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家公告:已经搬家至http://lyx538.blogcn.com,请大家更改链接,特此公告。
读书笔记 《权力的声音》 [2006-3-30] lyx538 发表在 书山寻径
| 关于世界背后的一些事情
——读《权力的声音》
每当战事发生,或者我们不选择这样激烈的词,每当冲突出现,媒体都会蜂拥而至——紧接着你买了报纸,看了电视,当然也可能是听了广播或者登陆了互联网,然后你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正在发生着一些事情。
"知道"就够了!那些想让你知道的人们已经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假如相信了系统论中的"自组织"假设,你会赞叹世界的丰富多彩,并对媒体的报道报以最宽容的微笑和理解,然而事实是,在那些纷繁复杂的报道后面,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设计着我们能看到的一切。
一、战争与传播
《权力的声音》试图使我们相信,传媒不过是国家的工具。当国家需要传媒的时候,即便一家媒体有绝对的自信"独立自主",国家也有办法让它顺着自己的意思说话。甚至于当这家媒体并不在自己的直接控制范围之内。
当然这听起来不大可能,可是在过去的不到一百年间,这样的事情频繁发生。仅举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国展现给世界的不仅是强大先进的武装力量,还有那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宣传工具。
战争中新华社的记者发回了50多篇报道,在过去的战争中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与过去相比,不同的并不仅仅是报道数量的变化,这位记者自始自终没有亲自感受枪林弹雨的真实和残酷。同世界上其他数十家媒体的记者一同,新华社的记者在战争中一直停留在一艘叫做"小鹰号"的美国航母上,而航母停泊在远离战场的海面上。这便是美国设计的所谓"嵌入式"采访,战争欢迎记者报道——只是,战时情况特殊,请在我们指定的地方采写。真相美国负责提供,报道记者负责完成,发往世界各地的,不过是一些二手货——这算是直接控制的表现。
一艘航母当然装不满媒体对战争的向往,可是它们主动搜集的消息也经过有意的设计。战争如火如荼,美军摧枯拉朽,全世界都在等着看一场真实的大片,美国人一定不会让观众失望。于是便有了乌姆斯盖尔的数千守军投降,以及那传奇般的拯救女兵林奇还有那个标志性的"萨达姆铜像的倒掉"——不幸的是,他们都是假的,或者说,被导演出来,精心包装的。有的是美军直接放出的假消息(守军投降),有的是通过别的消息源透露的处理过的真相(林奇),有的则是只交代部分信息,造成人们的明显错觉(铜像倒掉)。当一个消息从通过层层转递从不知道那里的消息源冒出来时,当真实的景象被镜头压缩成局部的精彩,真相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呈现给读者和观众的,只剩下那些别有用心的娱乐元素。
《权力的声音》有个副题叫《美国的媒体和战争》,伊拉克战争便是书中重点描述的案例之一,类似的事件在现代战争中举不胜数,从世界大战到局部战争,书中所有不再复述,但联想中国古代若干战事,也有与今天共同之处。
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进攻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即墨人田单临危受命,率众抵抗。田单作战的时候,已经会熟练地应用今天美国人用的各种手段,只不过传播渠道不同而已。他先是在燕国散布假消息,使燕国人相信乐毅攻占齐国后会背叛燕国自立为王,结果反间成功,乐毅被换回国内,燕国另派骑劫为将;田单又在派人即墨城外趁夜挖开齐国人的祖坟,天亮后他对齐国人宣布,燕国人不仅要攻打我们的城池,还要挖掉我们的祖坟破我们的血脉,齐国人听了之后士气大涨。
从古到今,由中而外,战争的发动者总是尝试领用战场之外的手段克敌制胜,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者至少是辅助直接战斗的效果。在战争时期,国家(或者别的战斗参与集团)努力控制力所能及的一切传播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战争发生时,第一个牺牲的就是真相",那些控制了传媒的力量同时制造或者约束了那些受讯者接收到的信息,这个时候,人们生活在一个由国家构造出来的虚假环境中。
二、传播与生活
前文说到在非常时刻,国家通过传播(在现代社会,主要通过传媒来完成)为民众制造一个虚假环境,使人们相信或者不相信,支持或者反对。虽然战争是社会的一个极端状态,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依然受到媒体的无限制约。
在古代,就拿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作例子吧,那个时候,人们通常直接面对自然和社会,用自己的理解来判断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事情的真伪;而当人们的生活被各种各样的宣传机器占据,人们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媒体为人们构建的虚拟环境——就像一直住在城里的人们一样,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踏上过自然的土地。
纸张印上文字,又回归纸浆;电波化成声画,又归于虚无。在这个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让世界变得和从前不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传递者(传媒)以"客观公正"的报道,让人们相信,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时候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媒体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事实上也不可能,直接与世界打交道。问题就出在这里,媒体真的是客观公正的么?
在《权力的声音》中,略略提到过"客观公正"的起源(参看P281),那不过是早期的新闻机构为了自己的"产品"更好销售,而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也就是说,在新闻的源头起,便不是为了"客观公正"而工作,而是为了新闻机构的经济利益。既然如此,那它一样可以为了利益而投靠其他的信条。
不管你相不相信,媒体正在有意或者无意的创建一个虚拟世界,在那里,世界的规则是由媒体集体创造的。通过媒体,我们能知道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人长什么样子,我们知道什么样的事情受到表扬而什么东西应该得到惩罚。过去天高皇帝远,只有在名城大埠才能感受到皇家的威严,现在的国家领导人通过媒体天天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对我们的开国元勋,我们尚能在钞票上感受他们的曾经存在,可是后代的领导人,当媒体隐去了他们的声音,他们就开始变得暗淡——即使是时下的领导集体,如果大众媒体集体失声,他们也将不复存在——没有宣传,便没有控制和知晓或者被知晓。
前文曾经提到过"自组织"理论,这个假设大致是相信混沌的集团会慢慢演化出有组织的行为,用此来解释各自为政的媒体同时搭构虚拟环境似乎合理,但是请让我们用一段电影来做一个推论。在电影《兵临城下》中,主角对女朋友描述了这样一幅图景:在一个工厂里,有很多工人,他们都忙忙碌碌,幸福的工作着。每个人各司其职,但是每个人都不知道他们是在一起做着什么——只有一个人知道,那个人站在工厂的楼上,看着下面劳碌的人们,他和工人们穿不一样的衣服。
那个人是个管理者。
接受权力的声音,意味着接受精英主义,接受人的智力或者地位所带来的不平等。一切循环于世间的声音自上而下的遵循着共同的规律,杂乱的声音一旦变得有序就会成为无比强大的力量,而促成这种力量的,恰恰是那些站在人群之外的少数人。
借助媒介,我们知道世界和那些精英的存在;同样借助媒介,精英们营造世界并使他们无所不在。
他们站在媒体身后提供动力,在《权力的声音》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多个站在世界背后的组织,他们试图通过掌握世界的声音来实现对世界的统治。虽然这些组织是秘密的,但是通过种种迹象,人们可能感知到他们的存在。
这样,那些告诉我们世界是怎样的媒体们,经过层层追踪,螺旋上升为一个世界背后的控制者。
我们在媒体世界永远无法判定是非,因为那些我们所谓的全部正确和错误都来源于那些告知我们的人或者传媒,人的天性,温良或者暴戾,善良或者邪恶,完全是后天塑造的。
作为一篇读书笔记,这里我需要对本书给我的直接感觉作一个说明。执著的人们会认为那些对媒体的控制是滑稽的邪恶的不合理的欺骗的,但是在试图摆脱这种控制的时候却显得弱小无力。我觉得应该对那些我们尚不熟悉的力量保持应有的敬畏,要相信,但是决不是屈从。认识媒体的工具本质并非要求放弃新闻理想(这个被本来并不高尚却被社会的现实哄抬的越来越纯洁崇高的理想),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媒体的强大力量。当然这力量可能被用于战争,但它同样可以用于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就近而言,那些有借助媒体控制社会的人站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可是传媒的秩序却被搞得一团糟,我们当长大,取代他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