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新闻周刊》说,5年内,中国将培养比美国更多的博士,也许他们不一定比美国博士更好,但数量也很重要。
“数量也很重要”……这句话深深刺激了我。《新闻周刊》花21版介绍中国,足见其对中国的重视,当然,其缘由可能是非正面的,但从一个侧面能反映中国的状况——
在教育上,虽然加大高学历的人才数量,可是真正够格的人却不多。就从身边教我们的教授水准来看,拥有博士头衔且够得上博士学识的掰着指头也数不出几个,老师们仗着年轻时舶来的学位撑门面,混过一届又一届学生,甚至一辈子就这样也不为过。发表论文,用翻译外国的作品,东借一点西搬一点,再加上自己的话衔接,也就成了一篇。也许这种现象只是一部分,但肯定不在少数。
平时课上有老师半堂课谈此“做学问”哲学。作为真心做学问的人,他讲的时候心存不甘,也让我们这些学生听了无奈。教育界,或者说学术界,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一片净土。人家说,商场如战场,投入商界怀抱的学子们至少早有准备,可遥望学术界的人走进去可能发现,也如同“市场”。在发展经济作为21c中国发展首要目标时,做学术也大开商业之门,学者们为争取国家项目基金而作研究,研究本身的目的倒是次要,这不是太可悲了一点吗。
如此造成的虚假繁荣,撑得过外国人,最终逃不脱现实发展的必然。只重数量,就如同工厂里养一群白吃白喝的工人,要想不倒闭,早晚下岗…… 毕竟,教育乃人之本,学术是国家之基础啊。
“数量也很重要”……这句话深深刺激了我。《新闻周刊》花21版介绍中国,足见其对中国的重视,当然,其缘由可能是非正面的,但从一个侧面能反映中国的状况——
在教育上,虽然加大高学历的人才数量,可是真正够格的人却不多。就从身边教我们的教授水准来看,拥有博士头衔且够得上博士学识的掰着指头也数不出几个,老师们仗着年轻时舶来的学位撑门面,混过一届又一届学生,甚至一辈子就这样也不为过。发表论文,用翻译外国的作品,东借一点西搬一点,再加上自己的话衔接,也就成了一篇。也许这种现象只是一部分,但肯定不在少数。
平时课上有老师半堂课谈此“做学问”哲学。作为真心做学问的人,他讲的时候心存不甘,也让我们这些学生听了无奈。教育界,或者说学术界,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一片净土。人家说,商场如战场,投入商界怀抱的学子们至少早有准备,可遥望学术界的人走进去可能发现,也如同“市场”。在发展经济作为21c中国发展首要目标时,做学术也大开商业之门,学者们为争取国家项目基金而作研究,研究本身的目的倒是次要,这不是太可悲了一点吗。
如此造成的虚假繁荣,撑得过外国人,最终逃不脱现实发展的必然。只重数量,就如同工厂里养一群白吃白喝的工人,要想不倒闭,早晚下岗…… 毕竟,教育乃人之本,学术是国家之基础啊。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