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家公告:已经搬家至http://lyx538.blogcn.com,请大家更改链接,特此公告。
上善若水 [2006-6-11] lyx538 发表在 流水帐
|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当诸葛亮第一次从茅庐走出夜观天象时,时光是否正如水浸润着他的全身,让他融化在这潺潺地流动之中,也变得婉转柔韧,无形无我。
谁也不清楚这位孔明先生是不是早就料到自己将在未来的时空变化中了解一生,当他刚刚在茅庐中自称卧龙的时候;天下大事尽藏于胸,宇内变化早料于怀,一幅早已准备好的山川画卷缓缓地在一个自称汉室宗亲的人面前展开,"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刘备心中大喜,面上却带哭相,"先生不出,如苍生何?"德怀天下的诸葛亮一听苍生有难,便立刻挺身而出"效犬马之劳"——都说他料事如神,为何这时还留言诸葛均"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我想此时的诸葛亮,也没能料到这一去有多少凶险,以致以其远见卓识,竟然一去不返……
那之后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火烧新野,水淹七军,连环妙计,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三气周瑜,轻取荆州,力夺西川!
本来此时三分已定,功业稍成,按先生未出茅庐之规划,当"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三路夹击,直取中原。谁知先有关羽弃军师"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之言于脑后,刚愎自用,痛失荆州;又有刘备抛蜀汉内政之要,外交之急于心外,一意孤行,以致火烧连营,元气大伤——对于一个谋士而言,最大的侮辱就是主事人将自己的计划弃之不理或执行不力,此时荆州已失,大将多丧,诸葛之三分进而取天下之计,已然胎死腹中,无复生之望。
可这时的孔明,却显示了万古罕见的德行,不但不弃蜀汉而去,反而尽平生之力试图力挽狂澜,八阵图陆逊受阻,白帝城先帝托孤,安南方七擒孟获,取中原六出祁山,五丈原上几番征战命丧七星灯熄,死去还要再振军威吓走活司马……
京剧《空城计》中孔明唱道:"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句话辛酸全出——这自由自在的卧龙不能在山上逍遥,却陷入尘世纷争难以脱身——回不去了!孔明早就知道这一点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早早地为他的命运加上注解了吗,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指向那不知什么时候来到的失败和死亡,一切的一切都早就成竹在胸,可是诸葛亮却从来都没有因此而退出,因此而草草了结战事。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诸葛亮把蜀汉的一切一力承担,把蜀汉给他的一切伤害都溶化在自己宽阔的心胸里,他容忍一切,因而洞察万物;
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诸葛亮为万民劳,为刘家争,为阵亡将士祭天地,为火烧曹操借东风,绝学为国传姜维,可是自己却无争于世,为失街亭他自责自贬,为难尽忠他无地自容,以致"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最大的不争就是他宁愿陷于乱世,不回茅庐;宁愿辅佐昏君,不愿"取而代之"。
人言孔明"其智近妖",这近妖之智全因孔明若水之德才得以流传千古,杜工部有诗"诸葛大名垂宇宙",我再借用《鹿鼎记》中的一个词,诸葛亮之德——"德配天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