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刘心武是怎样“意淫”秦可卿的

      梦红亭 2006-1-26 19:43
《生活报》记者试揭"秦学"伪学术画皮
看刘心武是怎样"意淫"秦可卿的
文/ 杨啸 静伟
  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参与争议的人有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有声望显赫的红学家,还有作家评论家,更有各式各样热心的网友。这其中,有的人对"秦学"不屑一顾,认为纯属凭空瞎想、胡说八道;有的人则气愤难平,发文声讨;又有的人感觉受益匪浅,了解了很多知识;更有的人全力支持,认为挑战权威,百家争鸣,开创了研究红楼梦的一条新路。批评者和支持者之声一时间显得有些混乱,哪些是清音,哪些是杂音,分辨不清。
  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刘心武先生则从《红楼梦》中看出了一部"秦学"。(在蔡义江先生对刘心武先生的批评《请告刘心武:新索引派之路走不通》发表之后,刘心武先生对其在他的名字后面没有加上"先生"二字颇有微词。不过为了行文方便,我们也只能在下文中省却先生二字,就像直呼曹雪芹之名一样,冒犯之处,望刘心武先生见谅。)
  在刘心武看来,秦可卿是解开《红楼梦》秘密的总钥匙,《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可以说,刘心武借王蒙的一句戏言,就宣布成立的所谓的"秦学",完全是对秦可卿的"意淫"。当然,刘心武的"意淫"与警幻仙子所说宝玉的"意淫"不同,警幻仙子说宝玉:"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二字。惟'意淫'二字,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意在说出贾宝玉的痴情与"皮肤滥淫"之不同。而刘心武对于秦可卿的"意淫",则却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意义:凡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于是通过幻想或是文字来得到满足,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快感。用阿Q的话说,就是"我想谁就是谁!"刘心武的核心论证方法是:因为这件事情可能所以这件事情成立。所以在论证中,刘心武只引用对自己设想有利的东西,而对自己的设想不利的证据和疑点,则蒙混过关或干脆不提。于是,一部《红楼梦》便成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政变故事,而秦可卿也成了在政变中被牺牲的皇家公主。
  "秦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问,它真的高深莫测吗?它真的创新突破吗?它真的难以识别吗?其实不然,因为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地调查研究,才会了解"秦学"的真实面貌,才能知道"秦学"到底是有道理的,还是凭空想象的,"秦学"到底是学术成果,还是一部变相的小说。
  本文将对刘心武的"秦学"进行一次全面翔实的梳理,然后在《红楼梦》文本及批语的基础上,在《红楼梦》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在《红楼梦》一百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秦学"与《红楼梦》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地辨析,为您揭开"秦学"之谜,告诉您刘心武是如何"意淫"秦可卿的。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争议事件由来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刘心武以研究《红楼梦》为名,开始对秦可卿这个人物进行深入地"挖掘",先后写出了《秦可卿之死》等书籍。最初应该只是一种小说创作,但后来可能觉得这个故事越来越像真的,所以在王蒙的一句玩笑话之下,开创了"秦学",将小说创作"拔升"到了学术研究层面。但当时的影响很小,因为只有酷爱《红楼梦》的人可能知道一些情况,而这些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是编的,所以谁也没有在意。
但事情有了转机。2004年12月初,央视10套《百家讲坛》推出《红楼六家谈》系列节目,邀请六位专家作家对红楼梦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这其中就有刘心武,在12月7日——8日,刘心武讲了"揭开秦可卿身世之谜"(上、下)。 因为刘心武的理论在这些人中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所以相对于红学家们枯燥的、美学的、抽象的、概念的讲解,刘心武倒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也是在那个时候知道了"秦学",我当然知道那是编的,所以知看了看片断,周围的人有的不信,有的则说讲得有意思,我还特意问了我的老师(一位红学家),她淡淡地说:"一家之言,不足为信。"所以,那时候"秦学"虽然通过权威媒体的传播在听众中引发了争论,但那只是大家内心的想法,并没有对面激烈的交锋,只是私下的,没有提到桌面上。
  这之后,事情似乎平静了。但是突然间,2005年4月~7月,《百家讲坛》一下子推出了刘心武"秦学"的系列节目,多达13讲,长达3个多月。央视的理由是听众强烈呼吁,刘心武的说法是央视邀请,没理由不去。这一顿"秦学"的狂轰滥炸,让喜欢和讨厌的人都有些坐不住了。
  当时网上的一些论坛已经开始了关于刘心武的争论,支持和批评的都有,我看到的是批评的多,在国学网站论坛上,一位网友表示还给央视写了信,要求停播。
  刘心武对一些网友的批评回应说,不要以小欺老。对"秦学"具体内容并未涉及。
  网友的争论还不足以使刘心武成为热点,媒体的介入才使整个事件推向高潮。
  我最早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是吴祚来先生的《从刘心武"包二奶"看知识分子的堕落》,我记得当时跟同事说,终于有人受不了了,开始公开骂了。当然,随即这篇文章就遭到了反击。这之后,有一家媒体为了探求刘心武的理论是否有道理,采访了一位红学家,红学家对"秦学"相当反感,说那是毫无根据的猜谜。自此,红学家开始走上争论的前台。媒体采访红学家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媒体总不能找一个网友或是普通市民去解读,那样没有权威性,传播信息似乎不负责任。但就是这个权威性,引发了后来更为激烈的大争论。
  刘心武对红学家的说法也给予了回应,说自己是以一个平民的身份研究红楼梦,自己有这个权利,不要以权威压人。但依然对"秦学"具体内容未涉及。
  随着争论的不断扩大,一些媒体开始陆续请一些红学家出来谈"秦学",当然全是批评的声音。《艺术评论》杂志今年第10期,封面上就印着"红学界反诘刘心武",蔡义江、孙玉明、吴祚来等红学专家、清史专家撰文或接受采访表示,刘心武的研究比以往的索隐派走得更远,有生编硬造之嫌,不符合学术规范,甚至有人将其"秦学"讥为"红外学",认为会对读者产生误导。还有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胡文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批评了刘心武的观点,认为刘心武的著作没有遵守学术规范,是一种猜谜。前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冯其庸、以及现任会长张庆善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与此同时,支持刘心武的声音也日渐高涨,我记得网上有一篇文章说"九成网友力挺刘心武",力挺的理由是"有意思""长知识""平民挑战权威"等,此外,还有一篇文章"文化界力挺刘心武",一些作家诗人的观点更是大气磅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路"等。
  在一篇争论声中,我们发现,"挑战权威""百家争鸣""开创新路"等宏观论调逐渐响亮了起来,而对于"秦学"本身的具体内容,好像没人关心了,可能很多人压根儿就没想关心过。红楼梦小说内容的具体探讨逐渐演变成了文化氛围的争论,理论高度之高,让人一时间有些晕。
  到现在,争论还在继续。但刘心武已经明确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他的研究会一直持续下去。
  央视的《百家讲坛》依然会推出刘心武的系列节目。


------------------------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哎~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