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别老屋已经二十多年了,每每想起留在老屋的那些少年时光,便感觉到一股如同阳光下稻草的味道扑面而来,如此遥远而又如此熟悉。
记忆中的老屋是一个长方形的双围四合院,上面是六间正房,下面两排依次是客房、厨房,隔墙之外尚有马房、磨坊、门房等,中间以门厅相通。房屋结构整体是清一色的青砖青瓦、松木框架。正房风格古朴端庄,落落大方。内部屋顶以9根合抱的盘龙柱支撑,立柱之间均有雕刻花鸟的木质屏风相连。右侧厢房之上,铺以厚重的枣木板形成阁楼,是小时候的最爱,手摇的纺车、锈迹斑斑的军刀、浸透着汗渍的马鞍,还有一大箱发黄破旧的老书……
在阁楼靠近前梁的位置建有三四个木质的鸽子笼,每年冬去春来,一大群白色的鸽子便结伴飞来,俨然把这里当成它们栖息生活的家园,这些鸽子全不怕人,经常迈着优雅的方步在阁楼之上闲走,或忽而振翮高飞,落在梁柱的雕龙上面,耳边则是咕咕的低语和翅膀的拍声。遥远的过去与懵懂的时光,令人感到一种恍惚的眩晕。
屋内的摆设全是明清风格的家具,发出幽静的光泽,半圆形的太师椅高大笨重要年幼的我费很大力气才能爬得上去,雕刻着奇怪花纹的神柜高高在上,上面供奉着祖宗们的牌位,篆写的小字入木三分,清晰可见,却大多不认识,只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如同面对高冠博带、正襟而坐的众位神仙,可惜这些牌位都在破四旧的时候被胆小的母亲塞到灶台里一把火烧掉了。
正房厚重的木门之外是铺以青砖的内院,四周院墙与房屋环抱,中间的院落不大但紧凑别致,在客房一侧的葡萄树曲根盘旋,藤蔓缠绕,夏秋之交垂下累累饱满的果子,姐姐们放学回来便各搬条小凳站在葡萄架下吃的肚饱。另一侧则有一株高大茂盛的石榴树,一企业网站建设树红色碧玉般的喇叭花满眼灿烂,石榴成熟后撑开橙黄的唇瓣,露出红白相间玛瑙样的果粒。两树高低错落,青红交叠掩映着整个小院。
二
有关老屋的历史,村里同乡至今仍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尚水河率众抗日的故事了。
据说当年尚水河身材不高,但强壮彪悍,手持双枪,弹无虚发。那年鬼子进村前,村里的老人和女人、小孩都转移到外乡去了,但男人们却留了下来,在尚水河的组织下成立了村民自卫队。自卫队在寨墙上架起土炮,小鬼子刚刚渡过唐河便遭到自卫队的迎头炮轰,恼羞成怒的鬼子将村子团团围住,自卫队凭借鸟枪土炮与鬼子整整对峙了三天,seo终于寡不敌众,被攻破寨门,尚水河见大势一去,反身连干了三大碗老酒,红着双眼,怒骂一声,跃上寨墙,双枪齐发,连毙包括指挥官在内的日军数十人,后被乱枪所伤,抢救下来后,藏至老屋院内的红薯窑内。撤离下来的自卫队员则登上老屋的阁楼,从鸽子笼旁边的天窗继续射击日军,直到全部战死。鬼子进村后全村搜索尚水河下落,最后被汉奸出卖,烧死在红薯窑内,可怜堂堂汉子被烧成一团。我爷爷也在这次惨烈的战斗中战死,年仅25岁,现在家里还留有他生前的一张画像,小平头,小眼厚唇,身着中山装,上衣口袋斜斜插着一只钢笔。
解放以后,老屋陆续接纳过很多人,即有远来投亲的亲戚,也有同乡的孤老,各种工作队,下乡知青等也先后在这里入住,还记得有个来自武汉的叶姓知青,没事喜欢跑到唐河边捉螃蟹和青蛙,然后穿成一串放火里烧的喷香,人很大方,经常分给我们吃。但有一次村里开批斗大会,亲眼看他手执一条皮带,将村里一地主打得钻到桌子底下,从此以后便再不敢享他口福了。知青走后,村里建电站,修水渠,几十个来自外乡的民工进驻老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每天放学回来都能闻到满院子的馍香。这些民工大多饭量惊人,开饭的时候每人手执一根一尺多长的条馍,蹲在墙根就着咸菜,稀饭吃的精光。
三
1976年的夏天,是许多人终身难忘的,手表唐河一改往日的温顺,突破围堤汹涌而来,仓促之间,村人扶老携幼逃到电站的堤渠之上,狭长的堤岸聚集了二千多村民,头上暴雨如盆,身畔洪水滔滔,很多人亲眼看着自家的房屋被洪水冲垮嚎啕大哭。为了吃饭,村里干部组织起会游泳的青壮年下水去捞上游漂浮过来的南瓜、冬瓜等,然后集中起来放大锅里煮,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捞上来的东西非常珍贵,可是人们并没有斤斤计较,煮熟后按人头平均分配,没有油、没有盐的南瓜稀粥我和哥哥抢着吃,吃了三碗还不觉得饱。三天后,天上开始有飞机往下空投食品,看着飞机就在头顶盘旋,东西投下来却飘到数百米外的水里,打捞上来以后饼干面包大多泡成了面糊,但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洪水过后,人们回到家,家只剩下淤泥里的一片废墟和瓦砾了,无家可归的乡民欲哭无泪,老屋的两层小院和偏房也全被洪水冲跨,所幸的是六间正房还在,只是后墙被后面倒塌的房屋砸去半壁,老屋在其他三面墙和九根盘龙柱的支撑下依然屹立不倒。门前的石榴树和葡萄树也在,父亲用几盆清水一冲仍旧青翠欲滴。以后的很多天,老屋成为了全村的赈灾食堂,院子里七八口大锅一字排开,顿顿都是红薯稀饭和面疙瘩,每人端一口大碗,密密麻麻蹲一大片,只听喝粥之声不绝于耳,场面煞是壮观。
经过这次洪灾,人们意识到这片洼地的危机,决定整体搬迁到高处安家。在当时公社的组织下,废墟中的砖石和木料不分你我都集中起来,由公社统一调用,在新址上搭建新房,记得当时老屋倒塌的马房、客房等物料很多,拖拉机整整拉了三天才完。
四
整体搬迁后,我们全家守着老屋又住了三年,老屋凸立于空空荡荡的原野之中,那个时候的夜是永生难忘的,在清风明月之下,唐河的清流声、风过芦苇的瑟瑟声以及稻田沟渠的蛙鸣连成一片,让人感觉时光即使在一万年以后依然会这样的流逝……
三年后,全村土地承包,老宅地成了别人的责任田,花卉大队在新村给我们划了一片宅基地,并考虑到搬迁时的贡献,为我们建造了三间红瓦房。记得拆迁时,由于老屋的柱子和屏风连成一体不能拆离,是父亲请了城里的卡车才拉过去的。推墙的时候还发现有许多残留的空弹壳,奶奶当时独自一人坐在那把太师椅上,双手放在膝盖上,瘦瘦的身体一动不动,却没有流泪。这栋不知是祖上哪代也不知是什么年代构建的老屋就这样永远消失了。
新建的房屋基本上还是原来老屋的格局,父亲也要求尽量恢复原来老屋的样子,但古朴凝重的感觉毕竟是不能复制的,新屋落成后不久,我们便相继离家求学,父亲也调到市区工作,随后便搬到城里去了,和老屋越来越远,父亲委托同乡的一个老人住着代为看管,我们便很少回去了。
一别多年,再次回到老屋,院内杂草过膝,老屋在同乡众多的小楼包围之下,已显得低矮破旧,斑驳的墙体和满目的蛛丝如无人赡养的老人,任凭着岁月的摧残,曾经庇护过几代人的老屋沧桑的让人流泪。
唏嘘中离开老屋,路遇的同乡已经多不认识了,但突然听到一声:“大堂屋家的,回来了?”,便一下子百感交集,引以为荣的老屋依然是乡人心中的大堂屋,而我们也依然是大堂屋家的人。
一别老屋已经二十多年了,每每想起留在老屋的那些少年时光,便感觉到一股如同阳光下稻草的味道扑面而来,如此遥远而又如此熟悉。
记忆中的老屋是一个长方形的双围四合院,上面是六间正房,下面两排依次是客房、厨房,隔墙之外尚有马房、磨坊、门房等,中间以门厅相通。房屋结构整体是清一色的青砖青瓦、松木框架。正房风格古朴端庄,落落大方。内部屋顶以9根合抱的盘龙柱支撑,立柱之间均有雕刻花鸟的木质屏风相连。右侧厢房之上,铺以厚重的枣木板形成阁楼,是小时候的最爱,手摇的纺车、锈迹斑斑的军刀、浸透着汗渍的马鞍,还有一大箱发黄破旧的老书……
在阁楼靠近前梁的位置建有三四个木质的鸽子笼,每年冬去春来,一大群白色的鸽子便结伴飞来,俨然把这里当成它们栖息生活的家园,这些鸽子全不怕人,经常迈着优雅的方步在阁楼之上闲走,或忽而振翮高飞,落在梁柱的雕龙上面,耳边则是咕咕的低语和翅膀的拍声。遥远的过去与懵懂的时光,令人感到一种恍惚的眩晕。
屋内的摆设全是明清风格的家具,发出幽静的光泽,半圆形的太师椅高大笨重要年幼的我费很大力气才能爬得上去,雕刻着奇怪花纹的神柜高高在上,上面供奉着祖宗们的牌位,篆写的小字入木三分,清晰可见,却大多不认识,只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如同面对高冠博带、正襟而坐的众位神仙,可惜这些牌位都在破四旧的时候被胆小的母亲塞到灶台里一把火烧掉了。
正房厚重的木门之外是铺以青砖的内院,四周院墙与房屋环抱,中间的院落不大但紧凑别致,在客房一侧的葡萄树曲根盘旋,藤蔓缠绕,夏秋之交垂下累累饱满的果子,姐姐们放学回来便各搬条小凳站在葡萄架下吃的肚饱。另一侧则有一株高大茂盛的石榴树,一企业网站建设树红色碧玉般的喇叭花满眼灿烂,石榴成熟后撑开橙黄的唇瓣,露出红白相间玛瑙样的果粒。两树高低错落,青红交叠掩映着整个小院。
二
有关老屋的历史,村里同乡至今仍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尚水河率众抗日的故事了。
据说当年尚水河身材不高,但强壮彪悍,手持双枪,弹无虚发。那年鬼子进村前,村里的老人和女人、小孩都转移到外乡去了,但男人们却留了下来,在尚水河的组织下成立了村民自卫队。自卫队在寨墙上架起土炮,小鬼子刚刚渡过唐河便遭到自卫队的迎头炮轰,恼羞成怒的鬼子将村子团团围住,自卫队凭借鸟枪土炮与鬼子整整对峙了三天,seo终于寡不敌众,被攻破寨门,尚水河见大势一去,反身连干了三大碗老酒,红着双眼,怒骂一声,跃上寨墙,双枪齐发,连毙包括指挥官在内的日军数十人,后被乱枪所伤,抢救下来后,藏至老屋院内的红薯窑内。撤离下来的自卫队员则登上老屋的阁楼,从鸽子笼旁边的天窗继续射击日军,直到全部战死。鬼子进村后全村搜索尚水河下落,最后被汉奸出卖,烧死在红薯窑内,可怜堂堂汉子被烧成一团。我爷爷也在这次惨烈的战斗中战死,年仅25岁,现在家里还留有他生前的一张画像,小平头,小眼厚唇,身着中山装,上衣口袋斜斜插着一只钢笔。
解放以后,老屋陆续接纳过很多人,即有远来投亲的亲戚,也有同乡的孤老,各种工作队,下乡知青等也先后在这里入住,还记得有个来自武汉的叶姓知青,没事喜欢跑到唐河边捉螃蟹和青蛙,然后穿成一串放火里烧的喷香,人很大方,经常分给我们吃。但有一次村里开批斗大会,亲眼看他手执一条皮带,将村里一地主打得钻到桌子底下,从此以后便再不敢享他口福了。知青走后,村里建电站,修水渠,几十个来自外乡的民工进驻老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每天放学回来都能闻到满院子的馍香。这些民工大多饭量惊人,开饭的时候每人手执一根一尺多长的条馍,蹲在墙根就着咸菜,稀饭吃的精光。
三
1976年的夏天,是许多人终身难忘的,手表唐河一改往日的温顺,突破围堤汹涌而来,仓促之间,村人扶老携幼逃到电站的堤渠之上,狭长的堤岸聚集了二千多村民,头上暴雨如盆,身畔洪水滔滔,很多人亲眼看着自家的房屋被洪水冲垮嚎啕大哭。为了吃饭,村里干部组织起会游泳的青壮年下水去捞上游漂浮过来的南瓜、冬瓜等,然后集中起来放大锅里煮,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捞上来的东西非常珍贵,可是人们并没有斤斤计较,煮熟后按人头平均分配,没有油、没有盐的南瓜稀粥我和哥哥抢着吃,吃了三碗还不觉得饱。三天后,天上开始有飞机往下空投食品,看着飞机就在头顶盘旋,东西投下来却飘到数百米外的水里,打捞上来以后饼干面包大多泡成了面糊,但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洪水过后,人们回到家,家只剩下淤泥里的一片废墟和瓦砾了,无家可归的乡民欲哭无泪,老屋的两层小院和偏房也全被洪水冲跨,所幸的是六间正房还在,只是后墙被后面倒塌的房屋砸去半壁,老屋在其他三面墙和九根盘龙柱的支撑下依然屹立不倒。门前的石榴树和葡萄树也在,父亲用几盆清水一冲仍旧青翠欲滴。以后的很多天,老屋成为了全村的赈灾食堂,院子里七八口大锅一字排开,顿顿都是红薯稀饭和面疙瘩,每人端一口大碗,密密麻麻蹲一大片,只听喝粥之声不绝于耳,场面煞是壮观。
经过这次洪灾,人们意识到这片洼地的危机,决定整体搬迁到高处安家。在当时公社的组织下,废墟中的砖石和木料不分你我都集中起来,由公社统一调用,在新址上搭建新房,记得当时老屋倒塌的马房、客房等物料很多,拖拉机整整拉了三天才完。
四
整体搬迁后,我们全家守着老屋又住了三年,老屋凸立于空空荡荡的原野之中,那个时候的夜是永生难忘的,在清风明月之下,唐河的清流声、风过芦苇的瑟瑟声以及稻田沟渠的蛙鸣连成一片,让人感觉时光即使在一万年以后依然会这样的流逝……
三年后,全村土地承包,老宅地成了别人的责任田,花卉大队在新村给我们划了一片宅基地,并考虑到搬迁时的贡献,为我们建造了三间红瓦房。记得拆迁时,由于老屋的柱子和屏风连成一体不能拆离,是父亲请了城里的卡车才拉过去的。推墙的时候还发现有许多残留的空弹壳,奶奶当时独自一人坐在那把太师椅上,双手放在膝盖上,瘦瘦的身体一动不动,却没有流泪。这栋不知是祖上哪代也不知是什么年代构建的老屋就这样永远消失了。
新建的房屋基本上还是原来老屋的格局,父亲也要求尽量恢复原来老屋的样子,但古朴凝重的感觉毕竟是不能复制的,新屋落成后不久,我们便相继离家求学,父亲也调到市区工作,随后便搬到城里去了,和老屋越来越远,父亲委托同乡的一个老人住着代为看管,我们便很少回去了。
一别多年,再次回到老屋,院内杂草过膝,老屋在同乡众多的小楼包围之下,已显得低矮破旧,斑驳的墙体和满目的蛛丝如无人赡养的老人,任凭着岁月的摧残,曾经庇护过几代人的老屋沧桑的让人流泪。
唏嘘中离开老屋,路遇的同乡已经多不认识了,但突然听到一声:“大堂屋家的,回来了?”,便一下子百感交集,引以为荣的老屋依然是乡人心中的大堂屋,而我们也依然是大堂屋家的人。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