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收到Moleskine notebook Detour组委会的来信,得知我去年参加Moleskine MyDetour竞赛获得评审奖的笔记本继在伊斯坦布尔2009设计周随Moleskine Detour主题展登场后,现在又代表米兰在日本大阪展出。要不是组委会周到的email,这本我赠送给Moleskine的笔记本都快消失在我的记忆里。不过这本作品里的一些想法的确值得拿出来分享一下。
当时这个Detour的比赛是为了配合Moleskine推出的城市系列笔记本而举行的。我参加的08年正好选择了米兰和伊斯坦布尔两个城市作为主题。比赛为期两个月,题材不限。其实不限范围的比赛是往往是最难的。Moleskine又是海明威、毕加索等大师钟爱的笔记本牌子,全世界有众多知名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捐赠过记载着他们想法和生活的Moleskine笔记本。不知不觉,一种莫名的压力开始挤入思绪杂乱且充满白日梦的脑子里。
我在构思的时候就觉得,如何将自己两个月在米兰的生活注入笔记本的每张纸上,成了我的笔记本关键的概念。在欧洲生活多年的我,对这里城市的了解,特别是大城市,无不从中心大教堂开始。米兰自然也不例外。从第一次见到米兰大教堂时的兴奋和赞叹,到开始在这个城市生活数月后对她的审美疲劳,再慢慢到后来甚至路过都不会特别察觉到她的存在。这个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的过程,让我形成了对两个月时间概念表达的基本思路。我先在笔记本第一页上画了一个米兰大教堂正面的剪影,并将剪影镂空;再以第一页剪影为模子,用有一点厚度的笔尖顺着模子在第二页画一圈,这样,有一点缩小变形的剪影在第二页出现了。这个形状也正好表达了教堂的形象在我脑子里因为审美疲劳而渐渐淡去的痕迹。如此反复刻画,笔记本里便出现了一个有深度的“大教堂年轮”。平面设计也如此有了第三维。每一页里还有留下记录我平时所见所想的速写。在“年轮”将结束的最后两页,我登上大教堂的顶部,发现原来上面的风景完全不是我能随便想像的。我又再一次被米兰大教堂的美所折服。我不禁吟出“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观察和欣赏事物的确是要从多种角度几个层次来品味和体会。原来当时的我对米兰的真面目还是无法真正了解,大概就是“只缘身在此城中”。随着在教堂顶部的一张速写,笔记本的创作内容也全部完成。苏东坡这首名诗的意译也浓缩成了我的Moleskine笔记本的主题:The True Shape of Milan.
在伊斯坦布尔设计周展出(本子已经被他们翻烂了,-_-!)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