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的历史文化、旅游情况

      我的家乡 2007-1-18 11:33
境最东端位于上窑镇泉源村朱家大山与凤阳山交界处施家洼,最西

  端位于凤台县尚塘乡侯海孜以西与利辛县接壤处,东西长78公里;

  最南端位于唐山镇施家湖以南瓦埠湖水面,最北端位于茨淮新河主

  航道中心线凤台县与蒙城、利辛县交汇处,南北宽51公里。

  全市总面积212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91平方公里,凤台县面积1030平方公里(含毛集)。建成区面积78平方公里。

  名胜旅游

  淮南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及丰富的山水资源,在江淮地区独具特色。《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规划和部署。市旅游管理部门从组织建设、总体规划、资源开发、宣传促销、规范管理、人才培育等诸方面入手,树立经典意识,构筑精品工程,使淮南市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相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到2002年底,全市拥有星级饭店12家(其中三星级5家,二星级7家,旅馆325家,共有标准客房2263间,床位5000张);旅行社13家;旅游院校(系)2家;旅游商品生产厂家8家;娱乐服务业243家;餐馆6922家;各类旅游单位7500余家;旅游从业人员近9万人。全市旅游业总收入6.61亿元。

  年内,市旅游部门在宾馆饭店及旅行社中,开展了岗位竞赛和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在全市旅游系统内开展“爱岗敬业”的活动,增强了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了旅游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在旅游队伍和旅游人才建设方面,5月份,办理了参加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获得资格证书的导游人员的导游证,合格率在全省名列前茅;8月份,组织全市30多人参加总经理资格考试;9月份,组织全市228人参加了2002年导游资格考试的报名和迎考工作。

  2002年,市旅游部门分两批组织星级饭店及旅行社16人赴境外学习考察,借以开阔视野,提高淮南旅游业的管理水平。

  旅游规划与建设

  市旅游管理部门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强调规划先行的同时,抓好基础建设,不断完善景区(点)内各项配套设施。从4月份起,会同有关部门,邀请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淮南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景区(点)进行了修改完善和调整充实。同时,积极争取省旅游局在资金上的扶持和业务上的指导。八公山风景区、焦岗湖度假区、上窑森林公园、茅仙洞风景区等景区(点)内的交通、通讯、消防等配套设施大大改善。到年底,《淮南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修改完善和调整充实工作已基本完成,焦岗湖观光渔业休闲度假区的规划已完成初稿,上窑风景区规划编制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

  【旅游资源项目库建成】2002年,市旅游局组织人员对全市旅游资源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统计,摸清了现有旅游资源的家底。5~7月,建立了淮南市旅游资源项目库,并精选品位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上报省旅游局,并对外招商。10月份起,旅游管理部门对全市旅游业基本情况进行了翔实的统计,为全市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八公山景区建设做出大文章】1月11~15日举行的市第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58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加快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议案》,市政府提出,要把建设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作为“打好八公山牌,唱响旅游经济戏”的战略任务来完成。152次市长常务会议做出决定,成立由分管市长为首的议案办理领导小组,市政府办公室、市建委、市财政局等15部门和八公山区共同负责办理议案。八公山区委、区政府做出《关于加快八公山风景区建设,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八公山区政府制定了《加快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确保率先揭牌的议案办理方案》;市国土资源局拟订出《八公山主要地质遗迹项目保护方案》和《关于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点展示及选点方案》,邀请安徽理工大学严家平教授、宋珍炎副教授深入八公山考察,从十几处地质遗迹中精选出6个展示点;市旅游局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对八公山旅游总体规划进行论证,调整充实了《淮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道路建设:从八公山风景区北大门至南塘景区修建了一条路基宽5米、路面宽3米、长4.5公里的柏油道路。从孙家花园到白塔寺的道路铺装了沥青路面。

  地质遗迹景点保护与展示:按国土资源局提出的《选点方案》,地质遗迹的保护项目各项设施分3期进行,第一期已选点6个,以花岗石展示牌进行展示,图文并茂,文字说明采取中英文对照,且标明展示牌编号、设立时间、剖面长度等。

  标志性建筑竖立:标志性建筑采用长5.5米、高3.5米、厚3米的塑石,镌刻“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9个大字。

  化石征集展示:经市国土资源局与合肥工业大学协调,合肥工业大学郑文武、徐嘉炜两教授捐赠500多件珍贵化石,安放在八公山风景区紫金砚厂展室。展柜采用不锈钢架和10毫米厚玻璃制作。

  除此之外,八公山风景区建设项目还有地质博物馆筹建、文化内涵发掘、景区包装推介等内容。各项建设资金累计投入达3000万元。

  【八公山依节造势打造旅游品牌】中国豆腐文化节期间,八公山区依托中国豆腐文化节强势载体,打造旅游品牌。举办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揭牌暨第二届八公山旅游节开幕式,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展,豆腐始祖淮南王刘安诞辰纪念活动,神秀八公山一日游推介会,“118”旅游文化工程系列丛书首发式,八公山商业步行街落成典礼暨群众性文化踩街活动,八公山风景区开园一周年纪念游园活动,书画摄影及奇石根雕作品展等系列活动。系列活动的开展,八公山的知名度大为提高,效果显著。

  【上窑风景区开发建设迈出新步伐】上窑风景区是一处集生态旅游、人文景观、宗教活动、度假休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风景区。森林公园山花烂漫,高塘湖水碧波万顷,更有见诸史志记载的上窑八景:奇峰障日、陡壁摩天、岩开斗石、王母遗踪、仙人桥、仙人洞等多处景点。9月16日,香港李杨国际投资集团代表分别与大通区、上窑镇、上窑林场、北洞山观音寺负责人签订合同书、协议书,计划投资105亿港元,分三期开发上窑风景区。第一期开发项目有高塘湖水上娱乐、人造沙滩、湖滨酒店餐饮及商业街开发等,投资规模为5000万港元。二期建设拟恢复古寿州窑窑址,兴建博物馆;三期拟开发旅游度假村、野生动物园等项目。

  -古寿州窑

  我国六朝至唐朝著名瓷窑之一。1960年以后经多次调查发现,窑址主要分布在上窑镇的管家嘴、余家沟、上窑镇医院住院部、外窑村、马家岗、泉山、三座窑以及凤阳县武店区的临泉寺、上刘庄、大刘庄等。窑址分布地跨古寿、濠两州,东西长约80公里,主要集中在高塘湖、窑河沿岸,寿州窑从南朝经隋于唐末,延续约350年。

  寿州窑早期产品有罐、四系瓶、豆、盏等,多着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质较细。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带绿,系用还原焰烧成,釉层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产品有碗、盘、杯、钵、注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烧成,有蜡黄、鳝鱼黄、黄绿釉等。釉下施泥质胎衣,釉层呈玻璃状。在马家岗、余家沟发现唐代圆形窑炉,窑壁用砖砌或用窑棒砌成,直径约3米,匣钵上下叠置,匣钵相互之间留有8厘米左右的火路。匣内装一件或数件,皆仰烧。早期使用的窑具有圆形多足支托,隋初以后,多用三、四岔支托,支钉支捧三角支托等。

  寿州瓷窑的产品大致分为六期。以隋开皇三年(583年)例证,临泉寺窑烧造的淡青灰釉产品属第一期,时代约在南北朝陈至隋;以隋开皇六年为例,临泉寺窑烧造的青绿釉产品,以及管嘴孜、上刘庄出土青釉器属第二期,晚者属第三期,时代约在隋。以地层叠压关系推断,大刘庄和余家沟瓷址出土的残瓷器标本青釉属第三期,黄釉器属第四期和第五期,黑釉器属第六期,时代约从初唐至唐末。

  1985年市文物普查时对保存较好的窑址,划分成五个保护区,即管嘴孜窑址、高窑窑址、柏树林东小湾窑址、上窑医院住院部窑址、余家沟窑址保护区。在每一个保护区周围均落实了“四有”保护措施(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保护小组、有记录档案)。1986年,市人民政府在上窑镇兴建“寿州窑陶瓷博物馆”,198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
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质专家考察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9月15日,来淮参加国际地质对比会议的30余名专家学者,深入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考察。1978年,八公山首次发现生命形态在8.4亿年前的寒武纪生物化石。2001年又发现距今300万年的古类人猿化石,八公山的丰富地质内涵引起地质学术界的关注。2002年国际地质对比会议秘书长、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葛铭在考察地质公园后指出:八公山的“淮南生物群”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更为揭开生物起源与演化规律等提供了直接和不可替代的古生物化石证据。

  八公山,绵延200多平方公里,大小山峰40多座;属昆化山的北岭系,其山系走向自巴颜喀拉山东下脉(又称江淮南丘陵)。八公山又名紫金山,《太平寰宇记》中说:“紫金山即八公山是也。”八公山自东晋太元八年的“淝水之战”而闻名遐迩,可八公山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更光辉灿烂的文明与文化呢。

  开天辟地之初,人类出现之前。经中外考古学家论证,八公山中刘老碑附近的山石中发现的须腕、环节动物化石,推翻了达尔文关于动物起源时间不足6亿年的论断,为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打开了一扇新奇绚丽之门。

  历史进入人类社会后,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夏商之际,“淮夷”人在此形成部落,后成为华夏大民族的一支。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华夏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神话。这些最鲜活、最自由的文化始传于人民之口,能用文字记载下来,从而使这些神话传说至今仍然大放异彩的当归于一些书籍,而八公山对此功不可没——被文学家、史学家称之为“淮南神话”的传世之作《淮南子》便诞生于此。它的诞生能用它所收录的“后羿射日”故事来比喻:神话这种文学形式,犹如一轮火红的太阳,照亮了华夏民族的童年时代!

  作为一座绵延起伏的山脉,它之所以叫做八公山,实在是因为它曾拥有过苏非、李尚、左吴、田由、伍被、毛被、雷被、晋昌八个“仙人”,这八个“仙人”在汉代以自己恢弘博大之作《淮南子》而闻名;这座山便以自己曾拥有过才气仙气俱佳的八公而有名。

  淮南地区,历史上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历代兵家,无论是据有江南欲复中原者,还是据有中原欲图江南者,都将此地视为必争之地。北伐者得之,开封、洛阳扬鞭可及;而南征者得之,饮马长江已近在咫尺。

  这片热土之上,曾出现过多少次“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战争场景啊——

  公元前538年至公元前447年,吴楚州来之战,历时90余年,州来(今凤台县城)五易其主。

  秦统一中国的灭楚之战,在这里打完最好的大决战,秦王赢政派王翦率60万大军攻破楚国都城寿春,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末,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而得天下,是因为他派刘贾、英布占寿春,据八公山,断项羽退路,逼他走上兵溃垓下、自刎乌江的绝路。

  被收入中国军事大辞典的典型战例、三国时期的司马昭围攻寿春之战,刀光剑影、阵势强大、兵法繁多,精彩之处胜过赤壁大战。

  八公山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闻名于世,流传至今。

  后周与南唐之间的寿春包围战打得轰轰烈烈,赵匡胤的形象更是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并升腾为一个个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亲自率兵南侵,攻占八公山,汉民族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在此进行了血与火的争斗和交融。

  一场场战争,总是新与旧之间的较量;一次次战争,总有毁灭与建设之果。在新旧交替过程中,正是一个包容、同化的过程;在毁灭后的重建之后,一个新综合体便诞生了。

  从淮南的姓氏上就可以看出民族融合的历史。淮南的第一大姓是“王”姓,王姓之源始推于汉成帝的舅舅王根(王莽之叔),汉在淮南设过曲阳候国,王根为曲阳候。夏姓、禹姓源于治水的大禹;熊姓、楚姓、庄姓皆为春秋时楚国王族之姓;刘姓起于淮南王刘长、刘安;谢姓与东晋淝水之战的谢安、谢玄有关联;朱姓为明代皇室后代;而张姓、郑姓则多是元末战争造成的移民。此外有欧阳、诸葛、上官、申屠、皇甫等复姓;有杨、马、梅、洪、闪、哈、查等回族姓氏;还有完颜等满族姓氏。

 淮南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在交融之中求生存。如今,在淮南市的上窑镇,民间还流传着“朝秦暮楚”的故事由来:在秦统一中国之前,这里是秦楚两国你争我抢的拉锯之地,本地的百姓在秦兵楚将的滋扰之中,学会了聪明的生存方法。早晨,秦兵打过来了,百姓们便说自己是秦国的良民,把秦国的门牌翻过来,晚上楚军攻过来了,百姓们便说自己是楚国的顺民,把楚国的门牌翻过来。

  纵观历史,每一个前进的步伐无一不是“弹头肉强食”的结果,弱小、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八公山看得最清楚,体验得最深刻的一个真理。

  八公山之北、淮河以东原本有个历史古国叫州来,因其弱小,春秋时被楚国吞食而成为楚的州来邑。由于该邑处在淮河以北,为楚之边陲而与吴国相望,所以成为吴楚之争的前哨,百姓无一日安宁,隶属关系也常常变更。公元前529年,该邑被吴国占领,6年后楚国又收回失地;仅过了4年又被吴国夺去从而成为季札的封地。

  公元前493年,州来又一次因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易而要更换国籍。这一年楚昭王伐蔡,小小的蔡国赶快求助于当时能与楚国抗衡的吴国,吴王夫差根据自己的利益答应出兵救蔡,但条件是蔡昭侯必须把蔡国迁往州来。为了生存,蔡在州来立了国,州来古城便成了蔡的国都,因蔡国在周武王时始封其弟叔度于上蔡(今河南海上蔡县),周成王时叔度之子平侯迁都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为了国家血缘的一脉相承,蔡昭侯将州来改为下蔡。

  好景对于下蔡这个地方来说总是不会长久,在历史上它总是多事之地,多变之地,今天属于泗水郡,明天便属于九江国;淮南国的国籍摇身一变,又分别隶属于沛郡、颍州、涡州和寿州。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下蔡与寿州分疆而治,设凤台县。

  八公山的祝福如此美好,把它的一座离县城很近的山峰之名——“凤凰”赋予了这座身世多舛的古城,期盼凤凰能飞到这里,把下蔡之地变成凤凰之台、富强之地。

  凤凰,择高枝栖息的百鸟之王;凤凰,非梧桐不栖的吉祥之鸟,它能“落户”于下蔡,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历史将从此揭开帷幕。

  时至2000多年后的今天,凤台县终于成为能让凤凰栖息的美好之地了。县城里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一座座建筑鳞次栉比;高大的厂房里机器辍鸣,繁华的商场中货物充足,安静的校园内书声琅琅。人们过上了“出有车(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食有鱼、居有屋”的幸福生活。县城外,千万亩良田地五谷丰登,蔬菜果品四季不乏,猪牛鸡鸭鱼养殖兴旺,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