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传神留住读者——谈报纸标题的制作 作者:周文风

      雪糕新闻研究 2005-9-14 23:45
标题,是对文章最有价值的内容的浓缩、概括和提炼。在报纸这个巨大的信息源中,读者对新闻的选择过程,首先是通过对一个个标题的浏览来实现的。因此,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面孔”,是文章的“眼睛”,只有“面孔”诱人,“眼睛”传神,才能留住读者。也有人说,“标题是现代新闻的生命”,只有标题好,吸引读者阅读,你的报道才有价值;反之,如果标题平淡,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拒绝阅读,那么你的报道写得再好,也没有意义。可见,标题在新闻报道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那么,作为办报人的编辑和记者,如何制作好标题,让文章的“眼睛”靓丽起来,留住读者的“眼球”呢?

  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谈点体会。
  将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告诉读者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这是读者阅读的基本规律。传递信息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功能,报纸标题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要告诉读者你报道的这条新闻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记者、编辑在制作标题时要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概括能力,善于把报道内容中最主要、最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以准确、简练的语言体现在标题上,从而使读者一看标题就能马上知晓报道的大致内容。实际上,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因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获取尽量多的新闻信息。因此,记者和编辑有责任帮助读者选择新闻、选择信息,并在标题上做出明显的标识,使标题成为帮助读者选择新闻信息的向导,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知晓报道的新闻价值所在。下面举实例来分析。

  (肩题)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新规定
  (主题)适当延长职工探亲假期
  (副题)已婚职工每四年也可探望父母一次

  这是一篇反映国务院出台对职工探亲待遇作出新规定的报道。编辑了解到,过去这方面的规定,不仅探亲假短,而且已婚男女双方生活在一处就不能探望父母。针对这种情况,编辑采用肩题、主题、副题三层搭配的形式,将“新规定”中读者最想知道的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浓缩提炼到标题上,使新闻主要事实准确、清楚地摆在了读者面前。肩题告诉了读者是经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国务院新规定,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主题则标明规定的主要内容:“适当延长职工探亲假期”;副题则对主题内容作进一步补充说明:“已婚职工每四年也可探望父母一次”。读者读过标题,如果无暇读全文,也可以对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新规定的主要内容有个大概了解。可以说,这则报道的标题本身就是一条重要的简明新闻。

  而另一家报纸也报道了同样内容,
其标题为:
(肩题)国务院出台新规定
(主题)职工探亲假期有新说法

  这则标题采用的是肩题和主题搭配形式,看过这一标题,读者只能了解一个信息,即国务院对职工探亲假期有新规定,但新规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标题中并没有标明,读者要想了解,必须详看报道,这势必要占用读者一定时间。将这则标题与前一标题相比,我们不难发现,其信息量要相差很多。

  阐明立场和观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核心内容

  传播信息、反映和引导舆论,是现代新闻媒体众多功能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功能。由于不同读者所处地位不同、所站角度不同、信息需要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等,因而对同一条新闻可能会有不同的判断和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那么作为凝聚全文中心的标题,就承担着帮助和引导读者理解新闻核心内容的功能。这就要求记者和编辑在制作标题时,除告诉读者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信息外,还要对新闻事实和信息进行评判,阐明观点和倾向,善于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和核心意义,给读者以明确的指示和引导。

  如《中国水利报》曾刊登一篇读者来信,内容反映的是河南某地将民房建在了河道上,严重影响行洪安全,文章呼吁大汛来临前应尽快拆除。河道建民房是违法事件,很显然这是一篇反映问题的稿件,那么编辑是如何制作标题的呢?请看———

  来稿标题为:
  河南某地:民房建在了河道上
  改后见报稿标馕?
  河道岂能建民房 依法拆除没商量

  两题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原题只是标明了新闻事实,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而改后见报稿件标题,用“岂能”这样的反问形式和“没商量”这一辛辣、犀利的语言,鲜明地阐明了编者的立场和观点,让读者看了标题就能明白“河道不能建民房,必须依法拆除”的道理,从而帮助读者理解新闻报道内容的核心和本质所在。

  再看以下标题:

  救命渠不救命农民损失惨
  毁渠者迟拒赔天理怎相容

  这篇报道反映的是,河南某石油公司在工程施工中,将农民的救命渠损毁,农民良田无法浇灌,损失严重。农民依法索赔,而毁渠公司却迟迟不理,拒绝赔偿损失。面对这一事实,编辑在制作标题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在标题中既标出了新颖、生动、形象的事实,又融进了编者的立场和感情色彩,表达了对遭受巨大损失的农民的同情和对毁渠者毁渠行为及迟迟拒绝赔偿的态度的义愤,从而引导读者去思考、理解报道事实的本质。

  富有个性,切忌笼统和空泛

  报纸上有些标题不吸引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太笼统、太空泛,有相当一部分标题使用了“万能词语”,缺乏鲜明的个性,流于一般化。

  比如,报道成绩往往使用“万能词语”———“成果显著”或“成效明显”、“成绩斐然”、“令人鼓舞”、“形势喜人”等等。组合形式一般是:某单位+某方面工作+万能词语。还有一些事件报道程式化,组合形式往往是:某单位+“万能词语”———“狠抓”、“强化”、“加强”、“开展”、“进行”等
+事件。

  上面这些“万能词语”,不是不可以用,问题是这些词语出现的频率太高,读者看得眼乏,引不起兴趣。

  更主要的是这些词语没有很恰当地将文章内容的个性特点体现出来。

  以1994年《中国水利报》刊登的一则反映山东冬修水利建设的消息为例。

  消息原题为:山东狠抓冬修水利建设
  改后见报题为:
  (肩题)不见肩挑人扛 告别人海战术
  (主题)山东冬修水利机械唱主角

  两题相比,我们不难发现,原题笼统空泛,毫无特色,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编辑在修改加工稿件时,将稿件中最有新意和特色的机械化施工这一新闻亮点提炼到标题中,而且肩题用“不见肩挑人扛告别人海战术”点出了这年冬修水利与往年冬修水利的不同,用词形象生动,让人产生联想;主题用“机械唱主角”对肩挑进一步补充说明。整个标题,既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形象生动,令人掩卷而有所思。

  突出新闻标题个性特点的主要手法,是将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拎出入题。这里重要的是要将新闻标题的概括同一般总结材料标题的概括区别开来。新闻标题切忌抽象化、概念化、笼统化,要尽可能做到鲜明具体,选择有价值的事实对全文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是“举此概乎彼,举少概乎多”,是“突出一点,不及其余”。按照习惯说法即“点睛”,将新闻内容之神通过标题这一特殊的“眼睛”传出来,以“引诱”读者阅读新闻内容。也就是说,新闻标题的概括是“重点法”,而一般宣传总结材料标题的概括则采用“全面法”,即标题对文章内容要全面覆盖,囊括无余。这就是新闻标题与总结材料标题的最大不同。

  这里不妨以2003年3月4日《中国水利报》四版头条为例来说明。这是记者从湖北全省水利工作会上采写的一条消息,消息主题为:《湖北水利重心实现“三大转移”》;副题为:《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移,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移,从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移》。这次会议内容很多,记者没有面面俱到报道会议,而是将会议中最有新意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即体现新时期治水新思路的内容,提炼出来写成消息,并在标题中明确标明,让读者一目了然。

  力求形象生动,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样的报道,标题不同,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平平淡淡的标题,如过眼烟云,读者一扫而过;新颖别致的标题,会令读者“眼前一亮”,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这就要求记者和编辑在制作标题时,心中要时刻装着读者,从读者想要什么,希望知道什么,去寻找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闪光点”,这一“闪光点”就是我们制作标题的切入点。同时,在制作标题时,还要善于使用形象思维、语言艺术、修辞手法等各种方法,使标题形象、生动,富有灵气和诗意,耐人寻味,使读者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中国水利报》曾刊登这样一个标题:

  (肩题)“母亲的乳汁”将被吸干榨尽
  (主题)黄河水荒令人堪忧

  记者在肩题中用拟人的手法,将黄河水比喻成“母亲的乳汁”,又用“吸干”和“榨尽”两个词,准确、生动、形象地将沿黄各省不顾黄河断流、过度使用黄河水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十分醒目;主题用“令人堪忧”,向社会为黄河大声疾呼,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读了整个标题,令人深思、令人震撼。

  当然,标题制作新颖、鲜明、生动,必须以新闻事实为基础,首先做到准确,题文相符,恰到好处。如果随意夸大或缩小,抑或耸人听闻,题不对文,一次或可引起读者注意;时间长了,读者就会认为受了欺骗,从而拒绝阅读,离你而去。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