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儒学基本上就是"子曰",在政治上,孟子兴许算得上那"基本"之外的一点,至于后来的董、朱、程等人,"孔"的不够,自然"儒"的异样,不去管他。
由此,至少在我眼中,儒学并非汉之后的治国大一统儒学——所幸这一点,还真有学者出书加以论证(《孔子密码》)。
再来分析一下什么是"有用"。
古时候学儒是有用,因为"学而优则仕",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全看这四书五经领悟得如何;又有谣传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是为政做官体察民情都要先从这里出发——但是要是在当今社会呢?以下归入正题。
古今中外之评议孔子,有说神的,有说圣的,有当他做哲人的,也有说他是救世主的。是不是救世主兴许要过个几千几百年才能知道;说他是神古籍上又从来没记载这老头能呼风唤雨变化多端;当他是个哲人吧,恰如干老师所言,这个人也没有什么哲学体系;最后还剩下圣人,这个名号好是好,却又把他捧得太高太高让后世只能仰视不敢靠近。然而孔子只是个人,一个学者,或者一个精神领袖。对缺乏信仰的当今而言,社会需要的也不过就是个精神寄托或一个道德标准,在这一点上,儒学非但有用,而且非常有用。
孔子重视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而且这个学习还是全面发展的,礼、乐、射、御、书、数——不仅是文武双全,而且文理兼修;不仅有文化教育,而且强调艺术修养;不仅要刻苦学习,而且要注重实践——这可是当今社会安身立命之第一法宝,就算社会再浮夸,真才实学总是成功的根本。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不读书不学习得过且过,连赖以生存的技能都不愿意下苦功钻研,如此而论,孔子的学习观,教育意义还是相当的强。
孔子说啊,要"克己复礼",原文是"克己复礼为仁"。"礼"咱们一会再说,先看"克己"。这句话不知道是不是后来"存天理,灭人欲"的前身,如果是,那还真是错莫大焉。"克己"顶多是不纵欲,绝谈不到灭人欲的地步。孔老人家是说,要懂得节制,不要放纵,要知道凡事有度,不可强求。仁人处事,不温不火,孔子这是教我们修身养性,不要浮躁。春秋时的凡人,想来没有现代人狂躁,那时候社会相对简单,欲望和排解压力的方法想必还比较直接,而今天,用一个流行的词儿来说叫"物欲横流"。学会节制,适当"克己",修身养性,实在是有利于身体健康、调节心情的妙法。
孔子讲"礼",往大了说是为政治民之法,往小了说是世间伦理之常。大的东西咱不说,就说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这也是被近代以来的志士们批判的最多的东西。 可是仔细想想,君臣有义,父子有情,有没有错?孝悌之义,君臣之礼,勾勒出的是一个社会对血缘和责任的态度,只要不愚忠、不盲从,完全正确。去年夏天在韩国,路上遇见的每一个韩国人都是彬彬有礼的样子,回想国内心里总是问到底哪个是"天朝上国,礼仪之邦"?再想想现在的很多小孩对父母的态度,说好听点是平等,说不好听则是毫无尊重之意,也许这在西方社会习以为常,但至少在中国,孩子们要是学会了没大没小却没学会独立生活,学会了颐指气使却没学会感恩报答,其结果是一代人的责任感从小就没有培养起来。
孔子是一个有社会理想的人,怀着一颗纯洁的救世的心。这种人在今天被人们称为理想主义者,投向他们的目光要么是嘲笑讥讽要么是敬而远之。大道不行,他宁愿逃到海外;圣人不出,他哀叹生不逢时。可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游诸国,历艰辛,叙说着他的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仁的理想。一如当今那些饱经沧桑饱尝苦果饱饮败绩却矢志不移的人们,不管他们是否向权贵低头,向金钱折腰,那些不合时务的人永远是时代的脊梁,他们的精神(更强于他们的实际作为——当他们能有实际作为的时候,如果没有实际作为那一文不值)为社会进步立下标杆点燃引擎,假如理想主义者有祖师爷,孔子当有一个牌位。
最后孔子绝对不是一个迂腐的人,那个时代真正迂腐的人是宋襄公(虽然某种程度上他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才华用错了地方)。孔子告诉人们见义要勇为,好事要有好报。而且孔子似乎还是个挺直性子的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明明白白的说出来,比那些藏着掖着用超人的道德标准(比如做好事不留名不要谢,这件事本身没错,可是推而广之就有相反的社会效果)要求别人的人强多了。能证明孔子是个直性子的事情还有,一次他不喜欢的人上门拜访,孔子让下人告诉那人自己不在,可同时在屋里唱歌故意让来人听见,或者故意在一个人不在家的时候进行回访——一个可爱的老头儿形象,在论语的字里行间幽默了2000多年,足以让人捧腹了。
综前所述,个人得出如下结论,儒学在当今社会于政治无功(前文未加论证,但政治这玩意儿古今之理相通无所谓有用无用),于个人有益。学习一点儒学,了解一点孔子,对个人的为人处事和道德修养都有很大的帮助。我知道很多研究儒学的人会鄙视这种"缩小"儒学的看法,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对于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来说,能小而化之的"学习"儒学,就算是把论语当作菜根谭来看也总比一眼不看,一字不学强得多了。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