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感情不应当有目的,也不一定要有结果。"赵珏这么说。
从这部张爱玲搁置多年才出版的小说中间的一句话里,我看到了篇中两个主人翁的人生道路最终的分歧。
赵珏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却因为不屈服于父母之意而逃婚,寄住于姨妈家中,这一住便成今后的家了。她以后谈起家人最多的也是姨妈。终身无子,一个伴侣也在半路分居。四十多岁移民美国。给国务院做点翻译维生。她的一生由富而贫,不算平坦却活得自我。
这个和恩娟少年互为知己的女孩,在几十年后,半个地球之隔的美国相聚时,一切已不像从前。地位的悬殊,内心的不安使她言语中也略为留意。可朋友的态度更加刺,话语中偶带的不信任让她惊讶。"人穷了随便说句话都要找铺保。这还是她从小的知己朋友。"
恩娟少年丧母,父亲在外有女人,此后便是"自己当家"。赵珏和她住在一个寝室,也常相伴出玩。大学的同学中一位中等个的犹太人邀她去内地,后来结婚了。赵珏形容他们为"intellectual passion"理智的激情——互不漂亮,但至少作为合伙营业,他们是最理想的一对。随着犹太人政治职位的攀升,恩娟的生活亦渐富裕起来。
合伙做生意无论怎样成功,也可能有散伙的一天。恩娟带着女儿去了法国。赵珏仍一个人住着。肯尼迪死的消息传来,赵珏脑子里传来一个声音"肯尼迪死了,我还活着"。她本能地认为恩娟从来没有恋爱过,因为她不是个不忠于丈夫的人。
小说以赵珏的立场诉说。如果她所想的都是事实,那么这两个朋友,一个是经历了爱情的残破的漂泊的一生,一个是选择了合作的安稳的模式化的一生。可是儿时的真情相伴却消散为表面的应酬,甚至冷淡。
成长后还有真情吗?恩娟似乎已不再热情,而赵珏好像还怀着性情中人的感情。但相处已不像儿时般真实、单纯。
爱情或许和父母的情感相互关联。恩娟可能痛恨父亲的不忠诚,可她的一生也未必愉快,她甚至怀疑赵珏告诉她父亲因她过的好而常常夸赞。赵珏或许是个崇尚真实的人,但却终身孤单。生活也许就是残酷的,到路中时,每个人只能照着前人的路走,一直走下去。
从这部张爱玲搁置多年才出版的小说中间的一句话里,我看到了篇中两个主人翁的人生道路最终的分歧。
赵珏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却因为不屈服于父母之意而逃婚,寄住于姨妈家中,这一住便成今后的家了。她以后谈起家人最多的也是姨妈。终身无子,一个伴侣也在半路分居。四十多岁移民美国。给国务院做点翻译维生。她的一生由富而贫,不算平坦却活得自我。
这个和恩娟少年互为知己的女孩,在几十年后,半个地球之隔的美国相聚时,一切已不像从前。地位的悬殊,内心的不安使她言语中也略为留意。可朋友的态度更加刺,话语中偶带的不信任让她惊讶。"人穷了随便说句话都要找铺保。这还是她从小的知己朋友。"
恩娟少年丧母,父亲在外有女人,此后便是"自己当家"。赵珏和她住在一个寝室,也常相伴出玩。大学的同学中一位中等个的犹太人邀她去内地,后来结婚了。赵珏形容他们为"intellectual passion"理智的激情——互不漂亮,但至少作为合伙营业,他们是最理想的一对。随着犹太人政治职位的攀升,恩娟的生活亦渐富裕起来。
合伙做生意无论怎样成功,也可能有散伙的一天。恩娟带着女儿去了法国。赵珏仍一个人住着。肯尼迪死的消息传来,赵珏脑子里传来一个声音"肯尼迪死了,我还活着"。她本能地认为恩娟从来没有恋爱过,因为她不是个不忠于丈夫的人。
小说以赵珏的立场诉说。如果她所想的都是事实,那么这两个朋友,一个是经历了爱情的残破的漂泊的一生,一个是选择了合作的安稳的模式化的一生。可是儿时的真情相伴却消散为表面的应酬,甚至冷淡。
成长后还有真情吗?恩娟似乎已不再热情,而赵珏好像还怀着性情中人的感情。但相处已不像儿时般真实、单纯。
爱情或许和父母的情感相互关联。恩娟可能痛恨父亲的不忠诚,可她的一生也未必愉快,她甚至怀疑赵珏告诉她父亲因她过的好而常常夸赞。赵珏或许是个崇尚真实的人,但却终身孤单。生活也许就是残酷的,到路中时,每个人只能照着前人的路走,一直走下去。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