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笔记之《艺术概论》

      优秀文章汇集Excell 2006-2-13 15:51:00
www.my510.cn/forum/adecoler.php?articleid=142258&userid=2347
--------------------------------------------------------------------------------
摘抄笔记之《艺术概论》(二)



  虽然这两个月一直是紧张的学习月,为了要赶在还书日期前完成,每天回来还是紧赶慢赶,终于在今天晚上完成了这第二章《艺术门类论》的整理。这一篇里详细的描写了各种艺术的分类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和类型,这对于从整体上来具体了解和把握艺术实质是很有帮助的。我一边看一边在电脑上输入,我一直就想很快的去敲那些关于文学的字,虽然不是很多,可是书里偏偏放到了很后面,我还算比较有耐心,因为不想马虎的错过关于美术舞蹈和音乐的描述,耐着性子等到了最后。
   这一章占去了二万三千字,接下来第三章是《艺术发展论》。这篇里面恢复原来使用的章节标记以及修改了第一篇里的标记,发现用英文大写数字表示,实在没有中文好使;并将原来的标题"我的摘抄笔记——《艺术概论》"改为现在的题目。
   以下是紧接着上一篇"摘抄笔记之《艺术概论》(一)"后面的内容:
  
  
   第二章艺术门类论
   第一节艺术的分类
   整个艺术系统,是由众多不同的艺术门类组成的,每个艺术门类又自成体系。艺术理论研究的任务,除了要努力掌握艺术的共同规律之外,也要努力掌握各门艺术的特殊规律。研究艺术的分类问题和各门艺术的特征,不但有利于对复杂的艺术系统的深入了解,也有利于把握各门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在有关的艺术活动中,也会实际掌握到艺术分类的问题,因此,这样的研究具有认识的和实践的价值。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艺术的门类,自始就不是单一的;而且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更是愈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艺术是从生产劳动中孕育出来的。
   原始状态的艺术只有两种类型:造型艺术与歌舞艺术。
   电影在十九世纪最后几年萌芽之后,旋即风靡世界,成为最有影响、最具群众性的新的艺术门类。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艺术分类是长久为艺术理论所关注的课题之一。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文学(诗)和其他艺术门类的不同点。他以自己倡导的"摹仿"说为理论基础,认为"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从而区分出史诗、戏剧、美术、音乐和舞蹈等。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重视把理念(思想内容)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做为艺术分类的基础。他说:"这些类型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把理念做为艺术内容来掌握的方式不同,因而理念所借以显现的形象也就有分别。"因此他认为:"内容与形象之间的各种不同关系"是区分艺术类型的"真正的基础"。他分析了理念与形象之间存在的三种关系。第一种是"形象外在于理念本身",亦即形象与理念内容并非统一而不可分离,形象不能固定地或明确地表现理念内容。这种类型就是象征型艺术,建筑艺术(包括纪念碑)属于这一类型。第二种,是理念和形象"形成自由而完满的协调"。这就是古典型艺术。第三种是浪漫型艺术,这是"在较高的阶段上回到象征艺术所没有克服的理念与现实的差异和对立"。在三个类型中又包括五个门类的艺术系统,即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和语言艺术。黑格尔认为还有园艺和舞蹈等,但那些是"不完备的艺术"。
   至今较为有影响和较有价值的分类方法,由于看问题的角度有不同,依据的标准不同,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常使用的主要是以下几种:
   1.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个类型:
   空间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曲艺等
   时空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
   2.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四个类型:
   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听觉艺术,包括音乐、曲艺等
   视听艺术,包括戏剧、电影和电视剧等
   想像艺术,主要指文学,因为文学没有形象内容,是以书面或口头语言为媒介,通过想象而呈现于头脑中的。
   3.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型:
   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
   语言艺术,包括文学的各种样式
   综合艺术,包括电影和电视剧等
  
   此外,还有其他的方法,从艺术作品在反映客观现实和表现主观情感意念的关系来看,由于侧重点不同,艺术形态就形成或是重客观再现、或是重主观表现的差异,据此又分为两个类型:再现艺术,包括小说、戏剧、故事影片、电视剧、绘画与雕塑等;表现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抒情诗、建筑与园林等。从艺术作品的功能来看,以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关系为依据,又分为两个类型:美的艺术,即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仅供欣赏的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剧、摄影、曲艺和杂技等大部分艺术门类;实用艺术,即以实用功能为主、与审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和实用工艺美术等。还有,以艺术形象展示的方式为标准,又分为两个类型:静态艺术,包括美术、摄影、建筑和园林等;动态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电影和电视等。
  
   二十世纪艺术形态学的建立,进一步开拓了艺术分类研究的领域。美国美学家托马斯•芒罗和前苏联美学家莫•卡冈分别就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门论述。艺术形态学运用系统论观点,将整个艺术世界逐级分为类别、门类、样式、种类和体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研究,来阐明分类的历史过程和演变规律等。
  
   长期以来,存在一种最常用、最具有实践意义的分类方法,这就是以创造艺术形态的材料和技法为依据,分为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摄影、曲艺、杂技、建筑和园林等。
  
  
   第二节主要艺术门类
   一、美术
   "美术"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它一般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工艺设计和书法、篆刻。有时也把同样具有造型和视觉特点的建筑、园林和摄影艺术等纳入其中。美术创作可以使用的材料极其广泛,包括从颜料到金属、石料、竹木、陶土、纤维、织物、皮革、塑料等等几乎一切能够构成直观形象的天然的和人工的材料。
   美术是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它是人类直观地反映现实和掌握世界的唯一的艺术手段。
  
   (一)美术的主要特征
   美术是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感知方式上是属于视觉的,在存在方式上要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同时,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是静态的,只能表现出事物的一个瞬间的状态,而且形象一经完成就固定不变,因此又具有静止性、瞬间性和永固性。
  
   造型性
   造型是美术的基本手段,也是它最主要的特征。所谓"造型",就是塑造形体,中国古代画论中谓之"象形"。这种造型性特征使美术长于刻画事物的外部形态,一切内容都要通过外部形态来表现。因此,美术所采用的题材也主要是可以通过外部形态来表现的东西。美术作品可以通过艺术形象的外部特征,表现内在的精神、思想、情感和意义等等。中国绘画历来重视"以形写神",通过外形表现精神、气质等。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包括揭示他们的生存状态以至心理状态,也是西方美术的传统精神。美术形象实际上是"形"与"神"、外在与内在有机结合的体现。严格地说,徒有形似的模拟和空洞无物的点染,都不能成为真正的美术作品。
   与造型性相一致的是视觉性,因为这种造型必然是可视的实在形体。美术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可视的造型,又必然要存于一定的空间。
   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就使得美术作品同时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这三种因素有机联系,互为条件,形成美术第一层面的基本特征。
  
   静止性
   美术作品中可视的造型又是静止的,不同于某些艺术种类所创造的可视的活动图像。动画电影虽然首先需要采用美术手段来设计制作一副一副的画面,因此也称"美术片",但最终完成的作品是由电影手段创作成的活动画面,因而在门类的划分中属于电影。木偶剧在人物造型设计阶段,也主要依靠美术,但从最终的展示方式来看就属于戏剧。现代美术中有动感试验,这只是个别现象,而且这种运动是机械性的反复,不足以改变美术本来的基本特征。但是,美术并非不能表现运动,它依然可以描绘运动中的事物,例如奔驰的马、正在进行的战斗等等。对于运动,美术不是直接表现它的过程,而只是通过静止的形象"暗示"一定的过程。
   美术的静止性,又必然带来瞬间的特点。这是一种局限性。
   但是美术作品中的瞬间是具有高度凝聚性和典型性的,它可以表现画面隐含的和从画面延伸出去的内容。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说,美术表现的是"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这样就为观赏者提供了对于有关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联想的确切依据,"使得其前前后后都可以从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
   各个时期的历史画和社会风俗画,更是绝大多数属于情节性绘画。在风景画和花鸟画中,有时也带有情节性。雕塑虽然比绘画更加难于表现情节性内容,但是塑造正处于事件或运动过程中的形象的作品也不少见。
  
   (二)美术的主要类型
   1.绘画
   (1)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快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它在美术门类之中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处于基础地位。绘画可以由创作主体根据自己的经验,描绘出题材于社会和自然的一切可视形象,以及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生发出来的幻想的视觉形象。古人说:"存形莫善于画"。在照相术发明之前的漫长岁月里,绘画是用直观形象记录和反映现实的主要手段。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为自由的一种类型。
   达•芬奇:"画所表现的人物神情只要和他们内心活动相适应,它就能被人理解。"他甚至认为这种表达的明确性"与说话毫无二致"。黑格尔也说,绘画"可以用外在的东西把内在的东西完全表现出来"。
   绘画因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品种:油画、水墨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壁画、素描等。
   (2)油画是西方传统绘画的代表,具有极高的表现力。油画色彩丰富,能体现色调层次、光线、质感和空间感,能真实生动地描绘一切有形事物。油画的传统观念重视对于自然的忠实,崇尚"摹仿"说。著名的十八世纪法国画家安格尔说:"造型艺术只有当它酷似造化到这种程度,以至把它当成自然本身了时,才算达到了高度完美的境地。"因此,作画时严格运用符合视觉原理焦距透视,强调写生的基础和色、光的运用。十九世纪后期印象派的崛起,绘画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强调个人印象的表现,形体和色彩带有更多的主观因素。表现主义则更加追求主观情感意念的表现,把形象的客观真实性降低到无足轻重的地步。抽象主义完全抛弃具体形象,把绘画作为纯粹色彩线条的抽象组合。但是,油画在近现代多元化的发展中,追求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的统一,并且重视技法,则是主流。
   (3)水墨画主要使用墨水和水质颜料,中国画是代表,因此中国画也经常成为水墨画的同义词。中国画主要用线条勾画形象,十分重视笔墨技法,采取散点透视的观察与表现方式,形象创造和画面构图有更大的自由度。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例如画人物不画或少画背景,画游动的鱼虾而不画水,山水画中的天空、云雾和水面也经常用空白来表示,造成"虚实相生"的效果。重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主张"师法自然"又反对单纯"形似",崇尚"似与不似之间"、"以形写神"、追求"气韵生动",讲究意境的营造,是中国画的传统思想。中国画又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历来有"书画同源"、"书画同法"之说;它还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朱红印章不仅有某些说明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点缀画面,增加韵味和美感。画与诗、书、印的结合,也是中国画突出的特点之一。
   (4)版画是通过制版来印制作品的一种绘画样式。制版的材料和方式有多种,如木刻、铜版、石版、麻胶版、丝网版等。版画一般线条清晰,色彩明快,形式感强;但不同类别的版画又有其各自独特的效果。
   (5)壁画是指绘制在建筑物内外墙壁和天顶上的作品。
  
   2.雕塑
   雕塑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它的艺术形象具有立体性,是在三维空间展示出来的,并且有一定的重量。雕是在硬质材料上进行加工创造,削去不需要的部分,塑是用软性材料按照构思来堆积捏塑。雕塑的立体性,更加提高了形象的真实感和魅力。
   黑格尔:"在雕塑里感性因素本身所有的表现都同时是心灵因素的表现";他认为,如果心灵内容不是可以用身体形状完全呈现出来,这样的雕塑就是不完满的。
   雕塑的形体,除了表现出本身的心灵、气质之外,其内涵可能还要继续延伸或扩展。
   雕塑形象具有单纯性。这种单纯性要求雕塑艺术达到高度凝练,以少胜多,表现丰富、深刻的内容。
   雕塑注重发挥材质的审美作用。雕塑使用的物质材料有不同的质感,如大理石的细腻润滑,花岗石的粗糙坚硬,木料的质朴和纹理趣味等,可以和一定的造型恰当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雕塑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实际深度的不同,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种类型。圆雕是完全的立体形式,也是雕塑的主要形式。浮雕在深度上有所压缩,形体的背面结合在底版上,观赏角度只限制在正面。
  
   3.工艺美术
   传统工艺美术有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织工艺、印染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服饰工艺和石雕、玉雕、骨雕等等。涉及日常用品的许多方面,对于美化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实用与美观相统一,是工艺美术追求的一般标准。
   也有专供观赏的工艺美术作品,如玉雕、景泰蓝工艺、陶瓷雕塑、金银摆件和一些其他特种工艺。这类作品特别注重精美的形式和高超的技艺,而且有的材料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或经济价值,让人感到珍贵。还有其他的制作简便、材料普通的玩赏品,如泥塑、草编等等。
  
   4.现代工业设计
   现代工业设计也称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是二十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艺术范畴。在国际上称为"迪扎因",它担负着一切现代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任务,设计的范围十分广泛。它的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把造型艺术和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也就是使工业产品艺术化。
  
   5.书法
   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书法"一词是有特定内涵的,即专指汉字的书写艺术,因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还只有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
   为什么惟有汉字的书写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一般认为是由于汉字始于象形和使用毛笔这样两个原因。汉字始于象形,是与绘画同源的,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抽象化了,但是形态上仍然具备造型的条件。
   书法属于造型艺术范畴,具有艺术的一般的共同特质,也是人在现实中所产生的情感的艺术反映。美学家宗白华说,书法"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书法的艺术特征主要把握两点:其一是抽象性。在造型艺术中,书法是最具有抽象意味的。它通过用笔、结构和章法三方面技巧的运用,创造特有的形式美。用笔有出锋、藏锋、侧锋、方笔、圆笔和轻重、疾徐等。结构也称布白,它要求每一个字的落墨处与空白处都要安排适当,收到虚实相生的效果。章法是指一副字的整体结构的法则,它要求安排好全篇的布局。其二是形与意的结合。书法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在抽象的形式之中包涵着深厚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从两个层面表现出来的。第一层面是由于书法要以文字语言为依托,文字语言例如诗词、文章等,本来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而书法的美与这种思想内容结合起来,就更加有魅力。第二层面是书法本身的形态直接体现出来的,因为书法就是书法家的生活体验与情感的艺术表现。例如唐代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草书宗师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等等,"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同时,"观于物,见山川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谔一寓于书"。
   书法根据字体的不同,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个基本类型。
  
  
   二、音乐
   (一)音乐的主要特征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音乐很难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是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音乐是"以声表情"的艺术。这个简练的结论抓住了音乐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声",即音响;另一个是"情",即情感。
  
   1.音响的艺术
   音乐使用的物质材料,是由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是音响的艺术。因此也只能诉诸听觉。作为艺术,音乐所需要的不是一般的自然音响,而是具有确定高音的符合规范的"乐音"。各种不同音高的乐音,按照一定的意图并遵循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才能成为音乐作品。
   音乐艺术的实体是乐曲。乐曲由旋律、节奏和调式、曲式、和声、复调等要素构成。
   旋律也称曲调,是音乐的最有表现力的因素。十九世纪俄国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谢洛夫曾经指出:音乐的"主要魅力、主要的诱人力量就在旋律之中。"这个结论是具有代表性的。旋律也常常被看作是音乐的灵魂。旋律是一系列乐音的创造性构成,乐曲的情感和形象特征主要由旋律来确定。旋律是比较单纯的单声部音乐。它可以是单声部乐曲的始终;它也可以是多声部乐曲的主要声部。在比较复杂的乐曲中,旋律可以按照重复、变奏、展开、对比这样几种方式进行发展。
   旋律离不开节奏。节奏是组织音响的必要手段,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节奏不同于节拍,而是由节拍、速度、音符时值的长短、重音的位置、休止等几个因素相结合而成的。不同乐曲中的节奏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征,称为节奏型。例如进行曲、舞曲的节奏型,节奏比较鲜明;爵士乐的节奏型比较独特。节奏是音乐中出现最早的因素。原始的音乐可能只有节奏;民间打击乐所依赖的也基本上是节奏。
   旋律通常体现出一定的调式特征。调式是乐曲中以一个音为中心而形成的音响体系,其他音围绕这个中心音来展开,而且不断回到这个中心,有一种凝聚感或循环感。各种调式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如大调一般显得比较明朗雄壮,小调比较淡雅柔和。现代的无调性音乐则采用不建立主音而取消调式特点的手法。
   旋律还是按照一定的曲式结构进行的。曲式是音乐作品的结构方式,由作品的内容所决定。乐段结构是最小规模的曲式结构,短小的群众歌曲、舞曲等,多采用这种结构。其他小型结构还有单二部式和单三部式。中型和大型曲式有复二部式、复三部式以及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套曲曲式等。
   旋律还可以得到和声、复调等手法的配合,以便丰富色彩和提高表现力。和声是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复调是几个声部按照对位法则的结合。
  
   2.抒情的艺术
   成书于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指出音乐中的声音,是由情感生发出来的。
   虽然,情感不是音乐所专有的,而是在一切艺术中普遍存在,但是音乐却特别专注于表现情感。这是由音乐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第一,音乐不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
   音乐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当然也来源于生活。但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像美术、戏剧和小说 那样,显示出具体的生活图景和人物、事件,而是仅仅表现出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欲望等情感性的东西。贝多芬:"感受多于音画"。 
   第二,乐中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直接的。
   音乐中表现的情感,因为是从作为生活依据的具体情景事件中提升出来的,它就不再是具体的感受,不再是与具体人和事直接联系起来的喜怒哀乐和爱怨等等,而是更加具有概括性和一般性。也就是说,音乐中表现的某种情感不是别的、特定的,而是这种情感本身。
   也因为如此,音乐表现情感是直接的。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说:"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在这里感情是"坦率无间的、极其完整的倾诉"。
   第三,音乐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还带来欣赏的特殊性。
   当代波兰音乐理论家丽莎说:"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逻辑因素让位于感情因素,居于次要地位。"这就是说,在音乐欣赏中,感情因素多于理性因素。音乐对于欣赏者心灵的感染是直接的,无需借助于推理,也无需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这种情感体验带有更为直接的、个人的性质。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特点,与音乐相结合的歌词常常以第一人称来表述,不仅演唱者而且欣赏者都会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就欣赏者来说,这种心理与对于文学或戏剧的形象所产生的同情、反感等是不同的。在其他艺术门类中,只有文学中的抒情诗接近于这种情况。音乐欣赏的这种特点,使音乐能够对人的情绪产生直接的强烈的影响。
   当然,欣赏音乐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如马克思所说要有"音乐的耳朵"。特别是对于非通俗的交响乐等样式,更需要了解有关的形式结构、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等等,以至有关的背景情况,并且能够懂得乐曲的行进过程,才能收到较好的欣赏效果。
  
   (二)音乐的类型
   按照使用工具的不同,分为器乐和声乐两大类;器乐中,又分为管弦乐、铜管乐和打击乐。如果按照体裁的不同,分为独奏、齐奏、重奏、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和独唱、重唱、合唱、歌剧等等。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后一种划分方式。
   1.独奏:由一个人演奏的乐器作品,根据使用乐器的不同再做进一步的划分,如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二胡独奏等等。
   2.齐奏:多人演奏的单声部器乐。
   3.重奏:多声部的乐曲及其演奏形式,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担负。根据乐曲的声部数目,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以至七重奏、八重奏。根据使用乐器的不同,由可进一步划分,如弦乐四重奏、管乐四重奏等等。弦乐四重奏是最常见的重奏形式,一般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
   4.交响曲:是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的大型乐曲。古典交响曲形式确立于十八世纪。典型的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是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快板,第二乐章为慢板或稍慢,第三乐章为快板或稍快,第四乐章为终曲。十九实际的交响曲进入浪漫主义时期,内容、形式和技巧又有了很大发展。二十世纪的交响曲更致力于探索和创新,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5.协奏曲:是一件或几件乐器的独奏与管弦乐队的演奏相互融合的大型乐曲,一般以独奏乐器而定名,如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6.奏鸣曲:是由三个或四个乐章构成的大型乐曲,可以由钢琴独奏,也可以由一件其他乐器与钢琴合奏。
   7.组曲:由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曲根据统一的构思组织而成的器乐套曲,例如由舞蹈音乐或电影音乐编创而成的组曲等等。
   8.重唱:是每个声部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形式,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等。
   9.合唱:是一种大型声乐形式。
   10.歌剧:是以戏剧形式来展示的音乐艺术,由歌唱演员扮演剧中人物。除了舞台美术的配合,也经常根据剧情来设计舞蹈。歌剧对音乐有很高的要求。主要角色独唱的咏叹调是刻画人物心理性格和显示演唱技巧的重要手段,在全剧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三、舞蹈
   (一)舞蹈的主要特征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在舞蹈作品中,情感、意趣和行为、情节等,主要通过人体动作构成的舞蹈语汇来表现。舞蹈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也像音乐那样长于抒情。
   动作性、抒情性以及同音乐的密切关系是舞蹈的主要特征。
   1.动作性
   古希腊学者伯拉图曾经指出,舞蹈是"用手势说话的艺术"。
   近代以来,舞蹈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全身的表现能力,用"词"也越来越灵活,并不把某个动作同某种概念固定在一起。
   舞蹈只能用形体动作来对话。
   舞蹈动作不是随意的标准,它有一定的标准:
   (1)舞蹈动作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
   (2)舞蹈动作必须有内涵
   (3)舞蹈动作要讲究形式美
   (4)舞蹈动作要注重风格
   2.抒情性
   舞蹈长于抒情。汉代《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话说明,在语言、感叹和歌唱都不足以表达感情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舞蹈起来了。三国时的阮籍也说过:"歌以叙志,舞以宣情"。
   舞蹈在抒情方面的长处和叙事方面的短处是同时存在的。芭蕾舞剧的奠基人、十八世纪法国舞蹈家诺维尔曾经指出:"舞蹈没有平静的对话、凡属冷冰冰的议论的一切,它都没有能力表达。为了取代语言,需要很多可见的东西和行动,需要有鲜明有力地表达出来的激情与情感……"这里说明,形成这种情况,是由于舞蹈本身艺术语言的特点。舞蹈语言只能依靠直观的形体动作,这些动作足以直接地、鲜明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感情,而在叙事和说理方面就远不如小说和戏剧。舞蹈难以过细地交代故事情节。
   舞蹈中更多的是比较单纯的抒情性舞蹈,其中最为单纯的、完全不带情节的称为"情绪舞"。这类舞蹈超然于具体事件与情节之外,集中地抒发某种感情。例如《红绸舞》就是以热烈的舞姿加上火红长绸的飞舞,造成一种狂欢气氛。至于激发这种热情的事因,已经退隐到作品之外了。许多搬上舞台的民间舞,大都属于这种类型。抒情舞蹈也有略带情节因素的。如芭蕾舞《天鹅之死》表现出的哀怨和对希望的渴求等情绪,是以垂死天鹅的最后一小段生命历程为情节基础的。抒情舞蹈中即使有情节,也总是淡化到极致。
   舞蹈表现感情是全能的,既可以大到某种情绪范畴,也可以细到一个人内心的情绪波动过程。在《天鹅湖》中,白天鹅奥杰塔复杂的情感活动,通过舞蹈十分感人地表达出来。现代的舞剧中,表现人物心理更加受到重视,以至出现了被称为"心理舞剧"的作品。例如英国独幕芭蕾舞剧《丁香花园》,有评论说"堪与司汤达的'心理小说'比美",它"将剧中人物思绪感情的相互影响交代得清清楚楚"。德国芭蕾舞剧《欧根•奥涅金》在心理刻画方面,也是十分为人称道的。
   3.与音乐的密切关系
   舞蹈总是要与音乐共生共存的,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舞蹈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前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也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舞蹈与音乐相比较,在表现形式、展示方式、感知方式等几个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舞蹈之所以要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共同点。首先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当然,能够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音乐本来便于同其他艺术相结合,例如同戏剧、电影、诗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然结合在一起的还是舞蹈,原因也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
   其次是抒情性。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起到烘托、渲染等作用,可以结合得天衣无缝。再次,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这样它们才能够同步进行,结合在一起。
   (2)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杰出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诉》中说,她在扮演《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中的玛丽亚时,是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的。她还说,好的音乐简直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音乐还有强化舞蹈表现力的作用。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可以帮助揭示舞蹈的内容,并且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还因为音乐能够直接打动观众的情感,这就等于在舞蹈与观众之间增加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使观众同舞蹈更加接近。
   (3)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按照音乐编舞",这是舞蹈编导的普遍做法。舞蹈编导在编舞过程中还可以要求音乐进行修改。
  
   (二)舞蹈的类型
   按体裁划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
   按美学特征划分: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等。
  
   1.独舞:也称单人舞,即由一人表演的舞蹈。独舞又有几种形态,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舞蹈作品,也可以是舞剧中或群舞中由一人表演的舞蹈段落。双人舞中的单人表演的部分也称独舞。
   独舞是展示个人艺术能力和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它的舞蹈编排要求高度精炼和富有表现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的舞蹈,有独立的作品,也有属于舞剧或其他大型舞蹈中的片段。双人舞对演员的专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它既需要高度的个人技巧,也需要善于与对方相配合,是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示舞蹈美的重要手段。多由一男一女共同表演,一方面由于内容的需要,如表现爱情关系;另一方面是形式的需要,如展示舞姿和托举技巧等,在对比与多样统一中增强美感。
   传统的芭蕾双人舞的结构为四个层次,即双人舞――男独舞――女独舞――双人舞。其中的独舞也称"变奏"。
   3.群舞:人数不等的多人舞蹈,也是有独立的作品,和大型舞台艺术(如舞剧和歌剧)中的舞蹈段落。遍布世界各地的民间舞大都以群舞的形式出现。群舞讲究风格、情调、气氛和场面、队形等。群舞是集体性很强的舞蹈,特别要求协调一致,具有高度的整体感。但是群舞中有时也有领舞,即一人或少数人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有时也穿插短暂的单个人的轮流表演,使舞蹈更加丰富多彩。
   4.舞剧:有戏剧情节的最大型的舞蹈艺术样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除了舞蹈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之外,还需要音乐的密切配合,同时舞台美术也起着显示社会历史背景和具体生活环境以及帮助完成人物造型的重要作用。舞剧有特定的情节和人物,结构也如同一般戏剧那样分幕分场。根据剧情和篇幅的具体情况,又有独舞与多幕之分。俄国舞蹈家福金编导的《仙女们》就是独幕舞剧;芭蕾舞《天鹅湖》和中国舞剧《鱼美人》就是多幕舞剧。另外还有小舞剧,如中国的《东郭先生》。舞剧一般有丰富的内容,并且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充分发挥表现力的条件。它可以包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舞蹈;独舞、双人舞、群舞和多种不同的民间舞蹈等,都经常有机地组织在舞剧中。根据剧情需要,还采用一些比较接近生活动作的"哑剧"形式。但是在一部舞剧中,必须以一种类型的舞蹈为主体,主要用它来构成舞蹈语汇,其他类型舞蹈的利用要与它相协调。例如《天鹅湖》中主要是芭蕾舞,其间也穿插有西班牙舞和匈牙利、波兰等地的民间舞蹈;《鱼美人》中主要是中国古典舞,其间也利用了一些中国民间舞和外来舞蹈样式。
   5.芭蕾舞:西方最主要的舞蹈类型,近来以来传遍了世界。芭蕾(ballet)原文有两个涵义,一个是指一种西方的古典舞蹈,另一个是指舞剧。
   芭蕾起源于欧洲民间,十五世纪进入意大利宫廷,十六世纪在法国宫廷得到发展。早期是王公贵族举行庆典时一种带情节的歌舞娱乐形式,随后开始在宫廷剧场演出。十七世纪中叶,法国宫廷舞蹈教师毕尚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规定了脚的五个位置和手臂的十二个位置,使芭蕾舞动作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随着芭蕾舞演员的专业化,动作愈益规范、丰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十八世纪中叶,诺维尔强调舞蹈要有内容的理论,有力推动了芭蕾的革新,并且使舞剧成了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当时创作的舞剧经典《关不住的女儿》(中译曾为《无益的谨慎》),就是实践这种理论的体现。十九世纪初叶,浪漫主义芭蕾的兴起,使芭蕾艺术进入一个"黄金时代"。舞蹈技巧、编导艺术和演出形式,都有新的发展。《吉赛尔》是这种新成就的一个突出标志。但是由于唯美主义思潮的泛滥,使芭蕾艺术变得贫乏无力,很快衰落下来。之后,芭蕾的中心转移到俄国,又得以复兴。特别是柴可夫斯基对舞剧音乐的杰出贡献,为芭蕾的交响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出现了《天鹅湖》、《睡美人》等光辉的成果。前苏联时期的芭蕾艺术也有很大成就,产生了舞剧《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斯巴达克斯》等一系列重要作品。
   芭蕾舞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朝,但形成规模是在五十年代。一九五八年首次演出《天鹅湖》,后来创作了《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八十年代之后,芭蕾舞的创作和演出呈现出多彩的局面。芭蕾舞拥有极其丰富的语汇,动作姿态讲究开放、挺拔和轻盈,在舞蹈园地里占有突出的地位。
   6.中国古典舞:具有深厚传统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主要的舞蹈类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形成完整体系。它以传统的戏曲舞蹈为主,并根据有关历史文献发掘和演绎出大量舞姿,还吸取了武术的神韵和技巧,拥有丰富的舞蹈语汇和高度的表现力。中国古典舞动作以"圆"为基本形态,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应用和"精、气、神"的张扬。创作方面,已经取的了丰富的成果。五十年代前期就完成了大型舞剧《宝莲灯》,以后创作的优秀舞剧又有《小刀会》、《鱼美人》、《丝路花语》等等;其他小型的优秀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这一舞蹈体系本身还在探索与创造中继续发展。
   7.民间舞:民间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泛指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舞蹈样式。差不多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而且可能不止一种,多为载歌载舞,形式活泼,还经常使用有特点的道具。民间舞是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形态,它与民族和地区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有着深刻联系。民间舞通常是人民群众的一种自娱方式,有时也用于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它还是专业舞蹈的主要素材来源,各种舞蹈发展过程中都从民间舞吸取过营养,而且大量民间舞经过艺术加工搬上了舞台。
   8.现代舞:是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一部分,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意识,追求心灵的自由表现和形式的独特。美国舞蹈家邓肯是现代舞的创始人。她主张自由舞蹈,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规范。后来现代舞相继在德国和美国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派别,进行了各种探索,发展了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和表现领域。也有不少派别带有严重的主观随意性,或者走进了形式主义、自然主义的死胡同。现代舞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内部各派也没有统一的原则规范,但是运用新颖的形式、表现个人的心灵感受和人生体验,仍然是它的主导思想。
  
   四、戏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演员扮演具体的人物、当众表演和展示故事情节这三个条件结合在一起,就使戏剧形成自己特有的品质,既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也区别于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因为其他表演艺术如舞蹈和声乐,演员并不扮演具体的人物,也没有故事情节;如果有了具体人物和故事情节,也就有了戏剧的性质,甚至成为舞剧和歌剧了。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虽然有人物也有故事,但不是当众表演的,演员的表演只是在摄影机或摄像机的镜头前完成。
   通常认为戏剧有四个要素,即演员、导演、剧本和舞台美术。早期的戏剧没有专门的导演,由有经验的演员兼司此职。中国戏曲也长期都是这种情况。剧本是不可缺少的,甚至被认为是"一剧之本",是基础性的东西。舞台美术包括布景、灯光、服装、化妆和道具,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中国传统戏曲布景是象征性的,十分简单,而服装、化妆和道具特别受到重视。但是这四个要素也并非戏剧所独有,至少在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中也是同样要有的,只是其中的舞台美术要改称电影美术或电视美术。歌剧、舞剧也具有这些要素,不过舞剧的台本不只是文字,更要包括音乐总谱;舞剧的文字台本比较简单,只是规定主题、人物和情节结构的框架等,因为在舞台上实际体现出来的舞蹈语汇还要由编导者来创作。
   (一)戏剧的主要特征
   戏剧的总体特征: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展示故事情节
   从戏剧的内在本质方面来看,有两个根本性的特征:戏剧行动、戏剧冲突。
   1.戏剧行动
   在戏剧中,行动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手段。戏剧创作的整个过程,都把行动的实现做为枢纽。例如在创作剧本时,就必须掌握文学语言要能转化为舞台行动的原则,否则剧本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剧本,而只是一种仅供阅读的文学作品。
   戏剧行动也称戏剧动作,因此也把"动作性"看成是戏剧的特点之一。戏剧行动就是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包括语言、动作、表情、态度等等。即既包括外部的、形体的动作,也包括内部的、心理的活动。因此,戏剧行动首先是与剧中人物的性格直接关联的;行动是性格的外在表现,性格是行动的内在依据。如现代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所说:"真正的戏剧行动是性格的行动"。在戏剧中,不仅是人物性格,而且是全部内容,其中还包括故事情节、思想和主题等都只能依靠人物在舞台上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不能依靠叙述和描写,这是戏剧与文学的重要区别。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动作、活动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
   戏剧行动还必须符合戏剧艺术特定的要求。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必须对其他有关人物产生影响,即产生情感上以至行为上的反应,例如情人之间的互相吸引,对手之间的互相较量等等。俄国理论家别林斯基说:"……戏剧就是由这许许多多人物的动作和反应所构成的。"互不产生影响的对话、动作等,不是戏剧所需要的。十九世纪俄国理论家奥•威•史雷格尔说:"如果剧中人物彼此间尽管表现了思想和感情,但是互不影响对方的一方,而双方的心情始终没有变化,那么即使对话的内容值得注意,也引不起戏剧的兴趣。"
   2.戏剧冲突
   戏剧情节内容的特点是冲突,因此产生了这样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观点。高尔基在谈到剧本的写作时说:"可以说,除了文学才能而外,戏剧还要求有造成愿望或意图的冲突的巨大本领,要求有用不能反驳的逻辑来迅速解决这些冲突的本领……"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阿挈尔在他的《剧作法》中,说戏剧的本质特征是"激变"(又译作"危机");认为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而小说是一种"激变"的艺术。这也是强调了戏剧所特有的冲突性。戏剧冲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力量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对抗和斗争,是戏剧情节发展的基础。
   戏剧冲突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但是它必须高度集中和典型化。而且,这种冲突应当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地向前发展,一直推向高潮。戏剧冲突与戏剧行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冲突要靠行动拉体现,同时又为行动确定了目的和发展方向。
   3.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戏曲除了具备戏剧的基本要素和特征之外,还有形式手法的特殊性。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他还进一步论证,如果歌舞和戏剧两者没有结合起来,就不能成为戏曲,而是别的艺术门类。当代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也说,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歌舞形式"。应该说,戏剧表演的歌舞化,是戏曲艺术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戏曲中的"歌舞",包括唱、念、做、打四种类型,而这些都有特定的规范,是高度程式化了的。除了演员的表演之外,角色行当的划分(生、旦、净、末、丑)、化妆(脸谱、翎子等)、服装和道具(刀枪、马鞭等)、音乐唱腔(西皮、二黄等),也都具有一定的程式规范。这种程式化,也是戏曲的一个鲜明特征。再进一步看,由于歌舞化和程式化,舞台形态与生活形态产生了较大的距离,注重形式美和抒情性,因而比较多地表现出虚拟性和象征性的特点。例如骑马、划船、开门等等,都不能追求逼真;一般的细节、过程、场景,例如饮酒、行军、布阵等等,也只是"点到为止";剧中的环境一般也没有实景,只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在想像中呈现出来的。
   4.音乐剧:起源于欧洲的通俗歌舞剧,十九实际中叶之后在美国纽约得到发展,逐渐成为富有商业性的大众化的艺术品种,并流传到世界各地。音乐剧是音乐、舞蹈与戏剧的结合。它通常有一个单纯而有趣的剧情,在戏剧表演中充分发挥歌唱和舞蹈的作用,把歌唱和舞蹈作为塑造人物和表现内容的重要手段。音乐剧在二十世纪前期到达成熟,并陆续出现了不少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就在美国上演的剧目而言,四十年代的《俄克拉荷马》,五十年代的《窈窕淑女》、《西区故事》、《音乐之声》,七十年代的《合唱班》,八十年代的《猫》,九十年代的《西贡小姐》等等,都颇有影响;其中有一些改编成为电影并获得奥斯卡奖。
  
   (二)戏剧的类型
   戏剧类型的划分,一般是从话剧着眼的。传统的观点,首先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在现代,戏剧分类也有单以题材为标准的,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神话剧、童话剧等。如果根据演出形式来划分,除剧场的戏剧之外,而且形式、手法和艺术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类型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下面将在戏剧史上影响很大的悲剧、喜剧和正剧三种类型做简要介绍。
   1.悲剧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它的思想内涵一般是表现正义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或失败,以及美好理想的破灭,斥恶扬善,给人以激励和启迪。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它总是令人遗憾,促人思考,比较有教育作用。古代悲剧都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或者以王公贵族为主人公;近现代悲剧比较接近现实生活,揭露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悲剧由于题材范围不用,又分为四种类型。1.英雄悲剧。古希腊《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就属于这一类型。普罗米修斯因把天上的火种送到人间,被天神宙斯捆缚在高加索山上并受到兀鹰啄食。2.性格悲剧。由于人物内在性格的矛盾或弱点所导致的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赛罗》属于这一类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决心担起复仇重任,除掉杀父篡位的叔父。但由于耽于沉思,优柔寡断,一再失去时机,导致与仇敌同归于尽的结果。3.命运悲剧。这是人的意志逃避不了恶劣的命运而产生的悲剧。古希腊的《俄狄普斯》就属于这一类型。俄狄普斯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但却不自觉犯了杀父娶母之罪,并使城邦遭到天降的灾难。他发现这些原由之后,刺瞎双眼,自我放逐。4.社会悲剧。这是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矛盾所造成的悲剧。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传统戏曲《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属于这一类型。这类悲剧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例如梁山泊与祝英台,就是封建社会压迫女性并造成无数爱情悲剧的一个缩影。
   2.喜剧
   喜剧源于古代希腊的狂欢歌舞和滑稽戏。中国唐宋的参军戏也有喜剧因素。喜剧必须具备的素质是给观众以快感,或者具有可笑性。优秀的喜剧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如鲁迅所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也就是说,喜剧能够把生活中的丑恶、落后和缺陷暴露出来,用讽刺和嘲笑加以否定。喜剧也可以是善意的嘲笑,劝谕人们认识和改正缺点。
   喜剧的类型,有讽刺喜剧、幽默喜剧、欢乐喜剧、正喜剧和闹剧等。讽刺喜剧一般是对社会的腐朽势力进行揭露和讽刺,比较具有政治色彩。如《钦差大臣》。在幽默喜剧中,人物所追求的目的可能是正当的、积极的,但是可笑的行动与目的相去甚远。如《唐•吉诃德》、元代杂剧《李逵负荆》。欢乐喜剧给人以轻松愉快和美好的感觉,具有乐观精神。如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正喜剧是以喜剧的形式和手法,不仅嘲笑和否定腐朽势力,而且主要在于赞美进步势力和高尚人格。如《费加罗的婚礼》。闹剧特别追求喜剧效果,手法高度夸张,人物漫画化,情节可以离奇怪诞,演出过程中能收到使人不断开怀大笑的效果。
   3.正剧
   正剧是出现较晚的戏剧类型。起初遭到古典主义者的否定。十六世纪意大利剧作家巴蒂隆•仙里尼为推动它的发展,进行了很大的努力。正剧由于不拘泥悲剧和喜剧的划分,灵活地利用了两者的有利因素,加强了表现生活的能力,适应了戏剧发展的需要。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除了悲剧与喜剧之外,就已经有了正剧。如《一报还一报》(一译《请君入瓮》)。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和剧作家博马舍称这种戏剧为"严肃剧",进行大力倡导。到十九世纪,正剧得到广泛迅速的发展,取代了悲剧和喜剧的地位而成为剧坛的主流。
   正剧贴近社会现实,博马舍在为自己的剧作《欧也尼》的序言《论严肃剧剧种》中指出这种戏剧"取材于日常生活",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这是正剧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它的新的生命力之所在。十九世纪以来不少有影响的戏剧作品,如易卜生《玩偶之家》、契诃夫《三姐妹》、曹禺《日出》、老舍《茶馆》等。
  
   五、摄影
   摄影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它的产生有赖于近代科学技术。
   (一)摄影的主要类型
   摄影属于造型艺术,诉之于视觉。
   1.纪实性:这是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点,是它区别于造型艺术其他门类而独立的基础。摄影通常有两种拍摄方式:"抓拍"和"摆拍"。 
   2.光与影的艺术
   光线和影调(包括彩色摄影的色调)是摄影的独特造型手段,因而摄影被看作是光和影的艺术。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就是通过光线、影调与构图手段的结合运用来完成的。
   (1)光线,在绘画中也是重要的,尤其是在油画、素描等绘画样式中更加讲究对光线的利用与表现。在摄影家看来,光就是手中的画笔,摄影形象是由光描绘出来的。只有被摄影对象有了理想的光线,照片上理想的艺术形象才有可能被创造出来
   在摄影创作中,掌握"用光"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摄影所用的光有两类:自然光与人工光。自然光以太阳光为光源,但由于天气的变化和室内、室外等环境的不同,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同时阳光入射的方向和角度,例如正面光、侧光、逆光、顶光等等,都会对形象塑造起到重要作用。没有统一光源的散射光,例如阴天或室内的自然光,也可以得到很好地利用。根据需要,还可以把自然光和人工光结合起来使用。
   (2)影调主要指黑白摄影的明暗层次。它是由光线对于物体的照射而产生的,并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黑白摄影的艺术形象就是由黑、白、灰和它们之间的不同层次所构成的。摄影创作一般追求影调层次的丰富性,使画面显得深厚、生动;有时也根据构思的需要突出黑、白两极的鲜明对比而形成"硬调"。在影调的面积配置上,如果白色或浅灰色面积很大,就形成"高调";黑色或深灰色面积很大,就形成"低调"。高调显得纯净、明朗,低调显得厚重、深沉,适用于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
   在彩色摄影中,各种颜色之间形成的关系称为色调,也是由光的照射而生成的。光线的强弱与入射角度的变化,还影响各种色彩的明亮度与饱和度。色彩的对比、和谐以及以某种色彩为主形成基调,对于形象塑造和主题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二)摄影艺术的类型
   新闻摄影、生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舞台摄影、广告摄影。
  
   六、电影与电视
   电影和电视是最年轻的艺术,同时又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艺术。它们不断地使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手段,使自己获得了无与伦比的表现能力,拥有了最多的受众。
   电影是在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八八九年,狄克逊在美国拍摄了一小段连续的画面,只是表现一个人打喷嚏的短暂过程,被看作是电影的萌芽。初期电影只是生活片断的简单记录,还不具备艺术的性质。进入二十世纪,有情节的戏剧内容才被引入电影。一九二七年有声电影出现,使电影突破了单纯依靠视觉的局限,成为一种视听艺术。
   电视在二次大战后才进行实际应用,但是它依靠最新的录制和传播手段,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甚至使电影受到巨大冲击。具有艺术属性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在这里使用的电视概念,应当理解为"电视艺术"。
   (一) 电影与电视的主要特征
   电影与电视毕竟是两个门类,但在艺术特征方面又存在许多近似以致相同的方面,因此这一问题就带有一定的复杂性,甚至存在差异很大的意见:有的人认为它们之间有着"根本区别",有的人又认为它们是"同一种艺术"。说有根本区别,理由主要是由于供观众观看的方式不同,从而导致艺术要求的诸多不同。说是同一种艺术,主要理由是它们的表现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应该说,电影与电视之间,从艺术特征来说,基本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传播方式和接受环境的不同,有些方面也形成一定的差异。
   下面先分析共同特征,再对差异之处进行探讨。
   1.运动的画面语言
   电影与电视主要是依靠画面来表现的。由画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是它们的第一要素。
   影视画面是运动的,与绘画、摄影具有静止性的画面根本不同。它们不是通过瞬间来反映生活,而是可以直接反映生活的某些过程。
   电影在成熟的过程中,利用拍摄成的胶片可以任意组接这一优势,创造了蒙太奇。蒙太奇是从法国建筑学上借来的名词,原意是把各种材料按照总的计划安装在一起,使它们各自的作用上升到更高恶境界。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画面语言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可以使镜头之间通过组接,获得更多更深的涵义,产生"1+1>2"的效果。长镜头也是构成画面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采用较长时间不间断地连续拍摄,比较充分而且更具有更大的可能性。电视在处理画面语言的时候,同样采取这样一些手法。
   2.声画结合
   有声电影的出现,把画面同声音结合起来了,使电影成为视听艺术,表现力得到极大提高。电视没有默片阶段,一开始就是声画结合的。声音与画面相结合,也是影视艺术所独有的特点,既不同于美术、摄影,也不同于戏剧等表演艺术。影视中的声音,包括对话、音乐和自然音响等。声画结合有两种方式:声画合一与声画分立。声画合一是比较平常的方式,是对生活实际的模拟。比如画面上人在说话时同时出现话音。这种结合方式除了使内容更明确更充实之外,还可以增加真实感和感染力。声画分立的处理方式,使画面同声音有一定的间距,两者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英国电影理论家林格伦为此举出过这样一个实例:"银幕上的画面出现监狱教堂中的囚犯们在讲台的阴影中传递武器,但是配合这个画面的声响却是牧师的声音:'你们不要杀人。'"这种处理是符合规定情境和人物心理的。影视中的音乐同画面的关系,通常也处于这种状况。它不是直接来源于画面中的事物,而是相对平行,又与画面融汇在一起,对于渲染气氛、刻画心理、创造意境发挥着重要作用。林格伦把这种音画关系比喻为"二重奏",两部曲调合奏起来能够成为一支完善的曲子。当然,在影视艺术中除音乐电视等特殊样式外,画面的地位始终是最重要的,但是经过正确处理的声音会大大丰富和增加画面的容量。
   3.时空转换的自由性
   影视的时空转换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顺序式结构与交错式结构。
   4.追求逼真
   追求真实,是艺术本性的要求。"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是公认的真理。这里所说的,是指本质的真实,而不是表面形态的逼真。
   (二) 电影与电视的类型
   1.故事片:电影艺术的主要类型。
   2.美术片
   3.科学教育片与新闻纪录片:简称科教片
   4.电视剧: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艺术。它首先是在一九三○年由英国广播公司播映的。电视剧的类型,有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短剧和小品等。
   5.电视文献片:有如电视艺术中的报告文学,它一般以实际生活中有意义的真实的人物、事件或其他事物为题材,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摄制,内容可以涉及历史、人文、风光、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
  
   七、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作为材料和手段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现实的,因此也称为语言艺术。在整个艺术系统中,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广泛的联系,并且处于基础地位。不少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离不开文学。
   文学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对于提高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从小就要受到文学的哺育和熏陶,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塑造的形形色色的典型形象世代相传,家喻户晓。文学是历史最悠久的艺术门类之一。原始的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分化之后,文学就独立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体裁多样、手法丰富的一个宏大的艺术系统。
   (一)文学的主要特征
   1.形象塑造的间接性
   文学塑造形象的方式是间接的。因为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代表一定概念的符号,文学家只能使用这些符号对自己心灵中孕育成功的艺术形象进行传达,而不能直接塑造形象本身。因此黑格尔说:"所以诗人的创造力在于能把一个内容在心里塑造成形象,但不能外现为实在的外在形式或旋律结构,因此诗把其他艺术的外在对象转化为内在对象"。他认为,诗(即文学)的内容、媒介的表现方式都是观念性的。文学中描写的人物、环境和音响等,实际上是看不到、听不到,更是不可触摸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能够对人物、情境等做出极其生动的描写,但是所谓"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也只能是在读者的想象中唤起的感受。由于文学形象不是直接诉诸感官,而是诉诸想象,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因而也被称为"想像艺术",与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等相对应。
   2.艺术表现的广泛性
   艺术形象的间接性以及随之带来的不确定性,是文学的短处和局限性。但是另一方面,文学所使用的语言手段又拥有无比广泛的表现能力。它能够表现作家所意识到的一切事物,包括存在于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的事物。
   (二)文学的类型
   对于文学体裁的划分,历来存在"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三种方式。"二分法"分为韵文和散文,这是中国古代就有的一种方式,是根据作品的语言"有韵"和"无韵"来划分的。"三分法"分为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这是欧洲传统的划分方式。十九世纪俄国理论家别林斯基就说过"诗只有三类",这里的"诗"就是指文学。一九七八年在莫斯科出版的波斯彼洛夫的《文学原理》,仍然沿用这种分类方式。"四分法"把文学体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种。这是中国现代主要使用的方法。
   各种分类方法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不能划出绝对的界限。如在"三分法"中,抒情文学既包括抒情诗,也包括抒情散文;而叙事诗也有较重的抒情成分,归入叙事诗就显得有点勉强。"四分法"虽然照顾到文体状态、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划分得也较为细致,但是散文诗似乎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难说归于哪一种是完全恰当的。而且散文包罗杂文、随笔、游记、故事、寓言、报告文学等等,也显得庞杂一些。由于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新的文学样式还会产生出来,就像中国在有了诗歌和散文之后,又有了戏剧文学和小说;近代还有了散文诗和报告文学等。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的出现,更加丰富了文学的样式。但是在现代和当代,"四分法"仍然是中国文学界划分文学体裁的主要方式。这里采用这种方法,对四种体裁进行简要说明。
   1.诗歌
   诗歌是最早的文学样式,是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中分化出来的。由于与歌舞的密切结合,使它"生来"就具有节奏性和韵律性。中国古代的词、曲和现代的歌词也是与音乐相联系的。这样就在文体结构和语言运用上形成了一定的要求,格律也就成了诗歌形式上的鲜明特色。中国古典诗歌有严格的格律,特别是律诗和词,句式和音律都形成了特定的模式。欧洲的十四行诗,一首诗分两段,每段两小节,上段每小节四行,下段每小节三行,对每行诗的音节也有要求。现代的"自由体"诗歌,形式上虽然没有严格规定但也讲究节奏和韵律,小节和句式也要相对整齐一些。
   注重抒情是诗歌的另一特点,而且是最具有本质意义上的特点,没有对于情感的抒发也就没有诗歌。所以郭沫若称"诗人是感情的宠儿"。诗歌一般篇幅比较小,形式上有严格规定,在对情节和事物的具体描述方面,远不如小说和散文那样便利。但是它富有节奏性和韵律性,与音乐比较接近,这就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了优势。诗歌在叙述与描写方面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冷静的描述同诗歌是绝对不相容的。有不少写景诗,使用的都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即使是叙事诗也总是通篇充满感情色彩,而且经常要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处展开抒情。诗歌更是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因此抒情诗在诗歌中占有最大的比重。
   诗歌还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被认为"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总是选择最使人感动的内容去表现,并且以少胜多地使它获得广泛的意义。诗歌的描写总是抓住最具有特色的事物,从而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诗歌的语言也是最为精炼的,诗人艾青称它是"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
   诗歌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根据语言格式的不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史诗、颂诗、爱情诗、讽刺诗、风景诗等等。
   2.散文
   散文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文学体裁,形式多样、手法灵活是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它的题材也几乎不受限制,从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到日常生活中的小感触,以至一花一草,都可以纳入。在表达方式上也毫无局限,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都可以任意利用;一篇作品可以侧重使用其中一种,可以同时交替使用。
   "形散神不散。"这也是文学界讨论散文特点时得出的一个共识。优秀的散文,可能看起来是恣意挥洒,不拘一格,说古论今,旁征博引或随意点染,然而思想意图总是明确突出的。表面形态的"散"与内在精神的"不散",在这里形成了辩证的统一。
   散文的又一个特点是不尚虚构,这一点也是和小说、戏剧、叙事诗不相同的。散文中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等,一般都有实际依据。当然,不能说散文中没有想象、夸张等等;相反,运用想象、联想、推理等等,对于散文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散文的分类,根据主要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记叙文、论说文和抒情文三种类型;根据形式与内容的差异可以分为小品文、杂文、扎记、随笔、游记、报告文学等等。报告文学是二十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散文品种,主要以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受公众关注的事件或人物为内容,具有新闻性,愈来愈多地为报纸和刊物所采用。有时也把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来对待。
   3.小说
   小说以塑造形象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和设计生动的故事情节为基本手段,来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这是小说的一个最明显的、最基本的特点。
   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虽然根源于社会生活,而且要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和原型,但是并不去写真人真事,而是要进行虚构和典型化的创造,这是小说的另一特点。
   小说因为要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描写复杂的生活现象,在同一作品中经常使用多种表达发式和手法。这是小说的又一特点。别林斯基在谈论小说的特点时说:"才能在这里感到无限的自由。"他说在这里可以使用一切文学手段,既可以像诗歌那样抒情,也可以像戏剧那样让人物直接地"表达自己",还可以使用在一些体裁中不能使用的旁白、议论等。
   小说的类型,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形成它们之间的区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著名文学家茅盾问道:"'长篇'和'短篇'的区别是否在于篇幅的长或短,故事的简单或复杂,以及人物的多或寡呢?"他回答到:"可以说,区别就在于这些方面,但是,这还是表面的区别。除此之外,还有实质上的区别。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许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长篇小说则不同,它的反映生活的手段不是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断,而是有头有尾地描绘了生活的长河。短篇小说的人物不一定有性格的发展,长篇小说的人物却大都有性格的发展。"这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除了篇幅长短的表面形式之外,主要还在于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差异。西方还有人在谈到短篇小说的特点时说:它"是人类命运无穷的长诗中的一个插曲"。中篇小说的状况基本是介于长篇与短篇之间。它可以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活面貌;对于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开展,有较多的回旋余地;除了主要人物之外,有可能塑造较多的人物。
   4.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也称剧本,是供戏剧演出用的文本。主要利用人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是它的第一个特点。剧本的写作,除了开篇关于人物的姓名、年龄、身份、性别以及剧情发生的年代、地区和场景等做简单提示之外,全部要写出人物的具体对话,其间只是穿插一点有关人物动作、表情和场景转换的简单提示。它不能像小说和散文那样,从侧面对人物进行介绍和描写,更不能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作者也不能参与评论和抒发感情。
   剧本是供戏剧演出用的,一切都要符合戏剧的要求,因此要有戏剧性,这是它的第二个特点。所谓戏剧性,就是要在舞台上演化为演员的行动和剧情包含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文学的第三个特征,是选材有限制和表现要集中。因为剧本是要搬上舞台由演员演出的,而且人物之间要存在矛盾冲突,所以题材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些可以写成小说的材料,不一定能写成戏剧。而且戏剧的全部内容,最多只能在几幕或几场中来表现,整部戏的长度也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这就要求剧本的情节结构更加集中。
   戏剧文学中包含了电影文学剧本和电视文学剧本,一般把这两种剧本相提并论,统称为影视文学。影视与戏剧剧本根本不同的是,影视剧本不是供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而是为了摄制成活动的影视画面,这样就导致了它本身的独特性。
   影视剧本的特征,首先是"视觉造型性",因为"电影是用具有视觉造型性的画面语言来叙述故事的"。影视剧本中的一切表述,必须能够用银幕或屏幕上可视的画面表现出来。一切概括性的叙述和抽象的议论等,在这里都是无用的。
   镜头的转换、组接是影视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其中包括"蒙太奇"手法,影视剧本还必须体现出这一特点。影视剧本只要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随时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这一点也是与戏剧剧本完全不同的。影视剧本所重视的,是将要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各个镜头之间的内在联系。影视剧本的又一个特点,就是要考虑到声音的因素。影视虽然以视觉形象为主要表现手段,但也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影视剧本必须能够发挥声音的作用,才能使影片或电视剧取得圆满效果。这里需要的声音首先是人声,其中主要的又是对话。但是影视中的对话与戏剧中的对话不同,因为人物性格和情节内容都主要不是依靠对话来表现,所以对话应当尽可能少。人声还包括人的叫喊等其他表现感情的声音。影视艺术就是以画面同声音相结合来进行表现的。
  
   八、建筑与园林
   建筑与园林都是实用艺术,而且都旨在改善和美化人类自身生活的环境。两者经常互相联系,有时还互相成为对方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建筑
   建筑是在原始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一个空间,以满足人的居住的需要。而人在建筑实践的过程中,总是出于天性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恩格斯说,到原始社会末期,已经有了"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建筑一直沿用着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轨道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很快超越了单纯居住的需要,突出了宗教的、政治的、文化的内容。重要的建筑往往具有精神意义或标志作用,或者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雨果在他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从世界的开始到十五世纪,建筑学一直是人类的巨著,是人类各种力量的发展或才能的发展的主要表现。"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实用是它的基本功能,审美功能是建立在实用功能之上的。古罗马时代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过适用、坚固、美观三个原则,而且还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这些意见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在技术、科学和思想、艺术等各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力。
   1.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
   a.空间与实体统一
   在空间与实体两方面的关系中,处于内部的空间是根据,是主要方面;展现出来的实体是服从于内部空间的。
   在建筑中,空间与实体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这样构成完整的建筑作品。建筑的艺术性或美感,既从实体造型方面也从空间结构方面体现出来。建筑物的空间,也包括暴露在露天的部分,如庭院、露台、房间之间的连接或过渡地段等等,即"没有屋顶的建筑",它的结构和层次,会使人产生美感和愉悦;当空间更加舒适、更加宽阔、更加富有变化,给人的美感就更为强烈。在实体造型方面,一座建筑物也总是十分重视总体和局部的审美价值。虽然,建筑物在建造的时候,外在形体的面貌要根据对于内部空间的实际需要来决定,但是当人们把它作为审美对象来进行观赏的时候,外在形式却具有独立的价值。例如长城的雄伟磅礴,故宫的壮丽辉煌,巴黎圣母院的巍峨奇巧,悉尼歌剧院那种碧海扬帆的意韵,首先是从它的整个外观上感受到的。人们在欣赏建筑美的时候,经常也和欣赏艺术美和自然美一样,具有超功利的性质,并不和实际利害联系在一起。
   b.艺术与技术结合
   建筑的艺术创作,必须凭借技术的支撑。而技术的特点和发展程度,又要受到物质和文化条件的制约。艺术与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意大利现代建筑家奈尔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建筑是,而且必须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是技术加艺术。"
   c.风格性和象征性
   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因此它总是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因此欧洲人称它为"石头的史书";也有人说它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
   意大利人布鲁诺•赛维在论述建筑艺术的时代特征时,说古埃及的金字塔等体现了"敬畏的时代",古希腊神庙等体现了"优美的时代",古罗马的斗兽场体现了"武力与豪华的时代",中世纪哥特式教堂体现了"渴慕的时代",等等。众所周知,建筑不是通过再现生活的具体面貌来反映时代的。它的时代特征,当然与它的使用是分不开的,除了来自它在当时所实现的功能之外,就是它所具有的风格。时过境迁,原有的功能消失之后,风格依然鲜明。建筑除了现实出时代的特征之外,还具有民族的和地域的特征,这些都是通过总体的风格体现出来的。欧洲的教堂、伊斯兰的寺院、中国的陵园等等,很容易从风格中辨认出来。
   建筑作品特定的精神内涵往往是通过象征手法体现出来的。如黑格尔所说:"建筑是与象征型艺术形式相对应的,它最适宜于实现象征型艺术的原则,因为建筑只能用外在环境中的东西去暗示移植到它里面去的意义。"
   2.建筑的类型
   一般以功能为标准划分: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宾馆建筑、文教卫生建筑、交通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等等。
  
   (二)园林
   1.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
   园林是主要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也利用人文因素旨在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场所,是人造的景观,是自然的和自在的景观的艺术体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于园林下了这样的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领域。"在现代,人们还自觉地把园林建筑作为促进生态平衡的一种手段,把它作为城市建设的内容之一。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以下要素:一是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憩活动;二是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三是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景观的意义。这些要素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
   2.园林的类型
   园林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从英文看,园林和公园都是park是包括公园在内的。随着园林自身的历史发展,园林的实际内容也在逐渐变化和延伸。在古代,中国的殷、周和西亚的亚述,辟有牧养禽兽供上层社会狩猎游乐的境域,称为囿或猎园。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宫苑或苑,属于宫署和私人的称园、园池、宅园或别业。"园林"一词,始出于晋代和南北朝时。北魏张炫之的《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伦的住宅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的概念更趋广泛,一般指各种游憩境域。到了近现代,园林的范畴,除了传统概念中的庭园、宅园、花园、公园等之外,还包括植物园、动物园、城市绿化地带和自然风景区等等。
   园林的类型,由于实用功能以及同住宅的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划分出了有如上述那样一些名目。但是也由于园林在形式、风格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也可以说是不同的类型。
   从世界范围来看,园林的主要流派有三个,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
   a.欧洲园林 以法国园林为代表。其他不同风格中地位比较重要的是意大利台地园和英国自然风景园。
   b.阿拉伯园林 发端于古代巴比伦和波斯。
   c.东方园林 发端于中国,也以中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园林建设始于殷周时代。秦汉时的帝王宫苑已具有很大规模,以湖水为中心,建山建岛,修筑宫室。这种"一池三山"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园林的传统。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他的园林学著《园治》中说:园林的建造应当是"虽由人作,苑自天开"。这是对中国园林基本特点的精当总结。"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造园家总是力图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深远的意境。因而采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对次和层次,创造出深远的意境。
   3.园林与建筑的密切联系
   园林与建筑都是人类为改造自身的生活环境所进行的创造,是一定意义上的环境艺术,都是在地面上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可移动。一般来说,园林中不能没有某些形式的建筑;而建筑只要有条件,就会带上园林。
   园林中的建筑,以造景为宗旨,供人观赏、游览和休息。
   园林附属于建筑,是两者相结合的另一种形式。传统格局是宅院或宅外设置庭园或花园。
  
   九、其他艺术门类
   还有一些其他的艺术门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曲艺和木偶等。
  
   第三节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一、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才使它区别于其他门类的艺术而独立存在。但是各门类之间的关系又不只是相互区别和相互独立,而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融通的。
   不同的艺术门类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甚至结合在一起,首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这是它们共同的"基因",是它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另外,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特点。
   不同艺术之间的联系和融通,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方式:
   (一)吸收与借鉴
   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收自己需用的东西。
   (二)配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是并不改变各自的性质。
   (三)结合
   这种方式,是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例如原始艺术中诗、歌、舞的"三位一体",就是这种情况。这种结合的方式,不能理解为几种不同的艺术类型的相加,而是几种艺术因素的融合。
  
   二、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发展
   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经历着分化和综合的过程。诗歌和音乐从原始歌舞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这可能是第一次分化。从此文学、音乐和舞蹈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文学在诗歌之后,又出现了散文,然后又相继出现了小说和戏剧文学等等。音乐逐渐形成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其中器乐又发展为各种演奏形式,直到规模宏大的交响乐;声乐也形成了许多样式,以至与戏剧相结合而产生了歌剧。舞蹈也在发展中形成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等等。戏剧和歌剧、舞剧都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电影则是更大范围的综合。
   每个艺术门类以及其中的各种样式,都是一个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各自闭关自守的领地。只要有了一定的条件,它们都会从其他艺术中吸取营养,甚至同其他艺术结合起来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品种,这样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并使得整个艺术系统得到发展。这是艺术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艺术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而形成的现代工业设计,更是一股澎湃于整个生活领域的宏大艺术潮流。它不仅对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也影响到艺术领域的美学观念,催动着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各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形式正在不断吸收新的营养,更新着自己的面貌;新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涌现。
  
  
   完成时间:2003年10月23日,22点12分。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喜欢就顶一下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