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速5厘米》看过一遍后紧接着来第二遍,不休息,不间隔,不插入别的任何动作,第一遍熟悉大概剧情,第二遍才是把心贴上去细细的品味。因为没看过此片的小说或漫画,只是单纯得从这部分为三个小短篇的动画中去感受一些东西。
看过一些喜欢这部片子的人们写的影评,大家都沉浸于远野、明里、花苗三人之间心里距离的一种纠葛。而于我故事本身也许不是主题,场景>情节>人物,是我接连两遍后的直观感受。
《秒》的场景实在用心且赋予想象。看了花絮采访新海诚讲到制作小组会去各地取景,片中呈现出来想达到的效果就是让熟悉这个地方的人觉得:啊,真的是这样的;让没有来过这个地方的人觉得:原来这里是这个样子的。这是他的目的,所以《秒》的场景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极尽真实,真实到教室电灯眨巴得逐一明亮、真实到车站检票机上光泽的棱棱角角(看到这个画面我都会想到北京地铁即将上岗的新检票机)。但是如果动画只是利用一些技术将实景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充其量只是让观众佩服画师的技术,这样的场景再多也只是片中点缀。而《秒》的场景之所以让我认为可以凌驾于内容之上,是因为他真正的出色是在精细真实的基础上营造浓厚的氛围,而氛围的作用则是时不时得探击人们的内心深处。
比如第一篇《樱花抄》中,从远野登上列车开始,耳边就不断得充斥着各种杂音,包括列车行进的声音,远野内心的独白,暴风雪声,站台上永远都在通知停留与晚点的广播……这些声音搅得人内心烦乱,加之急切盼望见到明里的心情,如果观众此时入戏,自然而然得就能和远野融在一起躁动。而当远野终于到达目的踏上无人的站台上那层白雪的时候,一切声音都消失了,世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内心也开始恢复平静,然后见到明里,稍做休息后走出车站(很多人已经评论过这一段明里见到远野后揪住他的衣角哭出来的情景,我对此的理解未与他们有不同,不详述了)。此时已是深夜,请注意此处,万籁无声,连背景音乐也一并停止,空无一人的街道并没有让人恐惧的黑洞洞,有雪白色的映衬,眼前的画面倒多了几分温馨,就在这个世界一丝声息都没有的时候,细小的雪花只是因为重力作用而无声的落下,真安静啊,安静到似乎我们已经走入了远野和明里的内心深处,而小雪花的飘落又让我们感受到这份纯纯的感情是如此的真挚无暇。
《秒》里的雪花总是在要进入人物内心深处的时候无声落下,还有一次是在第三篇,远野手机响起交往三年的女友的电话,但他没有接,停下脚步仰天轻叹,此时的夜晚已经不是小时候与明里见面时那般温馨,黑洞洞的天空加上压顶的高楼,告诉我们成年人的世界有多厚重,此时雪花再次无声飘落,如果将自己融入到远野本身,我会觉得这雪是在洗涤我心灵上附着的灰尘,但同时又会多出一分无奈,雪确实能吸走杂音,却无法洗去灰尘,也就是说雪能创造好的环境,却无法改变一个人。
《秒》的场景又是赋予想象的,多次出现鸟儿(纸飞机)一飞冲天的画面,而且一冲上天空便不再是我们脑海里惯有的云层,而是宇宙、星云,远野多次眺望的也不是什么夕阳或朝阳,而是宇宙。新海诚直接将宇宙与大地相连,这种画面实在少见,尚无法理解这样的画面于情节本身有何寓意,只是觉得一飞冲天就翱翔进宇宙,无论是人物还是观众自身,都得到了一种极大的释放,而将眺望的远方换成宇宙,又会让人感觉一片茫然,未来这么大,我要找的会在哪里。
至今不明白火箭升空时为何会将画面分成明暗两部分,是真实场景需要还是对剧情有所指呢,这个火箭升空倒是让我想起《三峡好人》里也有一处火箭升空,而且两部片子中的火箭升空都发生在画面中人物对话到语塞的时候,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何处呢?希望已经弄懂了的同学能指教一二。
《秒》就是在场景中营造了氛围,用氛围烘托了情节。其实对于情节或故事本身来说,表现这种心之距离的影片为数不少,而且距离感也是人们现在对于情感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因此《秒》本身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亮点,与其强大的画面相比,等级稍次。人物方面,远野、明里、花苗三人的形象设计再普通人不过了,其实三人完全不用在形象上让观众记住,因为他们不是圣斗士,不是犬夜叉,他们就是普通的人,放在人海中,就是你、我、他,所以无论他们是谁,人们该记住的还是精美的画面,也许还有故事情节。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