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关于艺术思维方法教学和训练的书《想・做・设计》于今年3月份由401设计思维与训练工作室隆重推出。
401设计思维与训练工作室是国内少有的一个以研究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教学平台,开设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艺术设计系。工作室开设的课程是艺术类学生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吴学夫老师主持工作室的教学和指导。“设计思维与训练”工作室的活动包含了平面设计、绘画、影视、数字艺术、装置或行为艺术等各种类型的艺术实验。工作室所探索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结合了广泛的艺术类型和国际化的艺术视野,全方位地为艺术设计人才提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01工作室近年来致力于以科学逻辑化的课程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创意能力,并不断开展影响颇深的展览,展示了艺术思维方式训练成果,并将这种有效的训练课程方法推广出去。比较典型的展览如《关于我艺术展》、《浮出1/10当代艺术展》、《解码——传媒印象艺术展》还有独特的纸上展览《创意极辣》,都取得了很好的业内反响。
另外,工作室还陆续出版了《设计思维训练》等旨在以艺术的方法解决设计创意问题的书籍。这次更是推出《想·做·设计》这本再现大学院校里的艺术设计教学之实战情境的宝典,展现了创意思维的流程,解析现代艺术是如何影响创意设计的。
在设计课上吃糖、喝醋、品盐;用抽签决定你一学期的创作;在课桌上组织虚拟的“婚礼”;用魔术手段让奶酪逐渐消失……创意的课程可以这样进行!这就是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401工作室里发生的教学现场。这门叫做“设计思维与训练”的课程探讨设计“如何想”和“怎么做”——学生在现代艺术的观念指导下学习思考,在形式构成的美学原则下进行设计实践。
《想·做·设计》是这门课的教学实录,书中再现了大学院校里的艺术设计教学之实战情境,展现了创意思维的流程,解析现代艺术是如何影响创意设计的。这本书总结了迅速提升创意能力的六项独特训练:形式构成训练、感觉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材料与手段的组合训练、1/10创意生成模式和创意呈现技巧的训练。
不同于市面上的设计理论书籍或纯个人化的创意感悟文字,这本书实实在在地把形成一个完整创意并能恰当表现出来的所需能力的培养分为几个学习步骤(以艺术系学生为对象的创意教学保证了学习的系统性),更可贵之处,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学习者在训练流程中所创作的大量创意作品,并且每个作品都有相应的记录思考轨迹的文字和他人点评。
吴学夫作为一个艺术设计系教师,他的工作特色是将设计的教学置于现代艺术的背景之下,这一点与眼下国际当代设计越来越接近融合纯艺术的趋势是一致的。当代的平面设计师、电影导演、时装设计大腕、以及像库哈斯这样轰动一时的建筑大师、或者像菲力普·斯塔克这样的全能设计明星,无不和现代艺术牵扯到一起。因此,吴学夫所主导的创意教程里充满了平面设计、绘画、影视、数字艺术、装置或行为艺术等各种类型的艺术实验,这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新鲜的体验。另外,本书的目标读者不仅仅是艺术类学生、设计师、广告人,同时也包括文化创意人士以及一切希望激发自己创造潜能的人们,按照吴学夫的说法,“创造力不单是艺术家的事情,也不单是设计师的事情,而是每个人的头脑都应具备的伟大功能”。
下面我们听听著名广告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教授是怎么说的吧:
有一天,吴学夫向我提出请求,想要间独立的专业教室,进行一项“创意思维训练课程”的试验。那个时候,他刚刚从欧洲学习归来,一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将信将疑,私下与设计系的主任老陈商榷半天,达成一个共识,不妨让他试试。这个教室安置在四楼,因而命名为“401工作室”。
401工作室的装修、开讲我没有太多的关注。只是有一天晚上,吴学夫说他今晚的课上要给学生颁发作业奖,我感到有点新奇,就独自摸上四楼,看看他的授课。记得那天晚上人不少,小小的教室挤得满满当当,有站立的,有坐马扎的,也有席地而坐的,很专注,也很投入。尤其到了创意评点的时候,“入围”、“铜奖”、“银奖”和“金奖”的层层选拔,把大家的情绪引向沸点。学生说,吴老师的课,往往是下午开始,晚上九、十点钟结束。我看到教室一角有一个“授课档案”,每个学生设有一个文件盒子,意见、想法、批改统统纳入其中。“一个灵感半夜袭来,我马上给吴老师Email,半小时就得到批复了,好感动耶!”我看到这样的留言,内心传来的一种无言震撼。
创意难,教创意更难。在大学讲坛历练十多年,我慢慢知道什么可为与什么不可为。在广告专业的教学体系当中,市场调查、广告策划、效果评估、媒体经营等课程,大学教育是基本可以胜任的,唯独创意的教学,我自觉不太理想。为什么呢,我曾请教过一些老大学的中文系负责人,问他们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教程。他们回答说,难,你看看有多少作家出身于中文系就知道了。崇尚科学的大学教坛,与发自灵感的来去无踪影的创造性思维,多少有些矛盾冲突,所以,很难。我也注意到市上有许多关于创意的教科书,但是,故事而已,可以欣赏而无法形成系统的训练;传授创意者也多如牛毛,细细研读,个人感悟,个人经历居多,有启发,但是,难以模仿。这种苦恼,不只是东方,西方也是。吴学夫说,在欧洲半年,最大的收获是看到同行的艰难探索。他一边学习一边观察,最后,拿出了这个“创意思维训练课程”。其核心,有这几点:第一,人皆有创意潜能,如何启发这个创意潜能,是教育的首要大事。第二,创意的意识,要启蒙,同时还要训练:不是刻板的、公式化的、千人一面的训练,而是因人因材随叫随地的针对性训练最为关键。第三,训练的过程,不是封闭的,是开放的,除了个人的修炼,更要注重团队的脑力作业。第四,与社会专业操作程序运作吻合。
可以说,吴学夫的401工作室在学生当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创意思维训练课程”也顺势成为广告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某日,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王绯编辑来访,说有这样的好东西,为什么不和大家分享呢?我本想这是本专业的秘籍应当拖一拖再公开,但是,转而一想,我们的国家正在进入一个“文化产业”时代,翻开报纸,“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劈面而来,好多的老牌大学,忘却了“中文系不出作家”的教训,纷纷举办“创意××”,好像人类灵魂最高的境界——创意如同种大白菜一样唾手可得,这是不是一个误会呢?创意的萌芽是神秘的,创意的训练是艰辛的,创意的过程是孤独的,我们不妨看看吴学夫的401工作室创意思维实践。说容易,也容易,说难,其实,真的也很难。我们将它公布出来,对于关心创意的人来说,多少也是一个参考。
与吴学夫相识十年有多。他出身于中央美院版画专业,大学毕业就投身刚刚成立的广告学系。他没有一般艺术界时下流行的放荡不羁狂放张扬,更多的是含而不露我行我素;每每对人对事,尽可能低调,目光闪烁嘴角挂笑,圆滑中略带狡黠,唯独言及创意,态度为之一变。
“创造力不单是艺术家的事情,也不单是设计师的事情,而是每个人的头脑都具备的伟大功能。创意大门谁都可以开启,信不信由你。”吴学夫如是说,想必这也成为401工作室的信条。
该书的主编吴学夫教授在该书的前言是这样写的:
如何“想”?怎么“做”?
“设计”需要想象和激情,也离不开分析和策略,设计还必须通过恰当的表现技巧使信息以视觉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设计”比任何事情都需要“心灵手巧”。提升设计的能力就在于对设计师的“动脑”+“动手”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
设计的训练要从敏锐的感觉开始。早在七年前,当时我在给98级广告的学生上视觉表达课,发现很多学生艺术表现的潜能没有充分释放。我对他们说:“我想给你们来一点刺激!”于是我到南门的小卖部买了几包”秀豆”(一种极酸的糖果)分发给每个人品尝。我说:“把你舌尖的感受画下来。”在他们酸得挤眉弄眼乱跳脚之后,每个人尝试用视觉图像的方式将味觉的感受表达出来。我还清楚记得一个女学生剪了一个巨大的绿色舌头贴上墙,然后当着全班人的面用铅笔在上面扎满了洞!这是一次狂欢式的课堂,我惊讶地发现,崭新的训练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潜能,因为我在当时看到了这些未经现代艺术影响的学生却创作出了各种奇特又新颖的艺术形式:平面的、立体的、综合材料的……当每个人以极端的方式迫使自己找回内心最纯净的体验状态时,那种艺术的质朴灵动也就呼之欲出。之后,我们以“感觉训练”为主题开展了很多视觉转换的创作。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我们在“感觉训练”之外增加了“材料与手段的组合训练”——一种被学生称之为“超级组合”的游戏式设计训练法。这项训练旨在指导学生对各种创作材料的了解和选择,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特别是由于当代艺术设计深受时代技术发展的影响,我们的“材料与手段”的研究范围里也包含了数字化的影像和视频。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大部分学设计的学生虽然很聪明,但由于以往教育机制的问题导致他们对形式构成的美感、形式处理的原则缺乏认识和实践(这一点在国外的学生当中要好得多)。这不仅仅是国内艺术类大学生的问题,也是社会上很多设计师的常见现象——在形式构成美感认识的瓶颈障碍下,即使很好的创意灵感也难以进行完美地视觉呈现。因此,我将形式训练与现代艺术中的“抽象艺术”进行结合教学,这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况且,我一直认为强调纯粹造型的抽象修养是中国艺术和设计需要补上的一课。
如果说以上的训练是动手表现层面的,那么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在整个训练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思维训练”。从2003年开始直到今天,我的课程中“思维训练”的内容几经增补,目前基本形成了一个体系。在创造性思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视知觉原理和心理学理论,我们的设计思维研究涉及了联想思维法、发散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以及思维整合等训练项目。当然,我尽量把训练的方式改造成适合学生参与的活跃的形式,而把那些令人紧张的学术名词隐藏起来。比如我们以“属性研究”和“主题延伸”的训练形式来锻炼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以“机智设计”的方式来学习逆向思维法:通过“1门0创意生成模式”来实施思维整合中关于思维的归纳、收敛、比较和选择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从多种创意方案中优选出接近核心概念的方案。
我们首先提倡在思考下学习创作,增强学生的艺术思辨能力。课程是充满乐趣的,在课堂形式上我们采用互动交流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学生们学习如何组织自己的创作理念、分析作品并将观点表达出来的能力。思维的轨迹需要以语言的方式表述,学生不断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彼此的创作体验,讨论当今的艺术现象,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其中很有趣的一次是02级设计和D3级设计两班的讨论,六个小组各派代表激烈对话,支持者遥相呼应,令我至今印象深刻。我们还“发明”了一些教学措施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思维训练状态,比如“公共邮箱制度”、“档案盒制度”、 “20分钟演讲惯例”等等。
“思维训练”就是解决“怎么想”的问题。在2004年之后的课程里,我进行了决定性的结构调整,开始将已经运转成熟的动手训练部分与思维训练部分串联成一个教学整体,并把不同的训练内容相互穿插,形成一个流程式的训练环节链。新的课程结构确定之后,我和我的学生们就开始酝酿一个揭示“怎么想”和“如何做”的想·做·设计的训练实录三部曲。
在整个训练环节链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必须进入一个创作实战的状态(我把它叫做角色扮演,就像真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那样去做创作,而非仅是练习)。 “创作实战”实际上是以主题的名义进行一次综合创作能力的训练,创作的形式并非仅限于设计类型。我们把创作范围拓展到了视觉领域中所有的创作形式,也就是说,创作的类型除了平面设计以外,还包括绘画、装置、摄影、视频和对行为艺术的记录。之所以在艺术设计专业里开展多种艺术形式的探索,是因为我们相信;一个在当代艺术精神影响下的人,他在新的艺术表现语言、观念表达方法和审美经验等方面培养起来的判断和趣味,可使长期隐藏的生命潜能被开掘出来;这样的人从事其他各种专业,都将表现出与别人不同的敏锐度和创造性,这是艺术设计本质的意义所在。从某种角度说,艺术创作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实际上艺术创作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艺术创作的丰富过程,我们才能发现自我、开发自我。
任何把设计跟纯艺术创作截然区别的看法,在现代设计格局下来看都是一个陈旧的观念。在上海,当国际顶级时尚设计品牌Prada以艺术展的操作方式为自己的时装产品推广而举办《穆科雅·普拉达;艺术和创作展>时,我们发现当代艺术在和设计、时尚、市场正在发生亲密关系,它们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它们在相互借助彼此的美学思想和影响力。以一个国际视野去观察设计教育,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设计训练与当代艺术紧密结合起来。设计领域从开始到现在始终与现代艺术的种种变化密不可分。从马蒂斯的野兽派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从蒙德里安的纯粹造型和康定斯基的抽象理论再到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从安迪·沃霍尔的波普到杜尚、博依斯的观念艺术,乃至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当今世界范围内的视觉设计、环境艺术或者产品造型,无不受到现代艺术的深刻影响。因此,我们的课程利用各种机会开展现代艺术的普及传播,介绍国内外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使学生的艺术认识水平始终与国际同步:对艺术史上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将艺术中的营养转化到设计思维层面,并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创作,从而最终影响设计创意和表现的质量。
如今,现代艺术作为一种全球化的沟通媒介,它所提倡的创作方式和思考方法为设计创作提供了借鉴,设计本身就是融合了不同类型的艺术语言以及各种思潮和观念的创造性活动。我们在当代艺术的潮流中探索一种区别于传统技能型教学的艺术素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用国际当代艺术的视野为设计创意教学注入活力。这是一种结合了现代艺术创作形式的无界限设计训练法,我们相信,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帮助艺术设计学习者、职业设计师以及创意产业的相关人士提升综合设计能力。
附:
主编介绍
吴学夫,1971年生于浙江,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2004年曾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学习交流。
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艺术、设计思维与训练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他创办的“401工作室”(设计思维与训练工作室)是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艺术设计系一个以研究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为主的教学平台。“设计思维与训练”工作室的活动包含了平面设计、绘画、影视、数字艺术、装置或行为艺术等各种类型的艺术实验。工作室所探索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结合了广泛的艺术类型和国际化的艺术视野,全方位地为艺术设计人才提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出版有《数字化与现代艺术——数字艺术系列丛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设计思维训练》(中国传媒大学,2005)。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正如火如荼,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也已深入人心。创意如何“想”?怎么做?这里介绍一种迅速提升创意设计能力的训练方法——“动脑”+“动手”的拓展训练,来帮助你解决“想”和“做”的问题。本书通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训练实录,再现教学实战情境,展示创意思维流程,解析现代艺术如何影响着创意设计。编者以感觉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超级组合”训练以及“1/10法则”等训练方式,揭示了艺术院校里创意教学的秘密,证明了创意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思维能力。
该书献给广大艺术类学生、设计师、广告人、文化创意产业人士以及一切希望激发自己创造潜能的人们。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