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有雨好讀書

      轉載 2006-4-20 1:44
三国时期的董遇有过"三余"读书法,即冬者年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冬日里,雪花飞舞,玉树琼枝,煮一壶清茗,幽馨溢满斗室,挑一些明清小品或诗词话本之类,静静地看,认真地体悟,妙不可言。夜半清静,月华似水,佳期如梦,捻亮床畔一盏青灯,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或半躺半坐,或仰面俯卧,此谓读书一乐事。雨天更具高格,看窗外烟雨蒙蒙,听书中字里行间阵阵私语,或呢哝柔婉,或慷慨激昂,应是读书妙境。

雨天,访友行游,恐有诸多不便,然而却是读书好时光。无论细雨缠绵,还是大雨滂沱,手执一卷,静对风雨,虽有与风雨同飘之感,但是坐在自己家书桌前,会觉得庇风护雨的家更安宁。随便从架上抽取一本书,在雨叩窗棂声中读上一段儿,雨润泽了你的思绪,把你带入了一条悠长的小巷中,让你不禁掩卷凝思。这时,浮在心湖水面的可能是如雨如雾的惆怅,然而压在底下的却是无限的饱满,禁不住想与倾心的友人细谈一番。人不能多,只三两对坐,且声音不宜太高,唯此才能与雨境相谐。然而思来想去,深恐这样也是一种破坏,还是给远方的书友写封信更好些,于是提笔写道:在这风雨潇潇之时,我正在读某某书……

"细雨润石阶,凭窗静读书"。依个人习惯,雨天最宜读古书,且以竖排本为佳。不为附庸风雅,而只为探录一种心境。捧着古书念念有词一行一行地读下去,恍惚间便觉得自己是数百年前的一个身着青衫、脚踩布鞋的穷酸秀才。读书成了对话艺术,自然便容易融洽起来。若是读到妙处,觉得书中说出了自己一直想说的话,即非手舞足蹈,也要拍案叫绝。此时,窗外雨声楔入耳中,突然觉得这雨声简直是佛界梵音。嘀嘀嗒嗒,嗒嗒嘀嘀,雨敲打着窗台与玻璃,有节奏,有韵律,宛然有一种神游千里的韵致。

雨夜读书更有不可名状之趣。听春雨淅沥、夏雨急骤、秋雨萧然,看茶叶慢慢舒展,斗室有了一种亦梦亦幻的感觉。写到这儿,至今不会忘记多年前独居一室的那个雨夜。雷电交加,大雨倾盘,一个人守着偌大的一间空房,心慌,也心伤。这时候,书是最贴近心灵的朋友,找出一本古典诗词,在昏黄的灯光下专抄那些记风写雨的语句。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和风细雨,到"昨夜雨疏风骤",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直至"浓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顿觉凄冷。后来抄到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时,笔顿住了,眼前出现了一幅图景:九百年前,谪居黄州的苏轼,归途逢雨,同行的人皆狼狈不堪,独他从容不迫,"吟啸且徐行",这位大师历经沧桑,心胸已如一片汪洋,无论风雨晴阴,不惊不宠,"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从容和成熟的境界,仿佛给空虚浮燥的心灵注入了一剂清醒和镇静。

也无风雨也无晴,唯有从容读书情。读书累了,眺望户外,朦胧的烟雨,朦胧的行人。行人或披雨衣或撑雨伞,你成了看风景的人。看风景的人,顿时有了风雨兼程风雨无阻的豪气和自信。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