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的喜剧电影

      乱弹 2007-7-19 10:7
1. 《小字辈》
长影厂的知名喜剧影片。也许是为了平息当时上海知青回城无奈从事服务行业的愤怒暗流,编导恰当选取了公共汽车司乘人员作为人物群体,暗示年青人应干一行爱一行。这部影片十足的青春气息让人对上海这一大城市充满的无限向往。从一点来说,这是影片的成功之处。另一方面,这部影片捧红了两个小生:迟志强与王伟平。之后迟志强迅速窜红,但因个人品性问题在数年后入狱,也成为当时的大新闻。而王伟平则低调得多,他也是上影厂四大小生中最为低调的一位(另三位为郭凯敏、毛永明、何麟),但其艺术生命却是最长。只是他目前已不能以男一号或男二号出场。这两年在电视剧中最为著名的两次露面分别是《忠诚》(市长)与《走过花季》(童老师的老公)。


 2.《爱情啊你姓什么》
这应是当时喜剧片中说教性与娱乐性结合得较好的一部。影片描述了一个旅行团的几对恋人或是夫妇在新时期价值取向的变化。片中的名人有:王伟平、乔奇、孙景璐、张闽、洪学敏、寇振海、程之、达奇等。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爱情不姓钱,而应是人间的理解与真情。与《小字辈》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故事背景没有安排在中国第一城上海,而是以苏杭为拍摄场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片子为江浙园林旅游带来了无限商机。可惜的是,片尾达奇的出场极其生硬:达奇饰演的一位解放军高级军官向烈士的母亲敬军礼。何苦在这个大团圆的时候来褒奖一下时代最可爱的人呢?而且是以这种方式。


 3.《邮缘》与《女局长的男朋友》
这两部片子集中了郭凯敏、陈燕华、张闽、何麟、牛奔、闪增宏、严顺开等明星。导演桑弧的功力虽然是显示得十分充分,但是也许是受上海本邦滑稽戏的影响太大,片中的很多噱头给人以纯属巧合的印象,更可笑的是,这种巧合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严重影响了其喜剧效果。1985年拍摄的《女局长的男朋友》作为《邮缘》的续集更是夸张地延续了这种巧合,大大影响了艺术性与观赏性。但是,从这两部片子里,我们这些非上海人认识了陈燕华。这位上海电视台当时的当家花旦的确将上海女性的优秀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她对人物的把握与发挥也是让人过目难忘。特别是她的娇嗔一怪、宛尔一笑,更是让当时很多年轻工人夜不能寐。


 4.《烦恼的喜事》
这是陈燕华的另一部代表作。虽然她在片中只是一个配角,但我已将主角们忘得干干净净。这也是讽刺当时上海大办婚礼恶俗的宣传工具。只可惜的是,这股风时至今日也未被刹住,而且是愈刮愈烈。陈燕华饰演女主角的姐姐,一个在母亲影响下把自己当作商品的时髦女子。记得当时影片中揍份子的起价是二十元,现在翻了几倍了?


 5.《阿混新传》
严顺开的代表作,只是这是他一部失败的代表作。我记得这部片子是取材于当时四川本地的一部谐剧,由四川笑星沈伐主演。严顺开借阿q的东风,接演了这部片子。在影片中,五十上下的他演的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没有什么文化(当然,这一切都要算是四人帮头上)的青工。无疑,他在组织与爱情的洗刷下成为了有为青年,同时获得了美女的青睐。恐怕也只有我这种人才记得住这部拙劣的喜剧。从艺术成就上讲,影片与严顺开本人均是惨败。


6.《父与子》、《二子开店》
南水峪的故事已经将陈佩斯“天生我才必有用”系列分析得较为成功。我只想补充一些。这片子大概是刘佩琦第一次在影片中露脸。当时我看他便觉得这人怎么长得这么硬。宋丹丹在这几部片子中也有较为出色的表演。从艺术成就与影响力上讲,它们无法与1979年出品的《瞧这一家子》相提并论。


7.《快乐的单身汉》
我一直犹豫这部优秀影片是否应算作喜剧,暂算作轻喜剧吧。无疑,这是一部从演员到剧本均很出色的影片,我已在前几天的文章中有详细分析。最为重要的是,这部片子向外界推出了一批明星:刘信义、马晓伟、龚雪、詹萍萍、何麟。老一辈的明星,如康泰、战车等人也是尽心尽力,为影片增色不少。不过,当我前两年重温1979年拍摄的《好事多磨》后,我觉得龚雪在前后两部影片中没有太大的突破,始终以娇小文弱示人。这种本质上的突破直到《大桥下面》中才得以实现。而上文中的所有年青演员,均凭此片进入了一线行列。


 8.《小小得月楼》
这部片子有两个版本,一是全国公映时的普通话版本,一是在江浙沪地区公映的地方话版本。从故事情节上讲,这应是六十年代一部喜剧影片(《满意不满意》)的续集。只是当时的主人公已成为片中毛永明的父亲。令人厌烦的是,本片时不时要唱一点苏州评弹或是类似的地方小曲,让我们这些外地人看看便想睡上一觉。毛永明在片中的演技是鹤立鸡群,这主要是归功于其它演员多数为本地的戏剧演员。


 9.《瞧这一家子》
这部片子应属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女导演王好为初出茅庐便出手不凡。影片阵容强大:陈强父子、刘晓庆、张金玲、方舒、陈裕德等人确实把电影当作了自己的事业。一些小的配角,也由刘钊、马季等人扮演,虽只有一两个镜头,但是却让人永远记住了他们。刘晓庆扮演的张岚的确是与众不同,她也凭这个角色获得了文革后第一次百花奖的最佳配角奖,从此开始了她今后二十年间的辉煌。影片中小红的扮演者方舒更是让人意外。当年她正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极好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她的那种矜持与羞涩让人又怜又爱。还记得下面的经典镜头与对白吗? a. 张岚拿着小洋伞惊慌失措地在小船上大呼:打懵,把他打懵!把他打懵! b. 陈佩斯演的胡嘉奇教人跳舞,嘴里念着:如火如茶(别字) c. 小红对胡嘉奇深情地说,我发现你变了,变得不吹牛了(典型的周星驰风格) d. 老胡(陈强)请书店售货员张岚递给他一本电路或是机械类的书,刘晓庆正在打电话,随手甩给陈强一本《计划生育》。 e. 张金玲演的胡嘉瑛误以为正在修机器的老胡是自己的对象玉林,神神叨叨地埋怨老胡是老古董,老病号陈裕德也在旁边添油加蜡。真相大白之时,老胡与嘉瑛十分尴尬,老病号又开始装心脏病,一手开始搭脉测心跳,同时两眼翻白。(我们大笑)


10.《少爷的磨难》
陈佩斯的另一作品。无聊得大多数人忘记了它的内容。我只记得陈佩斯一人饰演父子二人,女主角是海外华人扮演。


11.《苦恼人的笑》
李志舆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潘虹的代表作。我一直认为这部片子是潘虹仅次于在《人到中年》中表演的一部电影。同时,秦怡、乔奇、程之在片中也有较为出色的发挥。导演杨延晋在这之后又有了《小街》与《t省的84、85年》(港名《t省风暴》)。很难想象这部思想性与艺术性极佳的电影是在1979年拍摄的。影片中造反派们捉弄程之饰演的教授,给了他零分。另一个无知女子不服,说零分太高了,要给负零。真是妙哉!还有,造反派们把用于肛插的体温计含在嘴里,还自我感觉良好,一副陶醉相。真是无法笑出来。严格来讲,它不是一部喜剧片,我更想把它当作一篇寓言。


 12.《美食家》
影片把陆文夫的同名小说演绎得出神入化。在拍摄影片之前,已有了同名的电视剧,且已大获成功。影片的导演是很有冒险精神的。也许,陆文夫与导演不同意这是一部喜剧。王诗槐、夏天(曾在《羊城暗哨》中扮演假“梅姨”)、詹萍萍、卢青(《巴山夜雨》中的配角)、叶志康等人用深厚的内功将这出大宴出色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更让人叫绝的是,影片利用镜头大力宣传了淮扬菜的美食文化。而这一切,几乎比李安的《饮食男女》早了十年。


13.《京都球侠》
峨影导演谢洪最为成功的一部影片。看看其强大的阵容吧:张丰毅、孙敏、王姬、管仲祥、于绍康、欧阳奋强、陈佩斯、姜昆、唐杰忠、刘江等,还有当时法国的二流女星拉芳(与化妆品同名)。谢洪借二战期间迪纳摩足球队的故事东拼西凑地将其移植到清末,拍成了这部影片。从商业上讲,这影片是成功的,从社会意义上讲,这影片也是成功的。唯一让人觉得揪心的是,几年后,女主角拉芳在法国失踪,随即发现死亡。死因当时不明。


不知道大家看过几部,央六没事就会重播,我比较喜欢这类型的片子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