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的日志 2007-7-19 9:0
111111
童年趣事之抓泥鳅   文 / 挺挺欲立
 
泥鳅,有个外号叫水中人参,据说十分的清凉滋补。
母亲做的一手好菜,尤其是辣椒煸泥鳅。小时候在农村,鸡鸭猪牛这一类的肉食一年难吃上几次,但泥鳅、青蛙这些个野生小动物倒不算稀罕。父亲出门耕田,时不时就会抓些回来,大大小小半桶子。母亲会将这泥鳅里头大条的挑出来,剖了内脏清炖,说是连汤喝了十分的滋阴。中条的和时鲜刚上市的葫子切条一起焖煮,实在是鲜味非凡。只将那挑剩下的一色筷子头大小的小泥鳅,养上几天,也不用剖内脏,就直接下了锅,听着哪可怜的小东西们在热锅里活蹦乱跳,奋力挣扎,只一会儿就没了声息。母亲这才下了油下了盐,又是煎又是煸,最后放上家乡特有的超辣土辣椒,一盘又焦又脆,又香又辣的辣椒煸泥鳅就上桌了。小泥鳅不大不小,一口一只,当真是让人胃口大开,余味无穷。令我现在想起来还口水直流。
因为喜欢吃母亲做的煸泥鳅,自然也就爱上了抓泥鳅。
最笨也是最简单的抓泥鳅方法,就是“挖泥鳅”。找一条看上去别人没挖过的小水渠,淤泥越深越厚的越好,用泥草把二端堵起来,勺干净水,赤着脚叉着双手将淤泥一寸一寸地翻过来。可怜那自以为躲得严严实实,躺在泥土里自在逍遥的小东西,忽然间被人翻了个底朝天,夹在泥巴里傻傻的一动也不动,只二指一夹,就进了鱼篓。一条三四十米长的水渠,运气好的话可以翻出一大碗泥鳅来,这在我们缺荤少素的童年,可是一份不错的蛋白质哦。
大人们是不屑于汗流浃背地在烈日下挖泥鳅的,他们使用的是带点技术活的抓泥鳅方法,叫“捕泥鳅”。泥鳅有个特性,喜欢“力争上游”,据说是听了雷声就会“逆水而行”。我屡屡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在千百年来与自然的斗争中掌握了多少生存的技巧!又创造了多少奇巧无比、简单实用的工具呀!就拿这“捕泥鳅”的工具来说吧,一个热水瓶外壳大小的竹编篓子,底端没有洞,口子不象热水瓶口一样修得光滑圆润,而是让竹条松散地束在一起。挑那天气闷热看着要下雨的傍晚,将这玩意儿放在水渠的入口或是二块水田流水的缺口处。也不用饵,那泥鳅就会自觉自愿地从竹篓口处奋力钻进去,只是钻进去容易再出来就难了。大人们只等第二天睡醒了晨觉,扛着锄头,就象到菜地里摘菜一样,拎回来十几只竹篓,二三斤泥鳅一般是少不了的。
到后来,也不知道是哪位“聪明人”发现了一种高效率的抓泥鳅方法,差点让家乡的泥鳅“断子绝孙”。我们喝的自来水里面是要加一种化学物叫“漂白粉”的,这漂白粉少量用可以消毒,量要一大就是有毒了。有一年县自来水厂进的一批漂白粉不知道是见了光还是进了水,总之自来水里是不能用了,就把它廉价卖给农民替代熟石灰沤田用。农民们往水田里撒漂白粉的时候,惊奇地发现田里面的泥鳅都晕晕乎乎、争先恐后地钻出泥巴趴在水面上,平时以又滑又溜抓不上手著称的小东西,这会儿倒象是抽了筋一样软塌塌的任人捡拾。更奇怪的是抓回家后放在清水里养一会儿,它又龙精虎猛滑不溜秋地清醒过来。这个发现可让这平时干不死、涝不死、挖不绝、捕不绝的小东西遭了殃,一时之间田头地角到处弥漫着漂白粉的味道,夹杂着没有捡拾干净的泥鳅尸体的臭味。
现在偶尔进菜市场买菜,看着装在水盆里钻来窜去的小泥鳅,我的脑海里还会涌现出那场有如南京大屠杀的惨境,我不知道现在的人是用什么方法在抓泥鳅,听档主说野生的已经很少,大多是人工养殖的了。
    想起这些童年时和泥鳅有关的往事,心里不禁比较:到底是古人聪明呢?还是今人聪明?
现在的人也许有些聪明得过了头吧?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