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飞的鱼

 

-=我的心情,这里有我的心情,一点一滴,伴我成长。=-

我的日历

最新评论
 

访问计数
 
日志搜索
 
获取RSS
 
我的 Blog:
xini43 最新的 20 条日志
[好看的flash]
[心情日记]
[java]
全站 Blog:
全站最新的 20 条日志
友情链接
 

 
 
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同志在京逝世
2005-10-28

 

悼念

  2005年10月26
日20时31分,荣毅仁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后人编写中国近现代民族经济史的时候,不管从哪里入笔,荣氏家族必定是要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而在荣氏家族中,荣毅仁无疑又是最富传奇性的一位。

  有人说他是个好的民族商人,有人说他是儒商,更有人称他是“红色资本家”,但在这一刻,我们且不要去分析,不要去盖棺定论,而先去听听,在故人的眼中荣毅仁是什么样子的吧。

  荣公子

  出身名门但学习刻苦

  1933年,荣毅仁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开始了他和上海数十年的不解之缘。

  70多年倏忽而逝,当初的青年们如今大半已经作古,记者几经周折,才找到了同为当年圣约翰大学学生的汪统老人,不过令人惊异的是,92岁的他对于那段往事,对于荣毅仁,至今仍是记忆犹新。

  “当时,荣毅仁在历史学专业,而我在经济学专业,虽然不在一个专业,但当时荣毅仁的名字我却经常能够听到,他是个大高个,比我高出半个头多,不胖,但能看出身体很强壮的样子。”

  “当时荣毅仁在学校里已经很有名了,大家都在私下里说,我们学校有一位很有钱人家的孩子,大家都很想认识他。”汪统老人回忆说。因此从荣毅仁一入学开始,就成了学校同学的焦点,大家都想认识这位身边的“富家公子”。

  但是,荣毅仁的并没有同学们想象中的“阔绰”,汪统回忆说,荣毅仁在学校里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大多数时间里,他都在寝室里面读书,当时学校里要求住宿,荣毅仁更是深居简出,就连运动场上都很少出现他的身影。

  尽管荣毅仁很低调,但他却有很广的交友面,在汪统的印象中,只要荣毅仁出现,身边总是不乏追随者,一大群人集体进出,很是壮观,但其中,很多都是看到荣毅仁家里有钱后,主动靠近的。

  汪统回忆,当时上海圣约翰大学不招收女生,因此,荣毅仁在大学时的所有同学都是男生。在大学时,荣毅仁没有任何嗜好,“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他不吸烟,当时没有,后来也没有,而且从来不喝酒。”

  毕业后,荣毅仁很快就回到了无锡,而汪统则在上海第六毛纺厂做了财务工作,两个人再没有见过面。

  荣经理

  请私人医生给我看病

  “荣经理爱才,我教面粉专修课的聘书是他亲手颁发的呀。”陈恒德说。60年前,他因调试成功厂里第一台面粉机,被荣毅仁记在心里。

  “刚刚和茂新面粉厂的老同志通过电话,荣经理走了,我们很难过。”昨天下午3点,陈恒德在接受采访时说。陈恒德,因调试成功茂新公司第一台面粉机而一度得到经理荣毅仁的赏识,“1978年,到北京出差,提到我的名字,他也还记着呢。”他回忆中满怀感动。

  “荣经理爱才。那时荣经理31岁,我26岁,因为我调试成功了茂新公司第一台面粉机器,他一直记得我。”据陈恒德回忆,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经老教授的介绍到荣氏企业工作。因为当时的那台机器产自英国,他和英国人一起从事机器校正、调试等工作,并获得成功。

  “我现在85岁了,身体很健康,手脚都很灵便,但要不是荣经理,我28岁的时候就没有命了!”陈恒德告诉记者,因为劳累,他28岁时曾得肺结核。

  “这病当时非常难治,家人想了很多办法,但都只是徒劳!”陈恒德说,直到茂新公司的一名工人一次无意提到我的病,恰好被荣经理听到。

  “不就是调试机器的小陈吗?!”之后,荣毅仁马上安排陈恒德前往上海同德医院。“我在上海一住便是两个月,打针更是持续了一年多。”在近两年的时间中,同德医院用当时最先进的药和治疗方法把这个茂新公司“小伙计”的顽症给治愈了。

  “荣经理的恩,我一辈子记得!”陈恒德说,给他看病的医生是荣家的私人医生,近两年的一切治疗费用全由老板荣毅仁支付了,他永远都忘不了这份恩情。

  “之后,为了培养人才,荣氏家族在江南大学开设面粉专修课程,并聘请我担任工艺设计、设备维修方面的讲师。”据陈恒德透露,当时的聘书是由荣毅仁发出的,落款是“校务委员会主任荣毅仁”。

  在之后的两年中,陈恒德教了3个班的学生,为茂新培养了大约120名技术工人。也正因此,荣毅仁记着这位技术师,“荣经理一直夸我技术好,并说:有机会一定派我去国外多‘兜兜’!”

  荣主席

  20年了还记得我

  1978年,陈恒德作为南京钢铁厂的一位普通工人到北京出差,拜访了荣毅仁一家。

  “当时,他是全国政协会议副主席,正列席全国政协会议。而我试图通过全国政协的工作人员打听他的住址,也只是想试一试!”但陈恒德没有想到的是,荣毅仁在20多年之后依然清楚记得这个“小伙计”,只听到工作人员报上他的名字后,就让工作人员把自家住址告诉了陈恒德。之后,荣毅仁让妻子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用家乡话和他交谈。

  荣毅仁办公场景有望被复原

  “由茂新面粉厂改建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有望明年开放,向世人敞开民族工业百年风雨、不断奋发的历程。”昨天,项目指挥部一位负责人说。

  “届时,荣毅仁的办公场景将被复原。”无锡博物馆陈瑞农馆长说。

  无锡古运河旁的这栋红墙建筑,是荣毅仁首个岗位,亦是他作为我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杰出代表的一个起点。

  厂始建于1901年,在当时的无锡古城西水关外,古运河与梁溪河交汇处,系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筹资创办的第一个大型企业,原名保兴面粉厂。

  “1916年,这里更名为茂新第一面粉厂,所产‘兵船牌’面粉曾名扬全国乃至世界。1937年被日军炸毁,1946年重建,1948年恢复生产。”茂新面粉厂最后一任厂长冯志初说。

  无锡博物馆陈瑞农馆长说,当时,“茂新”房顶上一个个虾壳状风向标的拔尘“烟囱”,从英国鲁宾逊公司出品的全套机器设备,是无锡乃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标志。

  荣毅仁1937年任茂新助理经理,1945年任公司经理。

  无锡博物馆陈瑞农馆长说,博物馆将突出三部分内容:复原荣毅仁办公场景,陈列“茂新”的发展简史;保留“茂新”机器和建筑,最大程度展示面粉生产的场景;展示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概况。

无锡是江南颇为独特的一个城市。3000多年以前的周代泰伯奔吴,立足梅里,把先进的中原文明传播到“荆蛮之地”,开风气之先。公元前202年正式建县,因境内锡山锡、铅资源枯竭而取名“无锡”。到了隋唐时期,大运河贯穿东西,交通便利,明清时期成为长江流域四大米市之一。近代,沪宁铁路通车,形成了“大十字”物流框架,非常有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这里也是诞生现代工商业家族“荣氏家族”的地方。
“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荣家,就是在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的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工商业家族。奠定荣氏商业世家基础的便是荣毅仁的父辈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伯父荣宗敬(1873-1938年)雄才大略,父亲荣德生(1875-1952)讷于言而敏于行,平实勤励。他俩早年随父经营钱庄业,后贩面粉北销,获得厚利,遂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经营后更名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新中国成立后,荣德生坚持留在大陆,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在半个世纪的工商生涯中,造就了实力雄厚、散布全球的工商业家族网络。
创建国际信托帝国
荣毅仁生于1916年,193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正值日本全面侵华。荣宗敬自上海避居香港,次年2月不幸病逝。年仅弱冠的荣毅仁开始辅佐父亲经营庞大的家族企业。先后在无锡茂新面粉公司任助理、经理,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逐渐成为荣氏二十多个家族企业的代表。建国前夕,荣氏家族其他成员和上海的其他资本家一样,纷纷离开大陆,而荣毅仁决定留下来。1956年,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普遍的尊重。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以老市长身份,为荣毅仁助选上海副市长,“因为他既爱国又有本领,应当选为国家领导人”。1957年后,荣毅仁出任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在“文革”中,荣毅仁身处逆境,英雄无用武之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荣毅仁开始了新生。不久,荣毅仁便以大上海资本家的经营谋略和中国政府的强大背景,将CITIC发挥到所向无敌的地步。
公司成立第一年,荣毅仁就接待了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达4000多人次,国内前来洽谈业务的也有3000多人次。荣毅仁不遗余力网罗人才,聘请到为中美建交立下汗马功劳的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为顾问,成为脍炙人口的美谈。
“仪征模式”才惊四座
CITIC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具有银行、贸易公司、法律、会计事务所等各项功能,涵盖贷款、进出口贸易、咨询、国际投标代理等业务,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是发行海外债券。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22项重点工程中的大项目——江苏仪征化纤工程,因投资不足准备下马。中国急需化纤产品,此项目下马损失难以预料,纺织部找到中信公司寻求帮助,中信公司经慎重研究,提出了向海外发行债券的办法。1981年2月,中信公司成功地在日本发行了100亿日元的债券。今天各种企业债券纷纷上市,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而当时中信的这一举动,一度引起过争议,习惯于“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封闭式思维的人们,对此确实难以理解。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的人,也不赞同债券利率高于一般政府贷款和进出口贷款,说中信干了一件赔钱买卖。但事实胜于雄辩,仪征化纤厂以突出的效益证明中信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次集资创举被称为“仪征模式”。
在对外发行债券的同时,中信公司大胆地开拓租赁业务。1981年,中信与北京机电公司、日本一家公司共同筹建租赁公司,为北京市的“北京”和“首都”两家出租汽车公司从日本租赁汽车各二百辆,中信公司帮助出租车公司解决外汇问题,汽车公司则付人民币。尽管这一计划初提出时被一些人指责为变相进口,但在不到两年时间,两家出租公司所租赁来的汽车就赚回了所付的全部资金。自此以后,租赁业务在中信大张其帜,甚至发展成为其一大重要的业务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国租赁有限公司,与外资合作经营的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中信实业银行的租赁部等。
资本家又是政治家
上世纪80年代后期,CITIC发动了收购香港之战。1987年1月16日,香港CITIC决定收购国泰航空12.5%的股权。其后,又收购港龙航空38.3%的股权,取得香港电信公司20%的股权。香港媒体一片惊呼:荣毅仁“收购香港”。实际上,当时投资于香港的内地资本系统企业已超过1000家,其投资总额超过250亿美元,遥遥领先日本120亿美元和美国70亿美元,而其中2/3以上是以CITIC为首的华润集团、光大实业、中国银行、招商局、中国旅行社等所占有的。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选举荣毅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这位76岁的红色资本家又重新扮演起政治家的角色,再次把自己亲手缔造的商业王国交给了他的助手魏鸣一和王军。
荣毅仁的一生,始终在资本家与政治家之间转换。有一位香港记者这样形容荣毅仁:“身材高大、满头银发,一身法式双排扣西服,挺直的腰板,总给人以器宇轩昂的感觉。”其实,刚毅仁厚的荣毅仁喜欢的名言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会飞的鱼
 
作者:[会飞的鱼] | 时间 :[15:2] | 分类:[心情日记]
 
这条日志共有 条评论 | 我要发表评论

{CommentAuthor}{CommentTime} 发表评论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
Disinged By Jay Koo Powered By 5d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