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声录音分为4个阶段:
一 录音前准备
二 录音
三 编辑+初混
四 混音
一 录音前准备
有人在下面嘀咕,录音前有啥好准备的,给歌手打电话约时间来了就录,最多事先架好麦克,准备好伴奏带而已。我一粉笔头砸过去砸在这位同志的嘴里,专业精神!录音前有很多事情要准备,需要写一个书面的计划。
比如大家都知道歌手会跑调,而且他们永远没有拍子,但他们跟着唱就会好很多。所以你要做一个主旋律的MIDI轨,用他能完全听清的音色和音量给他听。但根据试验表明,大多数歌手对跟MIDI轨唱的效果不如跟别人唱,所以最好你在录音前找个人或者自己先练练要录的歌,预先录一遍然后用AUTO TURN之类的把调和拍调准了,歌手来了就容易录的多。大牌歌星都很忙,都是没有时间去练新歌的,棚里的时间也很紧,她要抽时间去陪领导吃饭,陪大款睡觉,出席各种PARTY,举办各个演唱会,所以她没时间准备这些。如果是小歌星或者是自己录自己则容易的多,先练练,然后预先录一轨把调子和拍子用软件调整到“完美”状态,然后跟着唱。
录音前还要对整体制作有个宏观的认识,哪个部分需要什么样的感觉,都要在谱子上给歌手注明,自己也要留一份来对你的轨道以及效果的使用有个客观的认识。比如哪里一句需要有力,激情,哪里要柔情温柔,都要在录音前有个认识。
另外要对轨道的分配和数量要有认识,比如主歌的时候需要一种很温柔深情的感觉,可能就不需要很多次叠加或者就不需要叠加,高潮的地方需要很有力很爆发的感觉,需要几个大层次的叠加,每个大层次的叠加又分为几个轨道的叠加,这些大层次的叠加在空间里的位置,EQ上的设定等。又如和声需要录多少轨,分为几组,摆位如何都需要在录音前在头脑里有清醒的认识。
另外一个要准备的是要对设备要有良好的计划,歌手来之前要对你大概要使用的设备,线材等要有大概的规划。比如今天需要用哪些麦,在录音的时候哪些轨道上要进行轻微的压缩等,需要多少根XLR线,话筒架几个,等都要有预先的计划。
以上的准备活动繁琐无聊,开始的时候大家最好养成录音前写计划书的好习惯,计划书要具体到你用哪根话筒插在哪一路话放上,你的歌词,歌词上要标注各种地方你的处理构思,你的录音时间上的分配,如果还有乐器或者音乐的话,你各个乐器
另外一篇:
很多玩录音的朋友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在缩混一个比较多轨的伴奏乐队跟人声混合的时候,会有一个现象。就是在乐曲前段,乐队声音小的或者是弱奏的时候人声跟乐队的比例刚刚好。而且音色圆润。。但是当乐队强奏或者是高潮乐段的时候人声就给吃掉了。。
一直有人解决的办法就是把人声推大,。。企图跟乐队抗衡。但是最后把人声推大了。。几乎把电平推破还是没能从乐队的气势中显漏出来。只能隐隐约约的听到。。另一个办法就是把人声做尖一点。冒一点。但是跟前面的人声差异很大。。
嘿嘿郁闷吧。。。
其实要解决这样的办法就需要采用缩混时的“加减法则”!如果你的乐队中低音乐器多就更需要注意。方法其实很简单:
乐队庞大的时候采用减法。在乐队中占比重比较大的乐器的轨上加上高通的滤波插件。把30-160HZ的低音给过滤掉。
一般看什么乐器。如果是BASS那你就把30HZ-40HZ以下的低音全部干掉。因为30HZ以下的频段已经被人耳听不到。而且对人体有害。关键是他的实际存在会影响你的音箱低音单元的正常工作。做无用的功。如果是钢琴就把60HZ以下的干掉。其他的低音乐器根据上面的例子你自己进行摸索。
有人就会想。。那是不是高音乐器就不用过滤??错。。一样要过滤。而且宁愿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因为我们以为高音乐器是没有低频的。NO。。有。只是我们有的时候没有听到而已。MIC在录进声音的时候是来者不拒的。有什么收什么。所以我们对高音乐器一样公平对待。砍掉!!小提琴按我的经验就是干掉80-160HZ以下的低频。过滤的时候用耳朵听一下。听听会不会影响他的音色。其他的乐器我就不罗嗦了(因为我比较懒。。嘿嘿,你们就自己去摸索吧)
我的原则只要不影响乐器的音色。有多少无用低频干多少。
当你把这些工作完成后。你再把人声放到乐队里LOAD一耳朵。。。嘿嘿。。如果没有效果,你拿把刀到我家砍我。。。。整体乐队的声音不但没有变薄,而且定位会比以前清晰。人声会比以前更通透立体。。SOLO的乐器的方法跟人声是一样的。大家变通一下就可以了。
关于“缩混的加法”。其实大家都能明白了。就是乐器少的时候,就采用加法准则。尽量增加乐器的低音氛围。这样会显得声音很宽。理论原则还是在不影响乐器本质音色的情况下。
文章来自:震宇技术论坛/震宇古牧 2006-6-15 01:35 有节选了一篇:
主唱:往往需要在音乐里处于显著、靠前的位置,通常可以通过提升中频来实现。主唱是音乐最关键的部分,要求能听清每一个字又不让人感到烦扰。对于不同特点的人声,处理方法各不相同,需要通过多听来判断。
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男声和女声的处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我前一阵刚完成一首男女声二重唱歌曲,男歌手和女歌手在同一个录音棚录音,用的都是U67话筒,但声音的差别让我大吃一惊。
我对他们分别进行了均衡处理,见图8(抱歉在原文里没有找到图例)。男声我用坡形均衡曲线在高频区提升了1dB,女声我在8.8kHz衰减了3dB。由于男歌手那天感冒了,鼻音较重,所以我在5.1kHz衰减了5dB,在7.5kHz提升了2dB。女声的低频区我分别在733Hz和283Hz提升了4dB,目的是用女声低频来补充男声。有趣的是我对男声和女声都在2.5kHz作了提升,可见提升中频对于人声来说有多重要。
背景人声:有两种类型的背景人声,一种是标准的高八度合唱,我通常使用与主唱相同的均衡设置;另一种是有3-4个不同声部的背景和声,声像范围跨越整个声场,这时我会使用不同的均衡设置,要让他们听起来富有空间感并且超凡脱俗:对于高声部和声,我通常过滤掉400Hz以下的频率,对于低声部和声,过滤掉100Hz以下的频率,在不丧失合唱清晰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中频(1-4kHz)。在中高频和高频我做了较大提升,直到听前来犹如天使发出的声音。
念白:对于那种不许要与音乐相融合的念白,可以让声音尽量厚重,尽可能保留更多的低频。如果想让宣讲者的声音听起来犹如上帝般宏亮,可以根据情况提升60Hz及120Hz。然后提升7kHz附近的高频。有时需要降低一点中频,但要注意不要丧失声音的清晰度。
正确的均衡处理可以成就作品,而错误的均衡处理会毁掉作品。这主要取决于操作者的听力、经验、知识,经验不能在课堂上传授,只有多实践、多体会、多创新。总之,在混音时千万不要忘记多转动均衡按钮!
EQ:也就是均衡,因为话筒的拾音频响曲线差异的以及歌手嗓音特征差异,一般根据录出的人声实际效果作适当处理,比如有的歌手声音太尖,有的听起来很闷,有的鼻音很重,有的唇齿音很重,这些都是由于声音各频段的强弱不均衡造成的听觉差异。可以通过EQ对各频段的声音信号均衡(增减)处理,能起到改善作用。
激励器:也叫谐波发生器,能将声音在某些频段增加一些随机的谐波,合适的激励会给声音带来美化的成分,激励器和EQ的区别是:EQ只是调整某些频段的信号强弱,激励器是在某些频段增加新的声波成分。不合适的激励对声音有破坏作用,使声音听起来很“脏”。所以很多人常常不做激励处理。
压缩(压限)器:自动调整声音电平的动态范围。说通俗简单点你明白得更快:就是自动将时间轨上所有的声音信号做以下处理:当声音小的时候,按预调整的参数提升音量,当声音大超过某个界限的时候,开始按预先设置参数的比例压缩减小音量,最后的结果是改变整个声音轨的动态范围(最大音量和最小音量的差值),通常压限器的作用是减小动态范围。经过压限的声音听起来更饱满、有力,声音小的地方听起来不费劲,声音很大的地方也不震耳。
混响器:美化声音,让声音听起来有空间感,声音圆润通透。
古牧 2006-6-15 01:39 我这里所说的前期录音,主要是指拾音过程之后,直到记录过程之间的工作。
一、注意电平标准的问题:具体参见本教程第一章。
二、注意录音电平:
我这里所说的录音电平,是指的记录电平,也就是在多轨机或者电脑上所显示的电平。关于这一点,没什么其他可说的,就是要在不过载的前提下,尽量的记录更大的信号电平。这样,才能在后期缩混的时候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噪声。另外,声音的电平越大,在数字声音中,他的量化就越细致,也就是说,声音的细节部分的损失也就越少,那样,我们就能获得更真实并且更丰满的声音。
三、人声录制的切点问题:
当然,如果你用软件录音,人声的切点可以反复修改,直到完美。但如果你用硬件多轨机来录制人声的话,前期录音时的切点就显得很重要了,那么,切点最重要的是不要被听众听出来。怎么养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只要遵循下面的原则,我们就可以轻易做到:
以上的图例中,字母代表有唱词的地方,等号代表呼吸的气口,而“/”就是我们的切点了。原因是每一个字在发声的时候,都有一个比较长的发声过程,我所说的比较长,是指针对我们录音师的反应时间而言的。而这个字在发声的最开始从无到有,是一个动态的突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声音出现了某些变化,由于声音的掩蔽效应,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也就听不出来的。而且,在呼吸完成之后,下一句开始之前,是有一个短暂的空隙的,如果你能把握这个空隙,你所“切”出来的声音就是最流畅的。
其实,前期的“切”声音实际上是一个熟练工种,当真正熟练以后,你甚至可以做到从一个字的中间开始切而不被人听出痕迹来。
四、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一定要在前期录音的时候作详细的分轨记录,那样,我们后期缩混的时候就可以非常方便的知道每一轨都录了什么,不用再费力去找了。
古牧 2006-6-15 01:41 制作出商业CD的声音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