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野心的本田 讴歌需要以耐心为代价

      我的日志 2008-6-6 14:3

600多辆,这是2008年第一季度讴歌在中国的总销量。事情似乎正在慢慢变好。

不久之前,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事业部部长清水保匡表示,在轿车领域,讴歌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品牌,产品线会根据中国客户的需求导入国际最新车型,就目前的产品线来看,在短期内我们还没有确定导入新产品的计划。

“兴许在明年的上海车展上你们能够听到一个震撼的消息。”清水保匡对《汽车商业评论》说,“在2009年我们可能会推出成本更低让用户更接受的车型,相信这款车能够满足用户这方面的需求。”

对于讴歌在中国市场进展缓慢的原因,清水保匡第一次说出了真实情况。刚刚进入中国时,由于本田根本不了解中国的情况,大部分工作是在摸索中进行的,从最开始的官方审批到后来特约店的审批工作,本田所花时日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而这种水土不服导致讴歌在起步时速度非常缓慢。现在,本田有足够的耐心把这个市场建设好,无论是5年还是10年。

相对于此前的冒进与此时的耐心,讴歌中国在清水保匡上任之后已经变得越来越靠近真实。这无疑是本田的闪光点。最近我们注意到了本田的另外两个闪光点。

在5月21日举行的年中新闻发布会上,本田社长福井威夫除了宣布本田Cub(弯梁)系列摩托车全球累计产量达6000万辆之外,还声称本田将扩大混合动力车型的产品线,以实现混合动力汽车的真正普及。

这个被本田在全球广而告之的、正在研发全新的混合动力专用车将采用新开发的平台和小型、轻量、高效的“综合电机辅助系统”,本田还暗示这款车将具备极有竞争力的价格。

为了增强混合动力车型的生产能力,本田计划在日本铃鹿工厂增设混合动力系统电动马达的新生产线,在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数量将提高一倍以上。新生产线将于2008年底投产,加上现有生产线7万辆的年产能,届时,日本铃鹿工厂混合动力系统的年产能将达到25万辆。这款混合动力车型的上市日期在2009年。

2009年之后,本田还会以在北京车展上颇为令人惊艳的CR-Z为基础,开发出一款“新型运动款混合动力车”,还将推出飞度(Fit)的混合动力版车型,以及新一代的Civic Hybrid等,本田甚至预计了以上四款混合动力车型的年销售量将达50万辆左右。

本田的闪光点还不尽于此。福井威夫还在同一天(5月21日)宣称,本田全资的飞机公司(Honda Aircraft Company Inc.)所生产的小型喷气机Honda Jet开始在欧洲接受订单,在欧洲的售价与北美一样,为390万美元一架,并计划于2012年下半年交付使用。本田Racing F1 Team的英国选手巴顿将成为欧洲第一位HondaJet的拥有者。

本田在宣布小型喷气机接受预订的同时,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已经宣布在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地展开Honda Jet特约店的建设工作,甚至已经表示与北美地区合作过的美国Flightsafety International公司合作,在欧洲专用设施内对飞行员进行最高水平的训练。

本田的闪光点实际也就是本田的野心。讴歌在中国的野心需要以耐心为代价,那么对于野心勃勃的混合动力计划和小型喷剂飞机计划,本田想必应该有足够的准备。野心以耐心为基石,那就是一个公司真正的闪光点。

当本田汽车在2007年推出S2000跑车之后,不少消费者认为这应该是本田 FR敞篷跑车的最终版本。但是今日记者了解到,随着跑车热潮的再度兴起,本田汽车公司将继续开发S2000的后继车型,并且将竞争对手锁定为宝马Z4。
当初本田汽车为了迎接千禧年所开发的S2000是继1963年S500以来第二款FR产品,虽燃这款车型历经小改款和动力提升,但是消费者对这款车型的新鲜感却不高。先前受消费者到用车观念改变而逐渐式微的跑车,却因为消费者重新注重操控乐趣而再度复活,当然高油价对这群人来说并没有太大影响,也因此本田决定在2010年推出第二代S2000,而主打市场则是北美地区。
以双座敞篷FR跑车为基础所打造的新S2000,外观造型改走豪华路线,并赋予强烈的高科技肌肉感,而本田在21世纪所大量使用的六角水箱护罩,将会与车头紧密结合。基于车体安全结构和便利性等因素,电动硬顶敞篷可是新车型的标准配置,一来可取代已经停产的两门轿跑车——Prelude,二来能随时转换身份,这对车主来说肯定是好事。
动力上将换成排气量2.5升的DOHC iVTEC引擎,直列4缸发动机可发挥至少183千瓦。但最让人兴奋的是,这款重新调校的发动机将搭配双离合器变速系统,不过本田为了和宝马Z4一较高下,可能会配置顶级3.5升的V6引擎,保守估计马力上探228千瓦,因此在车身轻量化情况下会有不错的动态表现。此外六速手自排也将成为新S2000的选项。
不过离正式发表尚有1年半的时间,这段期间是否会有什么新技术出现谁也不敢说,但可确定的是新S2000必定比现在销售车型更强悍。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