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昌之黄鹄矶上,背依蛇山而俯瞰江、汉,目极千里而巍峨壮观。相传仙人王子安驾鹤至此,又得三国蜀汉之费文讳在此乘鹤以登仙班,故得其名。
“关”者,为出入必经之所,“乡关”意为回乡的路。作者路经此地,登楼远眺,看到如此景色,不禁欣然提笔。想象于是从这楼的命名开始,联想到古人乘鹤仙去。那飞去的黄鹤,那乘鹤的仙人,那仙人乘鹤飞升的场面,都已化作烟云,甚至连陈迹也无法见到,那美丽的神话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曾亲眼目睹了黄鹤古人仙游与不返的,就剩下眼前这座空楼和那在浩瀚空旷的青天上随风悠然飘荡的白云。它们千百年来一直如此,如今却还是这样,对人事的盛衰、人间的哀乐,总是冷眼旁观、漠不关心又或者是爱莫能助。想到这,诗人不仅也想效法古人,盼望成仙,但奈何飞升的黄鹤早已不见了,也不会再来了,这空楼,这白云,都空自存在,连半点忙都帮不上。羡慕古人,却一筹莫展,怅惘失落之情,不可名状。失落之余,诗人的目光投向了楼外的远景,汉阳那清晰可见的茂盛葱笼的树林,鹦鹉洲中那绿茸茸深乎乎的芳草,在残阳余晕中,又在惹人愁怀。诗人久久地望着,失神,渐渐地,暮帷四合,江上的水面也升起朦胧的烟雾,一切都笼罩在一片灰蒙蒙,迷茫茫的氛围中,于是诗人的心境就更空荡荡的,迷惘和失落,沉重与空虚,交织错乱的占据了心头,不禁触动思乡之情。可是,这空旷迷茫的江面上,群山中,哪里是我回家的路呢?求仙不得,退求其次,然而,就是回家,也找不到归路,则其迷惘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是众所周知的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载:李白初登黄鹤楼,见楼台壮观,江山如画,欲赋诗,因于楼壁见崔颢此作,喟然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搁笔敛手,怅然而去。崔颢一生并没多少诗流传至今,然而,只此一篇就足可以让他名垂千古了。李白曾多次极力追摹此诗,他本不屑格律绳缚,集中就没有几首七律,其中却有两首是“黄鹤楼体”,而《登金陵凤凰台》则是流传很广的一首。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天宝年间,李白被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留下此作。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让人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三四两句就“凤去台空”进一步联想开去。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令李白感慨万分的是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两诗相较,我更喜欢《登金陵凤凰台》。《黄鹤楼》即兴而出,浑然天成,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登金陵凤凰台》效仿《黄鹤楼》诗句字字皆千锤万炼,更具章法。一幅是天然山水图,则另一幅是精细的人工美卷。两者本无一较高下的标准,只是个人爱好不同,我选了《登金陵凤凰台》第一,是因为作为格律的这首诗比古风诗更能表现一股旺盛的气势。这大概也是格律盛行一千多年而古风逐渐衰微的原因吧。第二,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吴宫花草”和“晋代衣冠”成了“埋幽径”和“成古丘”,表现出李白对权贵的蔑视和嘲弄,这也是《黄鹤楼》中所没有的。第三,《黄鹤楼》中,诗人面对“汉阳树”和“鹦鹉洲”时触发的只是个人羁绊异乡的旅怀愁思;而《登金陵凤凰台》则能在面对三山二水之时抒发的是忧国忧民忧君的愁绪,含蓄而又深远。这样就显得《黄鹤楼》器量不够,用今天的时髦话说是“思想境界不高”。众所周知,李白是个自负的诗人,他推崇崔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决心效仿并超越他,他先效仿地些了《鹦鹉洲》自觉不及,后才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就我个人感觉而言,《黄鹤楼》开创在先,得开风气之首;《登金陵凤凰台》效仿在后,虽后来居上了,却吃了效仿的亏。因为开创者总是主动的,显得自由自在,且让人感觉立意新奇;而效仿却是非常被动,处处受束缚,即使是同等精彩也会输人半酬,在这种情况下李白依然赢了,我觉得他赢得很精彩!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