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牟子的胜利

      不得不写 2010-2-16 23:52:00

相传,中原武林在历史上曾两次受到外邦武学传入的重大影响。首次胡学传入是在两汉之际,当时,一批番邦的武学秘籍通过外贸商人之手经南北两路秘密传入中原,对沿途百姓生活都产生了影响,今天还有存世的造像、墓葬等实物可供考证。这种武学可大可小,既平凡又传奇,平常人用来强身健体,求福避祸;三脚猫们以之装神弄鬼,招摇撞骗;高人们钻研其中奥妙,以提升传统武学,锦上添花。经过一段时间的地下传播后,魏晋时代的江湖人士都已经对之略有耳闻,习此功的人们也渐渐打入了思想贵族和物质贵族们的集团内部。到了南北朝时期,帝王家和政治家们也对之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其影响已经深入到了国家的政权核心,其发展也开始和政权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自此,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帝王将相都与这种武学扯上了纠缠不清的关系。

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坚守传统武学的志士站出来谴责异邦武学对中原武林的腐蚀,而深领胡学益处的高手也不甘示弱,坚持这是上乘武学,不容亵渎。思想的变迁,动荡和时局,政治集团的幕后操控都在不断激化其间的矛盾。最后,不可避免的一场混战终于在两大派别中间爆发了,各大门派的高手纷纷前来一较高下。沙门僧佑所编著的《弘明集》作为这次比武的翔实记录,完整地保留了高手过招的过程,是我们今天理论结合实践分析招式、发展武学的重要资料。

开篇的《牟子理惑论》并非是对实战的记录,而是牟子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为异邦武学爱好者度身订造的一部葵花宝典。关于牟子其人及其文的著述年代,武学史上曾有多位专家进行过考证,结论不一。笔者以为从文章中所见之胡学发展程度看来,此文当成于汉末。文中言及其时胡学尚不受雅士青眼:

 

吾昔在京师,入东观,游太学,视俊士之所规,听儒林之所论,未闻修佛道以为贵,自损容以为上也。[1]

 

而众人皆知孙仲谋为外邦高人康僧会修建寺塔之事,可见文章当成于此前。至于些许不可能出现在汉末的词句,应为后来整理者所增补。著述年代的证明使得对牟子其人的考证变得不再重要,无论历史中是否真的存在此人,我们都可以确定文章存在于汉末这一历史的真实。牟子在文章中假想出了中原武林高手的各种招数,并且将其一一破解。其目的不仅是要造福广大异邦武学爱好者,更是要在这次比武中先声夺人,以臆想中的胜利为胡学摇旗呐喊,增强同道中人的信心。在这个虚构的小战场中,牟子屡战屡胜,我们有必要对牟子所用的招式战略及其胜利的原因进行分析。

从排兵布阵方面来看,以下两点是不可忽略的:

第一,文中的比武形式值得注意。假想敌人、左右互搏是各门派日常训练的惯用方法,但中原和异域两大派别对这种方法的具体实践还是有出入的。翻检西域武学秘籍可知,他们在平日练习时,多由资历较浅者出招,意在抛砖引玉,重在于接受对手的指点,学习气氛浓厚,其过程充满和气,其结果毫无悬念。而中原武林完全不同,从庄子笔下异人们的奇怪招数,到汉赋中主客之间的花拳绣腿,莫不是针锋相对,招招致命,力求克敌制胜。牟子在创作这本指南时,除了少数几个介绍性和展示性的动作,更多地因袭了剑拔弩张的中原传统。究其原因,大概是牟子考虑到拳脚无眼恐伤及学生,所以为了增加实战演习的分量而对教学计划进行了改革。

第二,要注意这篇指南的篇幅:

 

有法成易,无法成难。吾览佛经之要,有三十七品,老氏《道经》亦三十七篇,故法之焉。[2]

 

牟子提到的三十七品佛经之要当指失踪千年直至07年底才浮出水面的秘籍《三十七品经》,《道经》则无疑就是中原武林的至上法宝。西域武学秘籍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但以数字只为表法,不具实际意义,故不注重经书的品次数目。但在中原,情况完全相反,很多数字都有其特别的含义。从绝学《易·系辞上》中所载的筮法就可见,效法经典格式以获得正统合法性显然是中华门派的传统作风: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3]

 

具体到实战演习中,牟子常用的必杀技有以下几种:

第一,敌弱我攻,敌强我躲。虚拟的战场自然有虚拟的敌手,敌手的来头、路数、水平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牟子采取不同的对策了。功力不深厚的挑战者对牟子来说丝毫没有挑战性,牟子甚至还在三下五除二解决对手后对之数落一番,“何难悟之甚乎”[4]即是对手下败将智力水平的怀疑。而面对实力相当的对手,牟子则会放手一搏。对手以七经不载圣人修佛之事难牟子,牟子不但不回避,反而向前一步回击:“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义者从,愈病者良。”[5]这种内力比拼出的火花就是高手过招中最精彩的部分。在绝顶高手面前的牟子也不会被对方的气场压倒,牟子面对人死何以复生的质问时,一直保持镇定,与对手往还迂回,借对手之口讲出魂神不灭,继而顾左右而言他,决口不提复生之事,几个转身花招就躲过了对手的致命打击。因事制宜正是武林人士行走江湖的必备策略和通用伎俩。

第二,依葫芦画瓢,破解敌招。速学对手招式以寻得破绽,以已之长攻敌之短,俗称“比喻”,此法在两大派别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绝招。“法华七喻”就是西域武林人气顶格的招式。除此之外,西域武林中还流传着一本专著性质的秘籍——《百喻经》,该书汇集了近百种比喻和寓言,是一部学习比喻的绝佳教材。比喻在中原武林也有久远的历史和很高的地位,从《诗经》六义之一渐变成了春秋诸子手中的利器。总的说来,西域比喻主义,中原比喻重气;西域比喻长于叙事,而中原比喻擅于比附。牟子自然也会对这种经典招式大加利用,对方以为佛经烦而不要,牟子不躲不闪,以一串华丽丽的比喻直接反击:  

 

江海所以异于行潦者,以其深广也;五岳所以别于丘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绝山阜,跛羊凌其巅。深不绝涓流,孺子浴其渊。麒麟不处苑囿之中,吞舟之鱼不游数仞之溪。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求凤凰之雏,必难获也。[6]

 

意象丰富,语气连贯且不失气势,面对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妙招,对手常常被杀得措手不及。

第三,召唤古代圣哲,借力取胜。这是中原武林人尽皆知的秘密,先圣先哲们强大的能量是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散失的,经过长期的磨砺,他们的内力越发的精纯,谁能请得出他们助阵,必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个公开的秘密终于在后来的一本武学辑要《文心雕龙》中被道破了,作者刘勰专立《征圣》、《宗经》两章以阐述召唤术的无穷威力,赞其“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7]。当然,圣哲们也分不同的门派,各派绝技相生相克,难分高下。当敌方排出黄帝、箕子、孔子、原宪、子路几位极顶高手和大侠高举服制之礼以斥胡学者之乖张无礼时,牟子立马也请来道家始祖携黄金时代上德不德之理与之抗衡。可见牟子已深知其中的玄机,不仅能适时借古圣哲之力,还懂得在敌方召唤圣哲的情况下,因时地请出能够制约对手的前辈高人,破敌不费吹灰之力。

综上所述,牟子的虚拟战事在中原的土地上进行,参战的人员也都是中原武林弟子,甚至他们用于比试的招数也多源出中原传统。所以,笔者认为,虽然最后获胜的是牟子,但这军功章有胡学的一半,更应该有中华武学的一半。

 

                                                             2009.9.22



[1]《弘明集》卷一,《中华大藏经》第62册,第715页。

[2]《中华大藏经》,第62册,第717页。

[3]《周易集解》卷十四,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

[4]《中华大藏经》,第62册,第714页。

[5]《中华大藏经》,第62册,第710页。

[6]《中华大藏经》,第62册,第710页。

[7]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3页。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喜欢就顶一下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