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回忆————吴辉桥老家

      生活 2006-7-25 23:35
这个村庄聚集的全部是吴姓人家,这个村庄我也很多年没有回来过了。我一两岁的时候住在这里桥边的半间小屋里,也就是记忆为零,我不到四岁爸妈把我放到大伯家,两个人去旅游,我躺在大伯家的床上说:"大伯母,我以后要养你的。"他们一家至今记忆犹新,每次提及都笑得合不拢嘴。我八岁以前回老家,老远就大声叫爷爷,每次都把爷爷乐得,说听了又要多活几年,然后我拿到爷爷早就准备好的豆酥糖,直到吃到满嘴满脸都是白的。八岁爷爷去世,记忆里大厅很昏暗,但是围着爷爷点了很多油灯,很晃眼,有人哭丧也有道士做道场。我没有哭,可能还不知道死是什么,只是以后没有再吃过豆酥糖。(人在外乡,去年才知道那是有名的慈溪特产)八岁以后我就被"关进"学校,堂哥结婚去了,堂姐出嫁去了,村庄还是那个村庄。现在就偶尔听爸妈提起那里如今的变化有多大。
我妈老怕我在家窝出毛病来,总是找点事让我出去走走。也是那天,我妈要送生日礼,叫上我。公交,小巴,人力车,一路的风景不去说他,终于到了大伯母家。大伯母正做在自家开的小店里,一抬头,惊讶,随之满脸的皱纹笑成一朵菊花。让进屋,切上西瓜,开始拉着我忆当年。灰暗的肤色,爬满皱纹的脸孔,弯曲的身板,细碎小心的脚步……大伯母,老了。不用心酸,自然规律,我也有这一天。
再看这个村庄,河道越来越窄,房屋密集,到处孩子撒腿跑。大伯母说,这里四个人,有三个是外地人,外面跑的都是外地小孩子,本地人正当壮年的都外出工作,老的就像大伯母似的开个小店,小的全部关到学校幼儿园之类。房子全部出租,自己找块好地方盖别墅。是的,这就是余姚农村的现貌,外婆家也是这样的情况。走在路上,听到的都是异乡口音,有时候都会产生错觉,不知道自己是在家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有这种趋势,开始有外地人租房子,安定以后,一口一口地往这里搬。外地人大多是民工,他们都有一致地特色,吃很多,吃很差,出卖劳力,不讲卫生。过年过节回家还要洗劫一次,什么都偷,从自行车到煮饭的锅。另一方面,挣多少吃多少,不知道是想得开还是不会计算。取外地媳妇的都叫没出息,因为本地姑娘要求高……我看到的是这些,听到的也是这些,无怪爬爬说浙江人严重排外,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换个角度,这些年来他们为浙江创造了很大的财富,余姚现在一半以上都是外地户口了,参观堂哥的工厂,厂虽不大,却都是外地职工,一句话,廉价劳动力。想想这就有点惭愧了,浙江人这么有钱是怎么来的,除了本身勤劳以外。
走出这个老村庄,前面不远就是一片别墅群,跟华西村有的一拼,也是独门独户,花园轿车豪华别墅,进了堂哥家,里面装潢的非常海派,这日子过的。堂嫂还指着前面的一片农田,那是还没批的,大家都挤破了头想来盖房子呢。以前根本不能想象的日子啊。
可是另一方面,不得不让人忧心啊,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建筑挪用,看不到规划。人总是自私的,很多人都说城市太挤,梦想住到山林,住到海边,有阳光有海风有灵气。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事实呢,事实是如果哪天我真的搬到大山里头,我享受仙气之余,还会想附近要有个大超市,要有医院学校娱乐场所,我的车要开进来。家里要有洗衣机电脑冰箱彩电空调……这个世界有欲望就有商机,自有人去安排提供这一切,于是又一个城市崛起,里头的人很满足,但是不会永远,又开始想着远处那片山林,大海,天空。人是自私的,但是想想后人,他们不能看到我们今天看到的美景,不能享受到我们今天享受到的阳光,这就非常不公平了。换位思考,一定会咒骂祖先的自私。我们只是人类历史大河中的一滴,保护环境,让后人还可以看到千年故迹,山河百川,激起无限遐想。汗~~想多了。<BR />
不知道再过五年,我从武汉回来,这里又是什么景象,期待中……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