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仲兵:一个情智交辉的老朋友

      师友 2010-5-13 9:3

朱厚泽同志(右二)与郑仲兵(右一)、郑仲兵夫人梁其利和陶世龙合影。2001年,北京文采阁,友人们为他的70华诞在此聚会。
一个情智交辉的老朋友
郑仲兵



    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两位年轻摄影人翻阅朱厚泽摄影作品的一个选本。

    提起朱厚泽同志,人们自然会想到他深遂而富于前瞻的思想,缜密而颇具雄辩的理论。其实,他还有另外的十分广阔而生动的人生天地——音乐天地、体育天地、旅 游天地、摄影天地……多方面志趣、多才多艺、反映出朱厚泽人生的积极和丰富,反映出他生命的活力,反映出他是个情智交辉的人。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文革后期,他竟能利用不被批斗、劳改的时间,装配出一台当时还属于高档奢侈品的黑白电视机,他的心灵手巧已远近闻名。到90年代初,当 电脑还是专业人员和大学生的时髦,已经老年的他又在全国观察改革发展的间隙,从背指令开始学习微机使用,很快就掌握了处理文档、处理图片、上网浏览与检索 等种种技能,如今算是“资深的网虫”了。他少年时曾是出色的歌唱和话剧演员,解放初还兼任过文工团长,今天虽已年越古稀,但他的男高音还能令朋辈陶醉。他 还是游泳和网球的行家,其速度和耐力常使同龄者为之称羡。

    他从学生时代就喜欢艺术。上世纪90年代赋闲后,从喜好美术,转而又神全灌注地从事摄影。开始时用“傻瓜”相机,后来用“单反”相机,近两三年用起数码相 机和摄像机来了。1990年代初,我曾和他先后到广东和海南考察,留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对摄影的痴迷。不论到什么地方,在什么场合,他总是手不释 机。为了拍好一幅照片,他忽而蹲下,忽而卧倒,甚至不顾在地方大小官员面前的“体面”。接下来,便有刊物用他的风光照片作封底,有书籍用他的人物作品作封 面。每当朋友到他家造访,他便会兴致盎然地拿出一摞又一摞的摄影作品供人品评,自己也要加叙加议地指点着。其洋洋自得,兴味不尽,溢于言表。摄影成为他赋 闲生活的天外天、楼外楼;成为他感受自然,感受世界,感受人生,同时也是认识和表现自我的重要手段。

    朱厚泽的思想理论,一如他的摄影作品,有独特的视角,充满着历史的动感,洋溢着人情味、人性化和对人权尊崇的内涵。同样,他的摄影作品也渗透着他敏锐而透 彻的感知,广博而自由的思想,可谓思想家眼底的花花世界。

    朱厚泽是我的上峰,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朋友。我们相识的一个情景,我至今难忘。

    1985年 ,他离开贵州省委第一书记职务到北京就任中宣部部长。中宣部的许多工作人员在还没有来得及和他见面之前,就已经饶有兴味地打听起他的情况。一个同事说,他 已经见到新部长,于是许多同志围拢他,问长问短。

    “新部长长得什么样子?”有人问道。

    “像烧锅炉的。”见过部长的同事回答得如此大煞风景。

    “很黑吗?”

    “黑倒不黑,就是没有派头,衣着土里土气的。”

    两天后,我去办公大楼遇见一位五十开外的陌生人,中等身材,穿一件半新不旧蓝布紧袖的工作服。也许因为当时锅炉工多穿这种工作服的缘故,我马上联想到人们 说的“没有派头,土里土气”的新部长。陌生人和我一起进了电梯间,只有我们俩,相顾无言。

    “你上几层?”突然他打破沉默,操着贵州腔的普通话问我。

    “十一层。”

    “啊,是理论局的,高高在上嘛,”他打趣道。

    “你叫什么名字?”他接着追问道。

    “郑仲兵。”

    “呵,一些老同志向我提到过你……”他的眼神亲切并闪烁着睿智的光。

    从那时到现在,我们相遇、相知二十年过去了,那个眼神和闪出的光,至今还能清晰地再现在我的脑际。

    十几年前,我曾和一些朋友说过,在“当官”的人中,我特别喜欢朱厚泽。

    ——他身为“高官”,却总是持着平常心、常人态。能上能下,进退皆自由。

    今天审视他的摄影作品,我们依稀看到本来是看不见的他的思想;看到他的那颗平常心,那副常人态;看到他思想中的人情、人性、人道、人权的光芒。

                                    郑仲兵
                            2005年12月圣诞之日
标签集:TAGS:朱厚泽 郑仲兵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