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荣志略

      月下听松 2007-12-11 8:47:00
吴朝荣志略
(1907.1~1989.10)

        吴朝荣,男,侗族,1907年1月生于贵州省锦屏县丁达村。中共党员,原丁达大队大队长。
        解放前,吴朝荣靠替人帮工为生。1950年任丁达村第四组小组长、丁达村生产委员,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末至1954年,任丁达村农会主席;1954年初,任丁达村红星农业初级社互助组生产委员;1955年初,丁达村成立中和、红星农业初级社,吴朝荣任红星农业初级社社长;1956年,中和社与红星社合并为红星社,吴朝荣任社长;1957年下半年至1960年,丁达红星社与马鞍玉泉社合并,成立玉红农业高级社,吴朝荣任社长;1961年,任丁达生产大队大队长。是中共锦屏县第二次党代会代表,锦屏县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朝荣年少孤苦,备尝艰辛。1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未及成年的他,靠帮人打工赡养寡母幼弟,饥寒交迫,度日维艰。最困难的时候,“田无丘,地无角,家无隔宿粮,室唯一盏灯。”因家境贫寒,唯一的弟弟身患重病无钱医治,贫病交加,在饥饿和病痛的折磨中含恨辞世。青年时代,朝荣曾到广西富禄、湖南靖州、贵州三穗一带作人力挑夫,替人运盐挑米为生。有一次,朝荣到广西富禄运盐,直到到大年三十仍未归家。年幼的子女到村外翘首遥望,哀哀唤归,其情可惨。60多岁时,妻子去世,他独居老屋,不仅要打理田地里的农活,每天还要喂牛喂猪喂鸡鸭,砍柴割草,洗衣做饭,四季辛劳,难得片刻闲时。直到小儿娶妻并回家定居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
        朝荣虽然一生多舛,屡遭苦难,然宅心仁厚,朴实正直,胸襟磊落,克勤克俭,怜贫惜弱,急公好义,在村中可谓德高望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朝荣一生有三爱:一是劳动,二是喝酒,三是唱歌。他一生不辍劳作,以辛勤劳动为荣。在有生之年,他每天坚持出门劳动,即使到了80岁高龄,也没放弃劳作,且几乎每天都是村里上坡最早、归家最晚的一个。在任农业初级社、高级社社长期间,他带领全村人民打夜战把被洪水冲成大沙坝的角西王改建成良田,还带领社员开垦了下良柳、亚瓢、高嶺莫根、高嶺得、孟更等多处稻田,多次被区、县人民政府表彰为劳动模范。70多岁时,他还在岭盘窄栽种了大片杉木、竹林,使后人受益无穷。吴朝荣勤劳的一生,其长孙吴隆文在祭文里曾非常形象的概括为:“晨起五更披霜月,晚归中夜戴寒星。骨瘦皮黄力渐衰,犹未肯作赋闲人。春播兮秋收,夏薅兮冬耕。数旬如一日,不辞苦与辛。栽杉种竹,育林岂止为儿女;补路修桥,拓荒原欲济世人……”
        朝荣喜欢喝酒,在村里也远近闻名。每次饭前,他总要先喝一两碗酒。没有酒,他吃饭便不甚香。子女们知道他好酒,即使家里没有吃的,也不肯短了他的酒。哪怕是极困难的六十年代,也是如此。在斗私批修年代,国家明令禁止私人酿酒。因朝荣好酒,家里便不顾禁令,仍在家里悄悄的酿酒。结果被人告发,酒被没收了不说,还被送到公社学习,差点成了批斗对象。即使如此,也没改变他爱酒的嗜好。
        朝荣虽然不识文断字,但记忆力极佳,有过耳不忘之能。先人留下的古歌、酒歌、茶歌、山歌,他几乎耳熟能详,随口可唱。《毛红与张玉英》等的民间传说故事,也是他以口相授,把宝贵的民间文学遗产传承了下来。
        朝荣育有三男二女,长男吴廷信,为锦屏县粮食局干部;次子吴廷丰,曾任过村民委副主任;三子吴廷德,退伍军人,在建筑方面颇有研究。长女吴长仙,适三合龙兆权,次女吴运仙,适启蒙杨承章。长孙吴隆文,任xxx。
        1989年10月,吴朝荣因病逝世,享年83岁,葬于岑夏。
标签集:TAGS:吴朝荣 志略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喜欢就顶一下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