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器与三缄其口的铜人

      优秀文章汇集Excell 2005-10-9 12:43:00
资料来源:
www.ad1979.net/leadbbs/showthread.asp?threadid=2767
孔子观于周庙而有欹器焉,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盖为右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叹曰:“呜呼!恶(乌)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挹(抑)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 (《说苑·敬慎》,又见《荀子·宥坐》)


欹器是一种储水的陶罐。它无水则欹(倾斜),满水则覆,水量适中则正;人们时常置之座右,以为修身鉴戒,因为它将居安思危的哲理形象化了,而且几乎是量化了。

欹器表明,“满则覆”;这正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安其所安,反而成危之象。而所谓的“持满之道,抑而损之”;则意味着居安在於思危,有将居安思危智慧予以量化的味道。至於究竟损到多少为好?文中说,“损而不极”;不极就是不要达到极点,因为物极则反矣,不极反而是最大的极。所以这种自我抑损,看上去是损,其实是益,这就叫“自损而终,故益”。

欹器的一体三态,告诫人们满则招损谦乃受益,宜其成为右坐之器。而在它的背後深处,成为灵魂的,则是那个闪光的,三极之道。
资料来源:
www.mhwnet.com/ye/076.htm
金人铭
春秋•周•佚名

【题解】
《汉书•艺文志》有《黄帝铭》六篇,今已亡。据王应鳞考证,《金人铭》即为《黄帝铭》六篇之一(《〈汉书•艺文志〉考》)。此文选自《孔子家语∙观周》,文前有“孔子观周,遂入于太祖后稷之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云云,大致意思为:周朝的始祖后稷的庙中有三个闭着嘴的铜人,这篇铭文就是孔子在铜人背上看到的刻文。刘向所著的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的《说苑•敬慎篇》所载与此文大致相同。从《金人铭》亦可佐证自称为黄老之术的道家《老子》的思想源头。

【原文】
古之慎言人也①。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 勿谓何患, 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②。焰焰不灭,炎炎若何③;涓涓不壅,终为江河④;绵绵不绝⑤,或成网罗;毫末不扎,将寻斧柯⑥。诚能慎之,福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⑦,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⑧。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⑨。温恭慎德,使人慕之⑩。执雌持下⑪,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⑫。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⑬,谁能于此?江河虽左,长于百川⑭,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⑮。戒之哉!

【注释】①言三个铜人是从前最慎重于言语的人。 ②伺:探察。 ③焰焰:小火。炎炎;大火。 ④涓涓:小流。壅:堵塞。 ⑤绵绵:第一个绵指丝绵,第二个绵指连续不断。 ⑥扎:捆扎。柯:斧柄。 ⑦强梁:凶暴,强横。 ⑧上:官长。 ⑨上、先:超过;下、后:退后。 ⑩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温顺、恭俭、谨慎的品德,令人仰慕。 ⑪执雌持下:甘居人下。 ⑫或:通“惑”,迷惑。徙:迁,此指随众流。 ⑬人弗我害:别人不会加害我。
⑭江河:长江黄河。左:古人尊右,左指较低的位置。长于:比……长。 ⑮亲:亲疏(之分)。而能下人:谦下待人。
资料来源:
www.yjsy.ecnu.edu.cn/jszj/%BC%AF%B2%BF/%CE%C4%D0%C4%B5%F1%FD%88(%D5%B2%D3%A2%C1x%D7C)/w03.htm

〔 五 〕   《 孔 子 家 語 ‧ 觀 周 》 : 「 孔子 觀 周 … … 有 金 人 焉 , 三 緘 其 口 而 銘 其 背 曰 : 古 之 慎 言人 也 。 戒 之 哉 ! 無 多 言 , 多 言 多 敗 。 無 多 事 , 多 事 多 患。 安 樂 必 戒 , 無 所 行 悔 。 勿 謂 何 傷 , 其 禍 將 長 。 勿 謂 何患 , 其 禍 將 大 。 勿 謂 不 聞 , 神 將 伺 人 。 燄 燄 不 滅 , 炎 炎若 何 。 涓 涓 不 壅 , 終 為 江 河 。 綿 綿 不 絕 , 或 成 網 羅 。 毫末 不 扎 , 將 尋 斧 柯 。 誠 能 慎 之 , 福 之 根 也 ; 曰 是 何 傷 ,禍 之 門 也 。 強 梁 者 不 得 其 死 , 好 勝 者 必 遇 其 敵 。 盜 憎 主人 , 民 怨 其 上 。 君 子 知 天 下 之 不 可 上 也 , 故 下 之 ; 知 眾人 之 不 可 先 也 , 故 後 之 。 溫 恭 慎 德 , 使 人 慕 之 。 執 雌 持下 , 人 莫 踰 之 。 人 皆 趨 彼 , 我 獨 守 此 。 人 皆 或 之 , 我 獨不 徙 。 內 藏 我 智 , 不 示 人 技 ; 我 雖 尊 高 , 人 弗 我 害 。 誰能 於 此 。 江 海 雖 左 , 長 於 百 川 , 以 其 卑 也 。 天 道 無 親 ,而 能 下 人 。 戒 之 哉 ! 」

            范 注 : 「 周 公 《 金 人 銘》 無 可 考 。 案 嚴 可 均 ( 《 全 上 古 文 》 卷 一 《 金 人 銘 》 注) 云 : 《 金 人 銘 》 舊 無 撰 人 名 。 據 《 太 公 陰 謀 》 《 太 公金 匱 》 , 知 即 黃 帝 六 銘 之 一 。 《 金 匱 》 僅 載 銘 首 二 十 餘字 。 《 說 苑 ‧ 敬 慎 》 篇 載 其 全 文 , 錄 之 於 下 : 孔 子 之 周, 觀 於 太 廟 , 右 陛 之 前 , 有 金 人 焉 , 三 緘 其 口 而 銘 其 背曰 云 云 。 」 其 文 與 《 孔 子 家 語 》 所 載 略 同 。 范 注 : 「 此道 家 附 會 之 辭 , 偽 跡 顯 然 , 不 可 信 。 」

            《 注 訂 》 : 「 《 金 人 銘》 撰 人 失 載 , 此 云 周 公 , 必 舍 人 別 有 所 據 , 蔡 邕 《 銘 論》 有 『 周 廟 金 人 』 語 。 」 郭 注 : 「 今 案 此 銘 刻 之 於 周 之太 廟 , 故 彥 和 云 『 周 公 慎 言 於 金 人 』 也 。 」 《 斟 詮 》 :「 古 所 稱 金 人 , 多 鑄 銅 為 之 , 即 銅 人 也 。 」

〔 六 〕   《 淮 南 子 ‧ 道 應 》 篇 : 「 孔子 觀 桓 公 之 廟 , 有 器 焉 , 謂 之 宥 卮 。 孔 子 曰 : 『 善 哉 ,余 得 見 此 器 。 』 顧 曰 : 『 弟 子 取水 。 』 水 至 灌 之 , 其 中 則 正 , 其 盈 則 覆 。 孔 子 造 然 革 容曰 : 『 善 哉 , 持 盈 者 乎 ! 』 」 按 梅 注 引 《 家 語 》 與 此 略同 。

            《 校 注 》 : 「 按 仲 尼 觀欹 器 事 , 互 見 各 書 , 早 者 自 屬《
荀 子 》 ; 然 舍 人 『 革 容 』 二 字 , 則本 《 淮 南 子 ‧ 道 應 》 篇 也 。 ( 上 言 「 慎 言 」 , 故 此 以 「革 容 」 對 。 ) 」

            紀 評 : 「 欹 器 不 言 有 銘, 此 句 未 詳 , 或 六 朝 所 據 之 書 , 今 不 盡 見 耳 。 」 周 注 :「 欹 器 不 聞 有 銘 , 這 是 連 類 而 說 。 」

            「 欹 器 」 , 本 作 「 敧 器」 。 《 荀 子 ‧ 宥 坐 》 「 有 欹 器 焉 」 楊 倞 注 : 「 《 文 子 》曰 : 『 三 王 五 帝 有 勸 戒 之 器 名 侑 卮 。 』 注 云 : 『 欹 器 也。 』 」 「 欹 器 」 當 為 古 代 盛 酒 用 的 一 種 祭 器 , 因 其 傾 欹易 覆 , 故 名 。 晉 杜 預 、 南 朝 祖 沖 之 皆 曾 仿 制 , 今 其 制 已不 傳 。 「 革 容 」 , 變 色 , 指 引 起 警 惕 。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喜欢就顶一下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