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一座横跨淮河两岸的城市,拥有淮河以北的凤台县、潘集区和淮河以南的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大通区,2121平方公里美丽富饶的土地。淮河,几千年来,不仅养育了淮南河两岸的人民,而且也托起了坐落在它岸边的古老城池,让这些城池在历史的长河里时隐时现。今天,这条河也将淮南与其他城市缠绕在一起,上游紧系着文化名城寿县,下游串连着淮上明珠蚌埠;东与凤阳、定远毗邻,南与长丰接壤。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之所以被称为“淮南”,是有历史渊源的:汉代开始在这里设置了淮南国,从汉代到两晋再到宋朝,这片土地先后经历了淮南郡、淮南道、淮南路等以“淮南”命名的建置。清末民初,这片土地上发现并开始采掘煤矿。1930年,国民政府在九龙岗设淮南煤矿局,发展成为淮南矿区,标志着现代“淮南”的开始。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解放,1950年设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改设为省边辖区。1977年1月,凤台县划属淮南市。至此,全市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五区和凤台县。
由于独特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淮南的交通就很便利。一条淮河波浪翻,舟楫往来航运忙。淮河虽然是淮南几千年主要的交通航道,但这里还拥有过世界历史上最早有明确、系统、完整文字记载的陆路交通线——鄂君启节大道,它比著名的公元前321年修建的古罗马亚平大道还早11年。
1957年4月,在寿县东津乡出土的鄂君启节,是战国时楚怀王发给他的至亲在这条路上的通告符节(通行证件),持此符节,不仅可以免税,还可享受沿途的接待。“鄂”是楚国的代称,楚在迁都寿春之前在湖北。鄂君启节大道从今天的凤台河东经寿唐关、郝家圩孜然后进入淮南,经李郢孜,园艺场入长丰到合肥。
如今,淮南的陆路交通线四通八达;铁路建设始于世纪30年代淮南煤矿开采期间,1936年淮南铁路(田家庵—裕溪口)的建成通车,成为沟通淮河与长江之间陆路运输的最例捷形式。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