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家公告:已经搬家至http://lyx538.blogcn.com,请大家更改链接,特此公告。
韩国纪行2 [2005-8-10] lyx538 发表在 流水帐
| 整个了望台,面北的一侧无论是展厅还是露天平台,都设置了望远镜“一了北韩”。望远镜是收费的,500韩元换一个小钢蹦,扔进去能看两分半。从师兄那里要了一个钢蹦,扔进去大家轮流看,隐隐约约地能看见对岸的山丘和村庄,但是远不如在展望室的投影上看得真切,用相机来拍,也只得到雾气蒙蒙的一张照片,看不清什么东西。 展望台一层有一间“北韩展示室”,韩国搜集了关于北韩的各种资料和实物放在里面展览,另有几台电脑供人检索北韩“情报”。我正面对着满屏的韩文发愣,后边有个人用汉语问我,“能看得懂么”,回头一看,是个中年男子,可他是个韩国人,他跟我的交流仅限于知道我是中国人而他是韩国人,别的他也听不懂我也弄不明白。 整个统一角的展厅有很多,二层的统一展示室里面环绕的是南韩为了争取统一而进行的种种努力,在这些图片介绍的中间,是一个朝鲜半岛的模型(顺便说一句,整个统一角的各种模型展台都是没有玻璃罩的,可以直接用手摸到模型),模型上有一排小灯标示着从汉城到平壤的两条路线,一条从海上,坐飞机绕好大一圈,一条从路上,坐车几个小时而已。金大中坐飞机来到平壤后,下飞机的第一句话就是“几个小时的路程,我走了五十年……” 据导游介绍,在北韩南部的开州地区,目前已经有限的允许南韩商人设厂生产,现在已经能在韩国买到很多北韩生产的轻工业品。第一批生产出来销售到韩国的产品是饭锅,据说一个下午就销售一空——购买者都是韩国的离散人口,能买到在故乡土地上做出来的锅,能吃上这锅里煮出来的饭,“死都瞑目了”,导游说。 离开统一角的路叫作“自由路”,路面很宽,南北各有两车道。路的中间空出四车道的宽度栽满了青草——据说这是为了统一而预留出的道路,等到统一后,自由路将拓宽成为八车并行的大道。 像是为了让我们多在自由路上为南北的统一祈祷一会,司机带着我们在自由路上转了两圈——开到头,转回来,再开到头。于是北边的江水连同江边的铁丝网和岗哨两度出现在我们眼前,和车轮下等待着统一扩建的自由路一起将一个民族的无奈深深地留在我们这些异族人的心里。 波州出版小区是韩国出版业的聚集地,各个出版商都将自己的产业挪到这里(关于规模和公司数,韩方只给了这样一个数字,规划建设150个“建筑物”,17年来已经建成了62个),开始的时候,只不过是出版社自发的向这里迁徙(可是为什么呢?),后来政府介入并加以统一规划,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这里进行着书籍从策划到印刷发行的全过程,每天有近80万册书从这里运往全国。这里的建筑都很特别,形制上很像明德楼的风格,不过是楼不高但是很有气势,颜色上十分接近人大红,走近一看是建筑的外表竟是生锈的钢板,用手一摸还能蹭下铁锈。小区的金部长告诉我们整个小区的建筑都力求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钢板外表不着任何化学油漆,任其自然生锈,两年后锈会自动脱落,露出光洁的外表(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据说小区基本建成后,久未光顾此地的侯鸟又回到了小区的芦苇丛中,建设的环保成效可见一斑。 我们参观了一家印刷厂,金部长向我们展示了从制版到印刷的全过程,可惜印刷车间里的机器都只是看着眼熟,我又不敢开闪光灯,只草草拍下几张虚的照片,就跟着队伍走出了巨大的厂房。 出来送行的一位工作人员跟所有人握手话别,我是最后一个。他突然一把抓住我的胸牌,指着我的名字很兴奋地念道“劳(刘)”,然后递给了我一张他的名片,给我看他的名字——原来他也姓刘,名片上用汉字写着他叫刘明镇,是这个“宝晋斋”株式会社的出版部次长。“刘”在韩国不是大姓,而且平时也很少听说朝鲜族人有姓刘的,也难怪碰见一个姓刘的,他这么高兴,也或者他像我们的导游一样,父辈或祖辈就是华人,见到老乡,分外亲切。 KINTEX是韩国的国家展览馆,就是KOREA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CENTER。关于这个名字,一个来自上海的女孩还专门问了展馆的市场部经理金成位——你们为什么起这个名字?金经理说,我们想了很久,觉得这个名字最好。 KINTEX作为韩国的国展馆出现,当然是极尽铺张,求大求全,场馆的本身构造可想而知。汉城地处东亚的几个展览中心(北京、上海、东京)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相对优越,KINTEX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成为东亚展览贸易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尚未开工的展馆附属项目,一个是位于展馆东侧的“中国城”或“中国庭院”,另一个是在“中国城”东南的“韩流”区。虽然说是附属项目,两个工程的规模可都不小,“中国城”规划时就不是传统的“唐人街”模式,而是一个规模稍小于展馆的综合性商业区,据称清华大学将在其中设置自己的海外分校;“韩流”区就更大了,占地99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还大一倍多,专门做“韩流”相关的买卖。 这一天晚上尝试了盘腿坐在地上吃的朝鲜拌饭。 第三天要到国会访问,还要参加文化部副部长召开的“记者招待会”,由于一切已经定好,在回去的车上要分一下每个人的问题。教育台、中央台、北京台的摄像或策划们以自己的身份不是出镜记者为由,找了几个学生代替他们第二天提问。李博士很不满意。学生记者最后出了一个人提问,那当然是青人的副总编辑。 回到宾馆的时候时间尚早,大家都没闲着,出去换钱,买电话卡。虽说时间尚早,但也已经九点出头,大多数写着大大的“EXCHANGE”和“两替”字样的店都已经在辉煌的灯光中显得暗淡。最后换钱的地方是在一个漂亮的洋酒店,插在架子上的酒瓶在灯光下炫耀着奇光异彩。走过酒架,把500元人民币从一个小窗口递给里面的一个瘦瘦的男人,他并不看真假,数过之后,从用点钞机数出一沓韩币给我——六万块。不过是六张纸而已,可是揣在兜里就从一个穷小子一下子变成了万元户,再看那超市里标价几百上千的东西便不再感到害怕。我和袁在梨泰院的街上闲逛。一路上还真有点异国的感觉,不过倒是并不陌生。梨泰院地区本身就是韩国的外国人聚集的地方,美军的总基地又在这里,街上多的是西方人,也能看见不少操着东北话的中国人,韩国人倒显得很少,除了街边的小摊老板和仍然有灯光的小店中坐着看电视的老人,路上只有几个偶尔结伴走过的年轻人。有一段马路上,街边的长椅和石墩上都坐着光脚的女子,像是在等什么人。大部分店铺都关门了,紧锁的玻璃门里还留着点白天的繁华,比如NIKE-GOLF的店,比如关了门依旧留一束灯光的车行。路边摊上的东西很贵,一条脏兮兮的普通帆布腰带就要15000韩币。在地铁车站里看了看,毕竟没有向导,又不知道想去到哪里,不敢买票更下一层,看了看地图便走出来。韩国是个山城,城市活在连绵的上下起伏中,梨泰院这条街像是一个小小的山腰小镇,东西方向望是远远的黑暗,街道的南北方向是曲曲折折向上的小径,偶尔也有一路向下的巷子,淡淡的灯光下空空的小路很有怀旧的感觉。捡几条“爬山”的路走了走,街边满是挂着小酒店或者舞厅(PUB),一例是用黑色帘子遮住门和窗,只在门缝中留着点诱人的灯光,印象中似乎还能听到淡淡的音乐。小路上外国人就更多,也能看到执勤的美国军人。在一条小路上还有一家专门的外国食品店,专门卖西洋货。超市很多,最多的是一家“My Family”,也有“Seven-Eleven”,不过和北京的形制不大一样。白天在车上也见过家乐福——牌子上当然写的是韩文,不过那个典型的标志我还是认得的。韩国的街上不是我们想象的一尘不染,也有成堆的垃圾对在路旁。在一家舞厅的旁边我们见到一辆面包车——其实第一天晚上从被采访的地方到酒店的路上就见过他——车主显然是以车为家,驾驶座后边被改造成了卧室,摆了一张床,一个小桌,桌上还有一台电脑,主人是一个小伙子,聚精会神的坐在电脑前——据说韩国的网络普及水平在全世界是最高的,不知道他在车里能不能上网。逛满了一圈回来的时候在酒店楼下的超市里见到了那份登有我们照片的《朝鲜日报》,花500韩币买了下来。可惜只此一份,于是两个人又在梨泰院四下里寻觅,又走了整整一圈。这时候时间已过午夜,街上的行人更少,路上的灯光也黯淡了很多,有些地方甚至阴森的怕人。在几近绝望的时候,终于在早些时候买电话卡的一家小店里看到了“朝鲜日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