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透视,等效焦距,标准镜头,人像镜头
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316818
----------------------------------------------------------------------------
定义:
透视畸变(我更愿意叫它透视效果):
1)距离越远的物体看上去越小(如:在你前方1米,2米处各有一辆相同的汽车,你会看见1米处的汽车比2米处的汽车大)
2)距离越远的物体大小反差越小(如:在你前方1米,2米,101米,102米处各有一辆相同的汽车,你会看见1米处的汽车比2米处的汽车大很多,但101米处的汽车比102米处的汽车大不了多少)
公理:
1)不同焦距的镜头拥有不同的放大倍数和不同的视角,焦距越长则放大倍数越大而视角越小。
2)透视效果只与距离相关,跟镜头焦距无关!
那为什么说广角镜头能增加距离感而长焦镜头能压缩距离呢?
还是举例说明吧。分别用17mm, 50mm, 200mm镜头拍同一个物体,要求物体的的大小在照片上基本相同。显然你用17mm镜头拍的时候离被摄物体最近(因为17mm镜头的视角最大),所以透视效果最强;用200mm镜头拍的时候离被摄物体最远(因为200mm镜头的视角最大),所以透视效果最弱。因此还是距离而不是焦距影响了透视效果。
再举一个例子:分别用50mm和100mm镜头在同一位置拍同一物体,把100mm镜头拍出来的照片洗成4*6寸,把50mm镜头拍出来的照片洗成8*12寸然后裁出正中间的4*6寸,你会发现两者的透视效果完全一样(但清晰程度可能不一样)。
等效焦距
135相机的镜头是专为135相机设计的,135相机使用35mm胶片(有效感光面积为36mm*24mm)。
APS-C数码单反相机具有以下特征:
1)使用面积约为24mm*16mm的感光材料
2)焦平面到镜头的距离和135相机的一样
全幅数码单反相机具有以下特征:
1)使用与35mm胶片有效感光面积(36mm*24mm)相同的感光材料
2)焦平面到镜头的距离和135相机的一样
像场(最后在感光材料上显示的场景)的大小跟以下三个因素成正比:镜头的视角,焦平面与镜头的距离,感光材料的面积。
因此,同样的镜头用在135相机和全幅数码单反相机上得到的像场是完全一样的。
135相机镜头可以用到APS-C数码相机上,但只能获得较小的像场-因为它的感光材料面积小。
有什么办法能让APS-C相机得到和135相机一样的像场吗?
如果要和135相机镜头兼容的话,没有。在感光材料面积小的前提下,要想得到一样的像场,要么增大镜头的视角,要么增大焦平面与镜头的距离,但这都会使135相机镜头不能用到APS-C相机上:前者要求改变镜头的设计,后者至少不能兼容135相机镜头的对焦系统(?)
那什么是等效焦距呢?
将135相机镜头用在APS-C数码相机上本质上是浪费了镜头1/3的视角:比如说50mm镜头的视角是43度,用到135相机上43度视角内所有的景象都能映到35mm胶片上(它的成像圆正好能覆盖胶片的感光面积),但用到APS-C数码相机上就只有30度视角内的景象能达到感光材料上-因为它的感光材料面积比35mm胶片小。所以,说“50mm镜头用到APS-C数码相机上等效焦距是75mm”只意味着此时镜头的有效视角与75mm镜头用在135相机上的视角相同(都是30度)。这支50mm镜头的光学特性(视角和放大倍数)并没有任何改变。
那为什么我们最后看到的照片上的放大倍数相当于75mm镜头用在135相机上拍出的照片呢?请注意,这种放大不是镜头提供的光学放大,而是洗照片时额外的放大倍数:同样洗成4*6寸的照片,35mm胶片或全幅只需放大4.23倍,而APS-C相机24mm*16mm的感光材料需放大6.35倍。(到此为止,再往下就要说到胶片的颗粒大小或是CCD的感光密度之类的话题了)
标准镜头:
视角与人眼视角相似的镜头。人眼的可见视角其实有大约170度,但真正能看得很清楚的视角只有大约45度(不扭头,不转眼珠子)。人看一个物体时一般习惯通过调整人眼与物体的距离使物体正好在这45度的夹角内(比如你看一张4*6寸的照片一般把它放在离眼20cm处,而看一张海报时则距离1m多)。对于135相机或全幅来说50mm镜头提供的视角是43度,所以它是135相机的标准镜头;而对于APS-C相机来说使用35mm焦距的135相机镜头才能看到43度的视角,所以它是APS-C相机的标准镜头。(注:此段对标准镜头的定义并不完整,请参考http://www.cinematography.net/Pages%20DW/50mmLensOnS16mm35mm.htm中
Wade K. Ramsey的帖子,那是我见到的能看懂的解释中最详细的)
人像镜头:
审美专家认为,在1.2至1.5米外看一个人的五官是最漂亮的-因为这个距离的透视效果使人的鼻子显得比真实的略小而脸又不至于太平。并且一般照人像的时候习惯只照人的头和肩。
所以人像镜头的定义就是在1.2至1.5米的距离外能正好让人的头肩充满整个像场。
对于135相机或全幅来说85mm~135mm镜头能达到这个要求所以是135相机的人像镜头。
而对于APS-C相机来说,因为同样的镜头能得到的像场比135相机小,所以50mm~85mm焦距的135相机镜头才是APS-C相机的人像镜头。
那如果是拍儿童呢?按理说我们要用比普通人像镜头焦距更大(放大倍数更大)的镜头才能使小孩的头肩充满整个像场,但是由于儿童的五官没有成人那么突出,我们可以在更近的距离拍摄而不影响审美,所以我们用普通人像镜头在1米外拍就行了。
APS-C数码相机专用镜头:
既然把135相机镜头用到APS-C相机上浪费了镜头的光学资源(视角),有的厂商就生产APS-C数码相机专用的镜头。和135相机镜头比,这种专用镜头在焦平面的成像圆只能覆盖24mm*16mm的面积,但不能覆盖胶片的36mm*24mm的面积。所以这种专用镜头不能用在135相机或全幅数码相机上(否则照出来的照片四角是黑的)。至于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就不知道了(缩小了镜头的视角?)。这种专用镜头的成本应该比135相机镜头低吧。
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316818
----------------------------------------------------------------------------
定义:
透视畸变(我更愿意叫它透视效果):
1)距离越远的物体看上去越小(如:在你前方1米,2米处各有一辆相同的汽车,你会看见1米处的汽车比2米处的汽车大)
2)距离越远的物体大小反差越小(如:在你前方1米,2米,101米,102米处各有一辆相同的汽车,你会看见1米处的汽车比2米处的汽车大很多,但101米处的汽车比102米处的汽车大不了多少)
公理:
1)不同焦距的镜头拥有不同的放大倍数和不同的视角,焦距越长则放大倍数越大而视角越小。
2)透视效果只与距离相关,跟镜头焦距无关!
那为什么说广角镜头能增加距离感而长焦镜头能压缩距离呢?
还是举例说明吧。分别用17mm, 50mm, 200mm镜头拍同一个物体,要求物体的的大小在照片上基本相同。显然你用17mm镜头拍的时候离被摄物体最近(因为17mm镜头的视角最大),所以透视效果最强;用200mm镜头拍的时候离被摄物体最远(因为200mm镜头的视角最大),所以透视效果最弱。因此还是距离而不是焦距影响了透视效果。
再举一个例子:分别用50mm和100mm镜头在同一位置拍同一物体,把100mm镜头拍出来的照片洗成4*6寸,把50mm镜头拍出来的照片洗成8*12寸然后裁出正中间的4*6寸,你会发现两者的透视效果完全一样(但清晰程度可能不一样)。
等效焦距
135相机的镜头是专为135相机设计的,135相机使用35mm胶片(有效感光面积为36mm*24mm)。
APS-C数码单反相机具有以下特征:
1)使用面积约为24mm*16mm的感光材料
2)焦平面到镜头的距离和135相机的一样
全幅数码单反相机具有以下特征:
1)使用与35mm胶片有效感光面积(36mm*24mm)相同的感光材料
2)焦平面到镜头的距离和135相机的一样
像场(最后在感光材料上显示的场景)的大小跟以下三个因素成正比:镜头的视角,焦平面与镜头的距离,感光材料的面积。
因此,同样的镜头用在135相机和全幅数码单反相机上得到的像场是完全一样的。
135相机镜头可以用到APS-C数码相机上,但只能获得较小的像场-因为它的感光材料面积小。
有什么办法能让APS-C相机得到和135相机一样的像场吗?
如果要和135相机镜头兼容的话,没有。在感光材料面积小的前提下,要想得到一样的像场,要么增大镜头的视角,要么增大焦平面与镜头的距离,但这都会使135相机镜头不能用到APS-C相机上:前者要求改变镜头的设计,后者至少不能兼容135相机镜头的对焦系统(?)
那什么是等效焦距呢?
将135相机镜头用在APS-C数码相机上本质上是浪费了镜头1/3的视角:比如说50mm镜头的视角是43度,用到135相机上43度视角内所有的景象都能映到35mm胶片上(它的成像圆正好能覆盖胶片的感光面积),但用到APS-C数码相机上就只有30度视角内的景象能达到感光材料上-因为它的感光材料面积比35mm胶片小。所以,说“50mm镜头用到APS-C数码相机上等效焦距是75mm”只意味着此时镜头的有效视角与75mm镜头用在135相机上的视角相同(都是30度)。这支50mm镜头的光学特性(视角和放大倍数)并没有任何改变。
那为什么我们最后看到的照片上的放大倍数相当于75mm镜头用在135相机上拍出的照片呢?请注意,这种放大不是镜头提供的光学放大,而是洗照片时额外的放大倍数:同样洗成4*6寸的照片,35mm胶片或全幅只需放大4.23倍,而APS-C相机24mm*16mm的感光材料需放大6.35倍。(到此为止,再往下就要说到胶片的颗粒大小或是CCD的感光密度之类的话题了)
标准镜头:
视角与人眼视角相似的镜头。人眼的可见视角其实有大约170度,但真正能看得很清楚的视角只有大约45度(不扭头,不转眼珠子)。人看一个物体时一般习惯通过调整人眼与物体的距离使物体正好在这45度的夹角内(比如你看一张4*6寸的照片一般把它放在离眼20cm处,而看一张海报时则距离1m多)。对于135相机或全幅来说50mm镜头提供的视角是43度,所以它是135相机的标准镜头;而对于APS-C相机来说使用35mm焦距的135相机镜头才能看到43度的视角,所以它是APS-C相机的标准镜头。(注:此段对标准镜头的定义并不完整,请参考http://www.cinematography.net/Pages%20DW/50mmLensOnS16mm35mm.htm中
Wade K. Ramsey的帖子,那是我见到的能看懂的解释中最详细的)
人像镜头:
审美专家认为,在1.2至1.5米外看一个人的五官是最漂亮的-因为这个距离的透视效果使人的鼻子显得比真实的略小而脸又不至于太平。并且一般照人像的时候习惯只照人的头和肩。
所以人像镜头的定义就是在1.2至1.5米的距离外能正好让人的头肩充满整个像场。
对于135相机或全幅来说85mm~135mm镜头能达到这个要求所以是135相机的人像镜头。
而对于APS-C相机来说,因为同样的镜头能得到的像场比135相机小,所以50mm~85mm焦距的135相机镜头才是APS-C相机的人像镜头。
那如果是拍儿童呢?按理说我们要用比普通人像镜头焦距更大(放大倍数更大)的镜头才能使小孩的头肩充满整个像场,但是由于儿童的五官没有成人那么突出,我们可以在更近的距离拍摄而不影响审美,所以我们用普通人像镜头在1米外拍就行了。
APS-C数码相机专用镜头:
既然把135相机镜头用到APS-C相机上浪费了镜头的光学资源(视角),有的厂商就生产APS-C数码相机专用的镜头。和135相机镜头比,这种专用镜头在焦平面的成像圆只能覆盖24mm*16mm的面积,但不能覆盖胶片的36mm*24mm的面积。所以这种专用镜头不能用在135相机或全幅数码相机上(否则照出来的照片四角是黑的)。至于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就不知道了(缩小了镜头的视角?)。这种专用镜头的成本应该比135相机镜头低吧。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