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搞:张子怡VS孔子

      雪糕的时事评论 2006-5-22 13:36
2006-5-13

最近网络又吵闹起来了。这种不甘寂寞的喧嚣让大众感觉娱乐了么?

北大教授张颐武认为:
1、"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2、"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摘自《新周刊 》

有网友认为:
"当今媒体在新闻选择上,由于受制于检查制度和特殊的意识形态立场,他们无法选择一些俄真实而重大但对政府和政党有些负面效应的政治新闻或问题作为自己的报道题材,所以,在这个实际上政治缺场的时代,媒体只能选择娱乐和体育来起哄,并且,刻意浓描那些假恶丑的社会现象,甚至别有用心地放大,以此来巩固和扩大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话语权。这种现象导致了两个社会效应:一方面,媒体掌握了话语权,客观上也成为民间弱势群体的权利诉求人之一;另一方面,通过媒体的报道,导致了老百姓对社会的精神状况的理解产生了镜像偏差,从而反过来在事实促成了这种偏差成为现实,最终引向了一种恶性循环。"

在网络时代的这种名人或者有社会地位的人一旦出言在大众的意料之外,大家都习惯性地乱哄哄吵作一团。有名人炒作之说,媒体胡乱引导公众之说,当然还有网民不甘寂寞,满腔愤怒无从发泄实在是憋不住了。

张教授自己澄清了是媒体在"搞事",但是谁知道真相呢,说不定是他自己导演出来的"广告"。当然也很有可能是现在的媒体太浮躁,一味迎合公众猎奇心理,在很多时候给予公众错误的趣味导向甚至不断加强这种倾向。上述网友的观点无不有道理。就像某些领导喜欢下属重视自己,要表明自己的重要地位,非要搞出些事情不可。网络时代的虽不是有绝对言论自由,但是话语权的放松,使大众能够在一个广阔的平台各抒己见。但是又由于这种话语权的放松,媒体是不断地把一些有争议的事情挑出来,实际上仍旧是在维护自己的发言权。这种新闻价值取向在现在愈发明显。看到的是西方报业史上小报时代的影子。胡搞蛮缠轰成一团。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走出这个混乱的循环。

胡搞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要太过分了。大家一起讨论不是不可以,但是总不能把玉米粒爆成爆米花再让大众讨论吧?连大众也一同被胡搞了,自己还不知道。也最起码,不要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