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孟之道---民本思想

      读有所获 2008-6-30 18:27

题记:

“思”“子思”也,名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战国初期思想家,鲁国人。相传子思曾受业于孔子弟子曾子。他一度迁居卫国,又至宋国,晚年才返回鲁国。子思发挥了孔子“中庸”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成为自己学说的核心。他宣传儒家“诚”的道德观念,并视之为世界的本原。后“孟子”受业于“子思”,全盘接受并进一步发挥了他的学说,从而建立了思孟学派。

資治通鑒:

初,孟子師子思,嘗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義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義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下樂為詐也,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資治通鑒.第二卷》)

学习体会:
  
当初,孟子拜子思为师,曾经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第一位的。子思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孟子问道:“贤德的人所用来教育百姓的,也就是谈仁义就够了,又何必要说利益?”子思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在上位的人不讲仁,那么老百姓就无法安分了;在上位的人不讲义,那么老百姓也就喜好做尔虞我诈之事,这就会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都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这是当初孟子拜子思为师时,两人关于治理百姓何为先的一段对话。从对话的内容看,两人的观点是不同的。子思主张治理百姓第一位的是让百姓得到利益,仁义原本就是利益,利是义的完美体现,用利益安顿人民,才能弘扬道德。子思同时指出“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在上位的人要讲仁,否则老百姓就无法安分;在上位的人要讲义,否则老百姓就会尔虞我诈,这是一个上行下效的问题。而孟子主张治理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不必要说利益。可以看得出,子思的主张比较务实,孟子的想法比较务虚。
       从古到今,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需要的是温饱和有蔽身之处。用当代的话来说,老百姓需要的是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需要的是酒足饭饱,心满意足,需要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健康、安全等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利益得到了满足,弘扬道德自然就没有问题了。如果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而向他们讲仁义道德,那就显得太苍白无力了。因此在这里,子思的思想还是值得肯定的。另外,子思“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的观点,提醒为政者要模范践行“仁义”,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分守法,和谐相处;如果为政者不仁不义,就会给社会造成最大的危害。


后记:

  
《资治通鉴》

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标签集:TAGS:仁政 王道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