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艺考热看娱乐化趋势下传媒对受众的影响
近几年来,艺术考试呈现愈演愈热的趋势,拿山东、河南两省为例,2005年山东省艺术考生的数量突破14.5万人,河南省艺术考生统计达49104人;2006年山东艺术考生突破16万,河南省则高达10万人。早在2002年,山东考生仅为3.2万人。考生争赶"艺术大集"的宏大场面一年胜过一年,在全国几大省内蔚为壮观。
报考艺术的考生为什么越来越多?首先,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越来越高,使得艺术在人们心中的认可程度提高了。此外,学校大量扩招、艺术专业因分数低被考生作为"曲线入学"的途径也是被广泛提及的原因。本文着重从这几年来传媒的娱乐化趋势与艺考热现象的直接与间接的关系出发进行探讨,试图从考生心理这一层面引申出人们价值取向和对艺术本身的解读在传媒娱乐化趋势下的变化。
传媒娱乐化趋势和艺考热的现象
近几年来,艺术考试呈现愈演愈热的趋势,拿山东、河南两省为例,2005年山东省艺术考生的数量突破14.5万人,河南省艺术考生统计达49104人;2006年山东艺术考生突破16万,河南省则高达10万人。早在2002年,山东考生仅为3.2万人。考生争赶"艺术大集"的宏大场面一年胜过一年,在全国几大省内蔚为壮观。
报考艺术的考生为什么越来越多?首先,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越来越高,使得艺术在人们心中的认可程度提高了。此外,学校大量扩招、艺术专业因分数低被考生作为"曲线入学"的途径也是被广泛提及的原因。本文着重从这几年来传媒的娱乐化趋势与艺考热现象的直接与间接的关系出发进行探讨,试图从考生心理这一层面引申出人们价值取向和对艺术本身的解读在传媒娱乐化趋势下的变化。
传媒娱乐化趋势和艺考热的现象
市场经济在这几年的成熟和扩大,给传媒本身的运作也带来了震荡。
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需要休闲和娱乐,娱乐节目便应运而生。现在,打开网络、电视、报纸、广播,娱乐讯息已轻松可见。娱乐新闻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人们举目所及各类演艺明星出现在流行新歌宣传会、新片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媒体采访、狗崽队跟拍,媒体曝光频频,生活中充斥着八卦新闻和明星动向。追星一族更是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强大群体。
因为娱乐给媒体带来经济效益,提高收视率。而传媒更是追求是注意力,影响力。娱乐大潮便不可遏抑的扑面而来。满足受众的休闲娱乐消费的需求正压过传播新闻、控制舆论的主要功能,成为时下传媒不可忽略的一项重要功能。
2005年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生"选秀活动,将娱乐变成了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采与的产品流水线,这一场脱离了明星崇拜层面的选秀,而把娱乐变成为全中国人都能感受和参与的自娱自乐。它标志着中国娱乐节目的"毕业"。这场渗透到普通大众生活的娱乐传媒活动,把更多年轻受众牵扯进其中,除了大批忠实的"凉粉"和"玉米"们疯狂追逐拥护超女,也让大批学生涌向超女们曾经或目前所在的学校,充实了艺考大军的队伍。
周笔畅夺取2005年"超女"第二名后,其所在的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就陷入报名的火爆局面。有报道说,单单是报考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术科单考的今年就有将近6000人,而星海学院的招生计划只有800人。
一位星海学院古筝专业的学生说,自从三年前女子十二坊走红之后,报考民乐的学生多了,他们参加商业演出的价位也提高了。
更为显著的一个现象是,赵薇和章子怡的成名刺激了她们曾经学习的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的报考人数的激增。
这些考生们渴望进入名人成长学习的领域,由此为途径成为娱乐圈内闪耀明星中的一员。这一行为由普通追星上升到生存层面上对明星的效仿,不能不说一定程度上艺考成为了对媒体娱乐化中造星效果的反馈。
传媒娱乐化趋势影响考生价值取向的变化
专业的选取往往决定着一个大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势。大学入学考试也是决定一个青年生存去向的重要门槛。艺考,应该说这是每个考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一步,有不少人选择了把自己的生存职业定在艺术领域里,而这其中又有一部分是怀抱明星梦的人。
明星耀眼的光环和丰厚的收入让人们垂涎欲滴。上文举例中提到,有相当大一部分考生追随着近年来火爆的明星选择他们就学的艺术类院校,渴望在同样的学习领域获得和明星同样的成就。而有报道说,大多数艺考生必须远赴外省到学校进行专业课考试,这其中花费的大量精力和金钱让许多家长和考生叫苦不迭。然而即使是这样,也阻挡不了艺考大军逐年壮大的趋势。当考生和家长们怀着成名成角儿,名利双收的心理选择了艺术考试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传媒的造星工厂已经深深影响到了受众的生存价值取向了。
传播学受众理论中的文化规范论认为,传播内容可以促使对象发生改变,如果大众传媒经常报道或者强调某事物,就会在受众中造成某事物是社会文化规范的印象,从而促使受众模仿,结果形成了一些间接影响。
从明星频频露面各类公开场合到超女和类似选秀造星活动的盛行的现状来看,媒体已经让娱乐明星为多数人所了解和熟悉,并且成为许多十几岁年轻人顶礼膜拜和效仿的偶像,甚至连家长也因成名后较高社会地位和高额收入的诱惑认同考生选择了艺考成星的生存之路。
一些艺术院校的招生老师认为,以为进了艺术院校就进了明星制造工厂,能帮助名利双收的考生,只看到了明星的所在的金字塔的顶端,却忽略了金字塔的基座。他们在艺术院校看着学生少数人成名,对此深有体会。
一朝成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尽管如此,却仍有相当多数量的考生想要成为那个例外,媒体高热不退的娱乐劲头和明星炒作的作用不能不说是巨大的。
传媒娱乐化趋势影响考生对艺术的解读
越来越庞大的艺考队伍中有多少人的动机是真正热爱艺术的?恐怕没有人敢说,浩浩荡荡的艺考大军全部本着对艺术的无比热情而来的。
有报道说,考生报考艺术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比普通高校和专业的毕业生要好。不少监考老师反映,有一些考生请老师突击三个月的声乐或者素描练习就前来报考了。这样进入艺考队伍的人不在少数。让学生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原因,有部分是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前景的良好,反映了和媒体娱乐化趋势下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改变。
当媒体受市场作用,用"受众即市场"的观念炒作娱乐文化时,代表休息娱乐源头的艺术便以娱乐的变体形式进入人们的视线,融入人们的生活。
在娱乐气氛浓厚的社会氛围之下,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不再是曲高和寡高不可攀的精神文化,而是像超女个人秀那样人人可以参与人人可以表现的大众文化,甚至带有娱乐成分和商业气息的娱乐文化。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