,不胜枚举。

追溯历史,我们中华民族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几千年来历经劫难而愈奋,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一个关键因素,是它有深厚优秀的文化传统。历代的志士仁人,都刻苦学习,以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己任。即使在战乱频仍、灾难异常深重的五代,人们也没有放松这方面的努力。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意义极为重大,使书籍得以广泛流布的雕版印刷,就是在五代时发明的。这项发明在世界上也是空前的,影响极为深远。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上对此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多如繁星。汉族这方面的人士不必细说,单是各兄弟民族的杰出人物做出的贡献,就足以夸耀于世。比如,元代的耶律楚材是契丹族人,他是优秀的政治家,也是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他给人们留下的《湛然居士文集》,洋洋大观,诗文风格豪放,是那个时代的瑰宝。史家认为,他"在中国文学史的少数民族作家中,堪称一杰"。元代萨都刺成就更高。这位蒙古族诗人的诗歌,成就远过同时代的许多汉族诗人。在大批元曲作家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诗人,其作品灿若星月。到了清代,满族学者的贡献极大。身居帝位的康熙、乾隆带头苦学,喜爱读书,成就非凡。在康乾之世,编撰了《全唐诗》、《四库全书》等大量典籍,促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我们生当盛世,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有了多读书的条件。因此,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青年人,应该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更爱读书。金代诗人元好问说:"撑肠正有五千卷,下笔须论二百年。"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有史以来最有文化的一代新人。为此,就要抓住大好年华多读书。读书多了,可以使人由凡夫俗子,成长为极有知识极有力量的人。清代学者孙石芝说:"夫天地间之有书籍也,犹人身之有性灵也。人身无性灵,则与禽兽何异?天地无书籍,则与草昧何异?故书籍者,天下之至宝也。"他又说:"天下唯读书之人,而后能修身,而后能治国也。"

广大青年朋友们,愿你们爱书读书,脱去鄙陋,获得知识与力量。莫教秦皇笑今人!

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传统观念,作者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新审视。在文章中,他先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来历本意说起,点明其贬义的感情色彩,接着联系"今天一些人却出现'无人焚书偏不读',甚至'不坑自灭'(只谋钱,不谋文)的现象。秦始皇如若地下有知,说不定他也会大感惊异:'今天的人竟然如此甘心自愚,厌书弃书,何须焚烧与坑杀!'"的联想。列举"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上对此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多如繁星。汉族这方面的人士不必细说,各兄弟民族的杰出人物做出的贡献,就足以夸耀于世"。并引用元代的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是那个时代的瑰宝;元代萨都刺蒙古族诗人的诗歌成就远过同时代的许多汉族诗人;身居帝位的康熙、乾隆带头苦学,喜爱读书,成就非凡;在康乾之世,编撰了《全唐诗》、《四库全书》等大量典籍,促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自然地提出了崭新的论点,"广大青年朋友们,愿你们爱书读书,脱去鄙陋,获得知识与力量。莫教秦皇笑今人!"进行了科学、哲理的思辩,写出富于时代气息的新意,不愧为一篇章法好、立意新的评论。

《莫教秦皇笑今人》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思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运用此法立意时,紧紧抓住材料中可供"反弹"之处,讲出了一番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的见解,而不是作者为"反弹"而强加上去的。同时,作者尽量利用材料作论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论据充分,说理雄辩。这一评论的"出奇制胜",不仅做到了"出人意表",更重要的还做到了在"情理之中"。

一般说来,新闻评论的出奇制胜,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正题反做。对本来正面评论的内容转向反面评论,敢于反思,勇于开掘,往往"别开生面,发人警醒"。二是反题正做。评论作者根据某些"反面线索"去准备材料,结果线索与头脑中原来的主观想象南辕北辙,则运用逆向思维,调整角度,反题做出了正面评论,一般社会效果都比较好。

新闻评论立意新颖借助于用兵之道,其内容很多,技法还有许多,笔者仅举三法,并认为务必在四个方面去开拓、去升华、去补充、去成理:一是顺其义而开拓,老调新弹,务必谈得比他人"棋高一招",收到旧瓶装新酒,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二是异其义而升华,别开洞天,务必在角度上选准选新,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新鲜感;三是辨其义而补充,节外生枝,务必运用辩证法的原理,对有些观点或道理中的片面性予以科学的修正和补充,达到"旧节"之外生"新枝",使之悦目爽神;四是反其意而成理,石破天惊,务必对传统意识认真探讨,或摒弃,或吸收,或改造,虽尚奇造意,石破天惊,但亦须奇而不怪,万不可为了求新求奇而信口雌黄,形成诡辩。

为此,新闻评论作者只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激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立体思维等;也只有这样,在我们的新闻评论中才能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思的立意。与《莫教秦皇笑今人》、《男儿有泪也要弹》、《防治思想"沙化"》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新闻评论论点类似的还有很多。如:《要善于听'反调'》(2006年5月10日解放军报第2版)、《'点到'未必能'止'》(2006年3月6日中国国防报)、《莫让精神奖励贬值》(2006年1月28日解放军报第2版)、《勇于挑战'不可能'》(2006年1月24日解放军报第6版)、《'取'人之短亦受益》(2006年1月19日解放军报第12版)、《每逢佳节倍思'清'》(2006年1月18日解放军报第6版)、《'立竿'不必急于'见影'》(2005年11月3日解放军报第6版)等。这一些全新的立意,带给人们的将是一种新时代精神的弘扬。

作者:朱惠民
单位:江苏省通州市广播电视局副总编辑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