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王室

      阁楼。资料 2005-9-10 21:24
英国诺曼王朝
英国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英国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
英国都铎王朝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
英国汉诺威王朝
英国萨克塞-科堡-哥达王朝至温莎王朝
法国瓦卢瓦王朝(自法兰西斯一世)
法国波旁王朝
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自沙皇阿列克谢)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科堡--一个创造了欧洲帝王史的公国
作者:任钦之

  来自德国小城科堡(Coburg)的德国朋友说,他们那里曾有一个科堡大公家族,十分了得,它创造了世界历史。听者权当“戏说”,一笑了之。但后来因公访问过科堡,回味所见所闻所读,渐渐感到他们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如果咬文嚼字,似乎说创造了欧洲帝王史更恰如其分。因为在18和19世纪,世界列强绝大部分都在欧洲,而科堡大公国将其贵族血统扩散到了几乎所有欧洲王室,甚至巴西、墨西哥。现存君主制国家中,在位的英国女王、比利时王、西班牙王、丹麦女王、瑞典王等都是该大公国贵族的嫡传!

  从没有哪个欧洲的公国像科堡那样在欧洲帝王史上起过如此重大的作用,创造过如此童话般的奇迹,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历史现象。

  从13世纪开始,德国的地方封建势力日益强大,皇权不断衰落,全国最多时出现过300多个诸侯国(公国)及上千个帝国骑士领地,最小的只有12名士兵,他们都在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而争斗,一派十八路诸侯、三十六处烟尘之势。

  话说从头。一世纪起望族韦廷(Wettin)就统治着位于德国中部的弗兰科尼亚(Franconia)地区1034年确立了王朝,1353年拥有了该区域的科堡公国,并有了封号,在子系领土划分中,分成两支,最后又分为五支,萨克森-科堡(Saxe-Coburg)公国便是其中一支。这公国很小,只有6万人,小小的科堡论国力、军力都没有望人家项背的份儿。但它享有独立的自主权,连续统治了近600年,而且到了19世纪声名愈振,傲视同侪。

诀窍何在?

  世界历史上王公之间的通婚已成规矩。一则婚配要门当户对,贵族血统决不可传入黎民之家;二则通过联姻达到政治、外交目的。例如1762年即位的著名的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来自德国的一个大公国。当年苟活于历史阴影中的科堡大公安东(Franz Friedrch Anton)和夫人索菲公主审时度势,决心仿效秦欢晋爱之道,确定了“联姻战略”。从此,科堡家族发动了一系列无须一兵一卒的“战役”,且屡“战”屡胜。

  首先,大公夫人带三个女儿于1795年访问了俄国圣彼得堡的宫廷,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正好为其第二个孙子康士坦丁亲王相中了索菲的三女儿朱丽安妮,随之成婚。尽管后来二人因琴瑟不谐而劳燕分飞,对个人来讲是蓝因絮果,对整个家族而言则是塞翁失马。因为科堡与当时列强之一的俄国的联系从此建立,重要的是朱丽安妮的亲弟弟利奥波德(Leopold)借此机遇走进了历史。随后,安东的二女儿嫁入另一大公国,与法国国王的女儿成为妯娌。科堡的亲王、公主们渐渐登上了欧洲舞台,这个小小的公国开始柳暗花明。

  其二,这时,利奥波德亲王崛起了。以后的事实证明,这也是科堡王室的崛起。当年朱丽安妮嫁与俄亲王后,她的弟弟即安东大公的幼子利奥波德亲王以其聪明、机敏赢得沙皇青睐,5岁被编入俄国护卫军团军校,12岁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晋升为将军——自然只是荣誉称号。后来他成长为一名称职的外交家。1815年他作为沙皇的扈从访问盟国英国,有幸见到了英王位继承人——待字闺中的夏洛特(Charlotte)公主。尽管她已答 应过荷兰亲王的求婚,但终究不敌魅力四射的利奥波德殷勤求婚的攻势,坠入爱河。其父摄政王乔治四世闻讯大怒,经沙皇从中美言后,才对这次私订终身网开一面。1816年5月2日,科堡的亲王成为大不列颠帝国的乘龙快婿,科堡大公家族在大英王室有了稳固的立足点!

  时运乖蹇。一年未满,公主与胎儿一起死在产床上。悲痛但坚强的利奥波德不承认英雄末路,他打点精神,不屈不挠,继续开展他的联姻攻势。

  其三,前王位继承人夏洛特公主辞世后,乔治四世的六个兄弟中,无一有子嗣,下院决定给能够提供王位继承人的人以2.5万英镑的奖励。按英国王室程序,王位继承人有可能落在公主的叔父肯特公爵爱德华门下,但公爵无正式夫人,必须正式成家,其后嗣才有权继承王位。这时利奥波德不失时机地向王室引见了自己在德国科堡的32岁的守寡姐姐维多利亚公主,使公爵对她感兴趣,利奥波德作为媒人初露锋芒,也是由于利奥波德本人在英国的良好形象。公爵终于在1818年5月29日与维多利亚点燃了洞房花烛,并于1819年5月24日喜得千金,即王位继承人。孩子洗礼时沿用了母亲维多利亚(Victoria)之名。她1838年登英国王位,1876年同时成为印度女皇,统御七海长达64年,她为整个世纪定了调——维多利亚时代。

  其四,经过战乱,荷兰南部省份于1830年宣布独立,国名比利时,次年宣布宪法和决定由一位待选国王治理。因有英国推荐,比议会以152对44票选举了尚在英国、口碑载道的利奥波德,是为利奥波德一世。他登基之日比国万众欢腾。随后利奥波德迎娶法国国王之女为王后,与法国联姻,从此建立起比利时的萨克森-科堡(Saxe-Coburg in Belgium)王朝。王位一直传到第四代,即著名的博杜安一世(Baudouin I),他在位42年,1993年宫车晏驾后其弟阿尔贝二世(Albert II)即位。这是另一支源自科堡、世袭罔替、与之一脉相承的王朝,从1831年至今。

  其五,作为月老,已贵为国王的利奥波德又牵成了一根非同小可的红线,促成了维多利亚女王与比她小三个月的表弟、科堡的阿尔贝(Albert)亲王的金玉良缘,婚礼于1840年2月举行。于是,在当时最强大的王国王位上端坐着的女王,其母是科堡的公主,其夫是科堡的亲王,从此开创了大不列颠的萨克森-科堡(Saxe-Coburg in Great britain )王朝,该称号一直保持到1917年;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迫于压力改为“温莎(Windsor)王朝”,延续至今。

  女王伉俪共有4子5女,加上子女的子女共39人,全部与欧洲统治家族联姻,进入了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瑞典、丹麦、西班牙、德国、希腊、俄罗斯等国的宫廷。因而女王夫妇有“欧洲的祖父母”之称。幸运的是,女王夫妇的恰似宝黛的血源关系虽如此接近,其众多子女却个个聪颖、健康。

  从直系看下去,女王夫妇的重孙是著名的只坐了325天王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他退位后,王位由其弟乔治六世继承。乔治登遐后传位于长女、维多利亚女王五世孙即当朝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2002年将是她即位的50周年。如今的查尔斯王储曾表示,他登基后要将现在的“温莎王朝”改换为富有德国色彩的“蒙巴顿-温莎(Mountbatten-windsor)王朝”。

  其六是在葡萄牙的发展。在利奥波德一世的撮合之下,他的侄子、科堡的费迪南二世(Ferdinand II)亲王于1836年与年轻守寡的葡女王鸾凤合鸣,并在葡国赢得了威望,从此在葡建立起萨克森-科堡王族。女王驾崩后,他为儿子摄政,直到儿子加冕。以后依次传位直到1910年的王朝被废、共和国成立。

  因此,利奥波德被人称为“欧洲的老娘舅和欧洲的大媒”,绝对名副其实!

此外,在保加利亚建立的萨克森-科堡王族虽不是主动出击的收获,但确实是科堡王族名闻遐迩的结果。1870年保加利亚摆脱了土耳其近500年的统治,欧洲列强出于政治目的,于1878年在保建立了一个保加利亚公国。1887年,保从科堡家族中选择了安东的曾孙即利奥波德的侄孙、晚一辈的另一位费迪南亲王(该家族共有三位费迪南)做国王,称费迪南一世,1908年登保沙皇宝座,并宣布完全独立。一战后的1918年,他承担了使国家在一战中站到德、奥一边惨遭失败的政治责任并退位(次年回到科堡老家,致力于科研,1948年去世),其子鲍里斯三世(Boris III)继承王位。1943年,鲍里斯三世死于一次神秘事件,王冠传与独子——当时才6岁的西梅翁二世(Simeon II )。1946年公民投票废除了帝制,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成立。西梅翁二世随母亲流亡埃及,后定居西班牙,成为成功的商人,但从未宣布过退位。他曾于1978年9月10日偕家眷访问过祖居地科堡;20世纪90年代初,曾试图回国复辟帝制,但未获国民支持。在2001年6月17日的保加利亚大选中,2001年4月才建立的“西梅翁二世民族运动联盟"即稳获43%的选票,领先原执政党,新政府即由该联盟组织。前国王55年后东山再起,重返故国政坛,实在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件,它给古老的科堡家族又增加了些色彩,使它的知名度再次刷新。需要说明的是,从安东大公算起, 西梅翁二世是安东的次子老费迪南(著名的利奥波德的哥哥)的后代,属第六代,英王伊丽莎白二世则是安东大公的幼女维多利亚(维多利亚女王的母亲)的后裔,是第七代。二人的血缘已超出五代。王朝只传了三代,1946年公民投票后,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成立,逊王流亡国外。

  上述例子只是沿父系发生的与王位关系密切的重大事件,实际上科堡家族的众多后代都参与了与当时欧洲王室的联姻,还通过比王室和葡王室分别扩大到了墨西哥和巴西。

  这一切,都以安东大公夫人1795年对俄王室的联姻访问为滥觞,但以后的辉煌肯定是她老人家始料未及的。其后的“欧洲老娘舅和大媒”利奥波德认定了这不二法门。“欧洲的祖父母”维多利亚女王夫妇更使这一趋势一路上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科堡家族与各王族间的叔伯、姑表、舅表、翁婿、妯娌等关系大网几乎将整个欧洲一网打尽,使它的亲王、公主们一度统治过半个地球!

让我们走进科堡家族的洞天福地。从法兰克福驱车东行180公里,可达现有人口4.4万的科堡市。周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派田园风光。由于从16到20世纪初一直是公国国都,老城建造得很完善。东侧有壮丽的伊伦堡宫殿,其玻璃器皿收藏十分著名。不远处300多米高的山顶上雄踞着兼要塞与宫殿于一体的古堡——韦斯特—科堡(Veste-Coburg)。要塞的火器中还有一尊康熙38年中国铸造的铜炮。古堡中较有特色的展品中有一套侏儒穿戴的小甲胄、决斗用的盒装对枪、一幅描绘大约是教皇约翰十二世的私生女自杀的油画,等等。古堡中还有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30年住过的一间拼花地板房间,当时他被罗马教廷和德皇视为异端。公国发行过硬币,在克劳斯硬币大全中有记载。它还保护过奥地利的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约翰第三次结婚时因前妻健在,加之新妻为犹太人,为奥政府和教会所不容。但科堡容纳了他们,约翰改信新教后于1887年在此结婚。

  大公按世袭传代,维多利亚女王夫妇的一个孙子卡尔·爱德华按王室程序于1905年来科堡即大公位,他对科堡王室建筑的维护有重大贡献。一战后的1918年,王室被废黜,他成为延续了近六个世纪的王朝的末代大公。

  宫殿东侧的安东大公陵园松柏常青,老城中心市场广场上的阿尔贝铜像威武庄重,这一切在提醒人们记住科堡公国昨日的丰功伟绩。安东的后代自认没有辜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相互联姻建立起的权势已不复存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美好的昔日成为回忆。如果真有天下一家亲,哪会有一战、二战?选尽管这些国王、王后仍稳坐欧洲各君主国的宝座,且与科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中比利时和瑞典国王夫妇还分别于1981和1982年访问过故乡科堡,但与原来君王的意义已大相径庭了,他们代表的是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二战后期,美英空军对德国城镇进行了地毯式轰炸,科堡周围的城市几乎都被夷为废墟,而科堡竟连一枚炸弹也未落过!七八个世纪以来科堡毫发未损,这不能不说是先祖荫庇之功吧。

丹麦王室发展史

丹麦王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当今的丹麦君主玛格丽特二世女王的祖先可以追本溯源到公元940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在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中部有个叫耶林的小城市,耶林市的教堂门口有两块石头,一大一小。大石头上刻有头上围着光环的基督像和古北欧文。这是外号叫“蓝牙”的哈拉尔国王(公元940~986年在位)在他父母亲的坟墓上立的墓碑。碑上刻的古北欧文是纪念他的父母和颂扬他自己的功绩的墓志铭。碑文写道:“哈拉尔国王下令为纪念父亲高姆和母亲翠拉而立此碑。哈拉尔征服了整个丹麦和挪威,并使丹麦人成为基督教徒。”另一块石头是哈拉尔国王的父亲高姆老国王为他的妻子翠拉立的墓碑。在这块石头上,“丹麦”这个国名首次在丹麦的土地上出现。丹麦人称这两块石头为“耶林石”,并把石碑看成是丹麦王国诞生的证明。这是丹麦最早用文字记载下来的王族历史。丹麦人认为是高姆老国王和他的儿子哈拉尔国王确立了丹麦的疆土,创建了现在人们所知道的丹麦王国,他们是丹麦王室的先祖。这两块石头在丹麦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至今仍受到丹麦举国上下的尊敬。“耶林石”对丹麦历史、尤其是对丹麦的王族史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高姆老国王是丹麦的第一位君主,他的出生年月已无从考查,大约在公元940年去世。他死后,他的儿子哈拉尔继承王位。从一千多年来,由丹麦王族世袭的王位中,也曾有过两个王朝的崛起。一个是奥伦堡王朝;另一个是格吕克斯堡王朝。
从高姆老国王一直到1448年,丹麦的王位嫡传了大约5个世纪,共有32位国王和一位女王。
自1448年起,丹麦报王位传给了奥伦堡的克里斯钦公爵,从此开始了奥伦堡王朝。克里斯钦公爵成为丹麦的克里斯钦一世国王。奥伦堡王朝历时4个多世纪,经历了16位国王,直到1863年该王朝结束。
此后,丹麦的王位又传给了格吕克斯堡的威廉姆公爵的儿于克里斯钦亲王,他成为丹麦的克里斯钦九世国王,并从而开始了格吕克斯堡王朝。该王朝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当今的丹麦女王是格吕克斯堡王朝的第5代君主。
丹麦的王朝更迭并不是由于篡权夺位,推翻前朝,建立了新朝。“奥伦堡王朝”和现在的“格吕克斯堡王朝”的兴起,都仅仅是因为国王绝嗣,后继无人,而不得不从去世国王的近亲旁系或母系的后代中去物色王位继承人。由于被挑选出来的王位继承人是先王的支脉、后裔.他们虽保持着爵位,但却生长在异国他乡,所以在他们的头衔中往往带有地名,如:“奥伦堡的克里斯钦伯爵”,及“格吕克斯堡的威廉姆公爵”等等。当他们被选为王位继承人,当上国王后,一个新的王朝开始了,他们原来头衔中的地名就成了新王的称号。
然而,不管丹麦王室如何“改朝换代”,这个王朝消亡,那个王朝兴起,在一千多年的54位君主中,他(她)们之间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血缘关系,丹麦的王位从来没有落到过一个完全陌生的家族手里。
要了解丹麦历史,必须了解丹麦的君主制。同许多国家的历史一样,丹麦历史实际上是一部丹麦王族史,可以说基本史实都是以历代国王的生平事迹、结合当时的历史重大事件来记述的。在丹麦的王族史中还有许多具有神话色彩和异彩纷呈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史实也说明,丹麦历代国王并不是个个都是至高无上、具有同样的权威和地位的。但总的说来,丹麦有不少骁勇善战、叱咤风云、才智横溢、建树颇多的君主。他们用智慧和才能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名垂千古的史篇。他们的业绩直到今天仍是丹麦人有口皆碑的历史故事。其中最为杰出的是玛格丽特一世女王(1387—1397年在位)和克里斯钦四世国王(1588~1648年在位)。
随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前,人类即将进入2l世纪之际,丹麦王室在君主立宪制度下,仍有着显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王室成为国家的象征,担负着国家元首的要职。丹麦人民对王室也仍然怀有崇敬、爱戴和自豪之情。丹麦的君主制之所以能在各种力量的沉浮中幸存下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君主制的合法性来源于历史和传统。人们习惯于一个国家有一位君主,他(她)们治理着国家,把握着方向;对内是权力的象征,对外是国家的代表。这是千百年来的历史和传统,失去了王室就失去了重要的历史纽带,而只有君主制才能维系这种连续性。而且,丹麦老百姓对历代君主的传奇、神秘故事,以及他(她)们所创的业绩怀有深深的故意和仰慕。其次,有些丹麦君主具有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随机应变,常常转危为安.最终渡过难关,使丹麦王室得以维系、世代相传,并在丹麦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1848年,在法国巴黎兴起的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这股革命浪潮也冲击了丹麦。在巴黎;月革命、维也纳三月革命,以及柏林3月18日起丈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响下.欧洲一些封建君主国家纷纷垮台,丹 麦的革命形势也随之高涨起来。当时刚刚即位的菲德烈七世国王预见到新时代即将未临,封建专制的君主制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于是,在1849年6月5日制定了宪法,宣布放弃专制制度,使丹成为君主立宪国。丹麦王室虽然放弃了专制权,但王权却得以留下来,并传袭至今。
除此以外,王室和人民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这是维系王的一条重要纽带。一般说来,丹麦王室的“民主化”程度较高,较“开放”。菲德烈九世国王和玛格丽特;世女王在同人民大众沟通和联系方面做得颇为出色。加之,他们恪守不过问政治、守宪法和保持节俭的生活作风等王室的准则,极得人心。菲德九世国王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与丹麦人民有着融洽的关系,受老百姓的爱戴。丹麦女王通过受觐、新年电视讲话,以及像通老百姓那样参加艺术活动,博得丹麦人的交口赞誉。特别是王每年一次的充满热情和温馨的新年电视讲话,激励着丹麦人民即使那些最“主张共和”的“左翼人士”也不得不承认她的高风格和机敏才智。具有至尊地位的丹麦君主可以说基本上做到既与众不同,又不过于超凡脱俗,既普普通通,又不过于平庸,而得到人民的认同。丹麦的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只有得到民的认同,丹麦王室才能幸存下去。”迄今为止,丹麦尚无要求除君主制的迹象。看来,大多数的丹麦人似乎不愿失去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以及一条重要的传统和历史纽带。

瑞典王室发展史



瑞典历史学家安德松说:“瑞典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帝王史。”这观点即使在瑞典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国王在瑞典历史上,尤其是在中近代历史中曾起过重大,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古斯塔夫•瓦萨是现代瑞典的缔造者,是他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世袭的瑞典封建王国;其孙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使瑞典成为欧洲强国;卡尔十四世则是瑞典现行的和平中立政策的奠基人。王族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瑞典的历史。
瑞典作为国家,形成于11世纪,即海盗时期末叶(约1050年前后)。但由于缺乏详实史料,历史学家至今无法对其具体形成过程给予出明确解释。
在历经近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瑞典先后共有69位国王(女王)*登上了御座,这也包括当今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通过拙作,读者不难发现瑞典王族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建立在古代原始民主基础上的民主传统。这种民主传统不同于现代民主,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现代民主的建立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海盗时期(8-12世纪)的瑞典仍停留在欧洲大陆古代的氏族社会里,实行部落议事制。据说那时海盗被捕后,人人都说他们自己是首领。史学家认为,他们集体行动的各种事项也许确是经全体成员讨论决定的。瑞典人至为其海盗时期振奋人心的历史骄傲。他们奉海盗为顶天立地的英雄,颂扬他们骁勇善战,充满豪气;南征北讨,所向无敌;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与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和高超的造船技术。海盗为他们留下一部惊天动地的历史,也为他们留下尊重民主的精神。
据可靠文字记载,瑞典各地从9世纪起就建立起三级公民大会制度:村民大会、教区大会和省级大会。各级公民大会按期召开,讨论和决定各自范围之内的事,如订立村约民规、解决纠纷,决定何时播种、何时收割、何时海盗船出海等。省级公民大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选举或废黜国王。
埃里克•塞盖尔斯萨尔(“常胜国王”)也许是瑞典历史上第一个被当时大部分地区首领承认的国王。据说他在塞格图纳建城,于公元985年左右在乌普萨拉附近大败入侵海盗而一举成名,继而南征,迫使哥特兰、丹麦臣服。他和他的后代统治瑞典一百多年。
中古时期的瑞典人信奉传说中的神明奥丁。他们认为国王是奥丁的后代,是天子,因而王权是神圣的,国王只能由王族里的人担任。但王权不是绝对的,不是世袭的。王位空缺后要由省级公民大会在数个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中选举产生。国王不能独继专行,而必须服从公民大会决议。冰岛史学家斯图尔鲁松对1030年在乌普萨拉举行的一次公民大会有段生动的记载。
当时挪威与瑞典发生冲突。挪威国王哈罗德提议谈判解决纠纷,而瑞典国王埃立克松则要用武力决一雌雄,并准备发动战争。他的好战态度遭到其他家族的强烈反对。在公民大会上托尼发言,警告国王说:“如果你不按我们的要求办事,我们决不容忍你这个无法无天的捣乱鬼,我们将与你为敌,并且杀掉你。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做的。在姆拉坪已经有5个像你一样傲慢的国王被丢进了井里。好啦 ,快回答,你究竟何去何从?”与会者以热烈的喝彩对发言人表示支持。国王当即表示服从大众意志。他承认国王历来是与农民一起并且按照农民的意愿来治理一切。
直到中世纪末瑞典的版图还几乎是长方形的:从南部卡尔马,到北方拉普人集居的丛林地区,从西边的约塔河畔的勒德瑟,到东部与沙俄接壤的维堡,全国分成20个区。各区以森林、山岗、湖泊为自然疆界,地理上、经济上自成一体。南部和中部土地肥沃,是最重要的农垦区;北部为森林区。十三世纪前国王多居南方的哥特兰岛,他的王权实际也只限于哥特兰岛及其附近地区。只有当国王一年一度去各地巡狩时,才显示他是全国的主宰。平时各地区首领是当地的实际统治者。不过国王在这些地区设一侯爵,为其代表,侯爵拥有兵权,统率他所辖之军队(称之为leding,即海盗时期沿袭下来的军事组织),因而国金有权调动一定数量的战船厂,控制波罗的海的海岸。
1125年埃立克家族的第12个国王被谋杀,各路诸侯揭竿而起,自立为王。这种混乱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1245年贝尔格尔伯爵执掌大权,成为摄政王,群龙无首的状态方告结束。贝尔格尔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和平法令、教会政策、行政管理等一系列法规都是他执政时制订的。他将首都从被烧毁的塞格图纳迁往斯德哥尔摩,是斯德哥尔摩的缔造者。他也是瑞典历史上最后一个侯爵(Jarl)因为从他以后侯爵均改为伯爵(Hentig)。其长子瓦尔德马尔1250年被选为国王。1274年他与弟妹珠达通奸,事发后被迫去了罗马,次年回国,但被胞弟马格奴斯战败,投入监狱。马格奴斯于1275年当选为国王。

贝尔格尔的子孙统治瑞典长达140多年,直到其末代国王阿尔布雷克特与贵族和地方官吏矛盾激化,终被废黜,瑞典贵族迎奉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为瑞典女王。瑞典、丹麦、挪威于1394年在瑞典南方城市签订“卡尔马联盟”,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丹麦、挪威、瑞典遂统一起来,同属丹麦女王统治。“卡尔马联盟”延续一百多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颇有雄才大略,是世界三大著名女王之一。她的后代运远远没有她的才干和威望,统治手段简单,与瑞典矛盾日趋尖锐,最终导致战争。
年仅21岁的古斯塔夫•瓦萨在斗争中脱颖而出,经三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丹麦统治,建立起丽萨王朝。
古斯塔夫一世,瓦萨在位37年,立志改革,使瑞典由弱变强,他打击教会势力,没收教会土地和财产,改奉路德宗新教为国教,建立中央集权政府,确定王位世袭;他整理财政,统一全国部收制度,鼓励工商业发展;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军事力量,建立起一支海陆军。瑞典从此走上欧洲强国的道路。他是现代瑞典的缔造者。
瓦萨死后,祸起萧墙。他的三个同父异母儿子同室操戈,打了几十年,到他孙子古斯塔夫•阿道夫即位时,国家一贫如洗。但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历史学家将他与凯撤大帝、亚历山大大帝齐名,他先后打败丹麦、俄国与波兰。1629年当欧洲“三十年战争”进入第三阶段,德皇与天主教联盟在德意志战场上占了明显上风之时,他毅然率军进入德意志,与神圣罗马帝国为首的天主教联盟抗衡,从德意志北部一直打到南部,布雷顿菲尔德一役威名远扬,全欧震惊,无不对他刮目相看。虽然他1632年战死在吕岑,但已为“三十年战争”奠定胜利基础。瑞典从而在此后100年中一直扮演着欧洲大国的角色。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对外战争胜利,基于他国内改革的巨大成就。他从组织上、训练上、战术上对军队进行一系列改革,将只有90万人口的农业国建设成一部强大的战争机器,拥有欧洲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他发动政治改革,健全政府机构,因而他驰骋在德国战场时,国家管理仍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他进一步明确“等级议会”职能,确定贵族的领导地位,创建了最高法院,完善全国行政区域划分,使中央、地方畅通无阻。他创建的大学预科班(Gymnasia)沿用至今。美国史学家仅仅国内改革的成就足以使他在瑞典历史上占有最伟大国王的位置。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是非凡而又复杂的人物。他高大英俊,做事果断,智慧过人,能力超群;但也阴险狡诈,好冲动,多幻梦。他使瑞典成为欧洲当时治理的最好的国家之一,但也使瑞典上一条无法走通的道路,“他……不明白一个帝国是不能建立……在敌国领土作战的基础之上,即使建立了也不能永久保持;他不明白瑞典迟早会论落到二流或三流国家行列。”
卡尔十世、十一世和十二世继续向外扩张,同时进一步强化国内封建专制统治。卡尔十二是古今罕见的马背上的国王。他18岁即位后,便统率大军攻打凡麦,从此再未生还首都斯德哥尔摩。他戎马一生,迫瑞典宿敌丹麦就范,又横扫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令波兰俯首称臣,令奥地利和法国皇帝胆战心惊,继而又东征,攻打俄罗斯,波尔塔瓦一战败于俄国的彼得大帝手下,从此一蹶不振。1718年12月一颗至今也未查明来自何方的子弹击穿他的头颅,当即倒在战壕里,一命呜呼。瑞典不幸被英国人言中,从称雄一时的北欧强国沦为一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小国,瑞典王室势力从此大大削弱,国王成了一枚“橡皮图章”,国内政治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实权操在贵族手中。

1772年古斯塔夫三世发动“不流血政变”夺回王权,但这只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回光返照。古斯塔夫三世是瑞典历史上褒贬最多的国王之一。他梦想重振王室雄风,恢复瑞典昔日大国地位,但他生不逢时,国力衰败和国库的空虚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美梦。他试图这行某些改革,如货币改革、土地改革(农民可以买卖土地)、废除苛刑、提倡新闻自由等,伏尔泰、卢梭等大思想家为此也曾为他喝彩,但他的改革有始无终,一一流产。他一度鼓吹新闻自由,很快又亲手将它扼杀。他被暗杀后,贵族重新操纵实权,并通过1809年宪法,对君主权力作了明确限制。王权从此直线下降。
1866年“议会改革”是瑞典历史的分水岭。随着贵族阶级控制的“等级议会”解体和上下两院的建立,贵族渐渐让位于新兴的资产阶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古斯塔夫五世国王曾为夺回王权作了最后尝试。他选择国防问题为突破口,主张加强军事力量在群众集会上大喊“我的海军……我的陆军……”结果自讨没趣,被社会民主党和自由党击退。国王从此再不过问政治,国家大事全凭政府处理。1975年议会通过新宪法,替代沿用了一个半多世纪的1809年宪法,明确国王只是象征性国家元首,不再拥有任何政治权力。80年代以前瑞典废除君主的呼声时有所闻,近年来已绝于耳。瑞典人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崇尚传统,国王是他们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一般认为只要王室成员(尤其是君主本人)循规蹈矩,王室当安然无恙。因此对王室存亡威胁最大的是王室自己。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