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酒者有酒隐,好烟者有烟隐,喜茶者有茶隐。烟、酒、茶可谓是男人的生活“伴侣”了。本人三者只好其二,酒则是可有可无之物,于是乎常和朋友去茶楼品茶。现在的茶楼,不似旧式茶馆,大都装有现代电子音响设备,有的就称为音乐茶座。茶楼的风格各不相同,但大多都很雅致,因而就有些品味,有些情调。置身其间,若有若无的轻音乐常在你不经意时流入你的耳廓,让你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氛围。
茶文化的确不简单。从古到今,品茶都是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生活之一。品茶品出的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数不胜数,很多都能让人产生共鸣,譬如“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等等。所以,朋友常说,茶楼是聊天会友的好去处。而我却不太喜欢现在的茶楼。如我愿,当在背山面水的乡间筑一茅屋,有一茶童专事敲火烹茶,再有仨俩朋友,而后海阔天空,任日影慢慢滑过,方才是会朋接友的好去处。朋友便笑说,太雅,只能偶尔为之。久居城市,还是茶楼好。我也笑说:并非真雅士。
其实,不论雅和俗,茶文化都浸透到了历史的角角落落、生活的方方面面。岂止文人,普通百姓的喝茶也是有着另一番情趣的。有时翻阅野史笔记,常有心得。清代各地的茶铺都很多,在茶铺聚集的人们,用不着正襟微坐,喝茶的姿态也各有千秋,甚至喝茶的茶具也可随意,那种“有盛以壶者,有盛于碗者,有坐而饮者,有卧而啜者”的状态,着实描述了茶铺和茶客间的一种亲缘,使每一个来到茶铺的人都感到了轻松和随意。因此,不仅是男人,妇女们也是茶铺的常客。然而,看《清稗类钞》,看到了一个故事却着实让人为下层女人们鸣不平。说的是在同治、光绪年间,苏州有一个叫谭叙初的藩台不知哪根神经出了毛病,竟然下令禁止普通百姓家的女人和大户人家的婢女、女仆入茶铺。但因为苏州民间饮茶相沿成俗,令行而禁不止,使这位藩台丢大了面子。一次出门,恰遇一婷婷女子将入茶铺。他让人喝住女子,问明身份,原来是一位大户人家的仆女。藩台遂对女子说:我以禁矣,何得复犯?女子无语。藩台灵机一动,强令女子脱下鞋子光着小脚回转,看着女子艰难而缓慢的走姿,恶作剧似的讥讽道“汝履行如此速,去履必更速也!” 这个愚蠢且残酷的藩台,其实不懂何为品茶。因此,这段故事不胫而走,传播士林,成为茶客们讥笑无德官员的笑谈。
南昌人历史上就有在茶馆聚会的习惯。据传,南昌摆茶铺,开茶馆也有千年的历史。江南一带数南昌茶馆最多,规模也最大。以解放前夕的南昌为例,当时人口不过20多万,而茶馆就有200多家,遍布在全市四面八方,各个角落。在以江南才子王船山命名的船山路一条街上,就开有宝华楼,聚贤楼,陈源发3座大茶楼,相隔不到300米,各自都设有400-500个座位。靠闹市区,有德春愿,春园阁大茶楼,靠东、靠北还有福裕楼、万花楼、四海全、福兴润、杏花园等大茶楼。其中,福裕春茶馆,就有号称南昌市半个员外之说。
每天,熙熙攘攘的人们从早到晚都聚于各家茶馆,他们当中有的来商定婚丧大事,有的来调解民事纠纷,有的来洽谈生意,还有的来联系劳工等等。
由于饮茶的历史悠久和风气普及,注定了茶楼本身的多功能,茶馆更是成了生意人获取信息的场所之一,充满了商业气息。闹市之外的茶馆,都是菜农、菜商结账、休息和打听行市的地方;闹市中心的茶馆也是交易场所。当然,茶馆不能有大的买卖,只能是小巧玲珑的鸟雀生意。雀笼点缀着茶馆的风景,鸟雀的鸣叫和茶汤的雾气滋润着茶馆的生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们收工后也上便宜的茶馆喝大碗茶,休息、聊天或分账。
看来,不仅仅是品茶,喝茶也须坐在茶馆里才有味道的,不然,怎么会有“泡茶馆”、“打茶围”一说呢?就是今天,每逢节日,领导为了表示对群众的关心,不也要来一个“茶话会”交流感情么?所以,茶楼当雅俗共赏,进入茶楼,最好不要听见“欢迎光临”,一句“客官,来杯茶吧”足矣。
在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艺苑中,客家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其以古朴见奇闻,以保健见奇效,自古闻名遐尔。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普通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即请喝擂茶。客家人制擂茶,以妇女见长。其擂茶有一套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一是口径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约85厘米长的擂棍;三是用竹篾制成的捞滤碎渣的“捞子”,制作擂茶,用一把好茶叶,适量芝麻,几片甘草等,置入擂钵,手握擂棍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规律旋磨,间或中间擂击,将茶叶等研成碎泥,即用捞子滤出渣,钵内留下的糊状食物或叫“茶泥”、或称“擂茶脚子”。再冲入沸水,适当搅拌,佑以炒米、花生、豆瓣、米果、汤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了。品尝擂茶时,茶桌上荡溢出一片诱人的清香,一口试饮,口舌生津,满腔留香,二口深饮,神气仙人,通体舒畅。
制作客家擂茶是要科学合理的配料。这除了要用好茶、芝麻为主原料外,配料可随时令变换。春夏湿热,可采用嫩的艾叶、薄荷叶等,秋日风燥,可选用金盏菊花或白菊花、金银花等,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等。也可按人所需配不同的料,形成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擂茶”。如加茵陈、白勺、甘草,为“清热擂茶”;加鱼腥草、霍香、陈皮,为“防薯擂茶”。经医学验证,擂茶对常年生活在大山谷瘴气较严重的客家人,有一种独到的驱邪健身功效。君不见客家老翁老妇,精神健旺,少病少痛,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常饮客家擂茶。
客家擂茶还有历史典故呢。相传三国时期,刘备领兵驻扎江南,时正酷暑,将士们不服水土,一个个又吐又泻,军营皆成病房。这可急坏了刘备,到处求医寻药无济于事。有客家老婆婆闻知此事,大发善心,走家串户动员众客家乡亲动用“擂茶三宝”,使刘备的将士们饮后病情大减。客家擂茶从此更是盛名远播。
不止是中国人讲究喝茶的群聚性,外国人也是如此。比如欧洲人,自从学会了喝茶,其迷恋程度不比我们差,不过他们的称法更雅致一些,称为上午茶和下午茶。欧洲人中最喜欢喝茶的是英国人。自喜欢喝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于1662年嫁到英国成为皇后以来,英伦三岛便茶香弥漫,饮茶的时尚进而演化成了不可更改的生活习俗。每日的下午4时,英国人家家户户都雷打不动地围在一块喝下午茶。对英国人热衷于喝下午茶,英国大作家萧伯纳曾经非常幽默的作了一个小小的注脚:“破落户的英国绅士,一旦卖掉了最后的礼服,那钱往往还是用来饮下午茶的。”而那些用不着卖掉礼服的文人们便穿着礼服在下午茶的时间里群聚沙龙。由于这种文学沙龙以茶为主要饮料,文人在此的清谈,便被冠以“茶杯和茶壶精神”。就是在这样的沙龙里,一位英国作家端着茶杯说了这样一句话:“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
其实,英国作家的话不完全正确.茶岂止只能产生散文。据说,剧作家老舍特别喜欢坐茶馆,坐茶馆写出来的名剧《茶馆》是清末北京茶馆的缩影,其深刻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通过《茶馆》表现得淋漓尽致。曹禺也爱坐茶馆,甚至讨论剧本也要安排在茶馆里进行。想想茶馆里竟有震颤人心的《雷雨》,中国文人对茶的理解就比西方文人要高明多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应该是酒味茶香,兼而有之。
英国的文人不应该对茶只有简单的理解,大凡文人,都应该有一点历史知识。而稍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便会知道,英国的政治家们品到了茶的另一番苦涩。茶叶不单单改变了英国人的习俗,也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家们在世界上呼风唤雨的霸主地位。早先,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曾逼着美国人优先销售英国人运来的茶叶,又用茶叶税控制美国人自己的茶叶销售。美国人恼火了,他们冲到大海边,把停泊在波士顿港湾的英国茶船上的茶叶一股脑地倒进了大海。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就这样沿着茶叶燃烧起来了。战争的后果之一是美国人从此不喜欢茶,在美国人的茶室里,顾客们至今还是只吃冰淇淋、喝咖啡和别的混合饮料,茶的品用率极低;后果之二是英国人丧失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殖民地,英国的世界霸主的地位开始动摇。如今,英美的地位早就颠倒了,在国际事务中,英国人总是屁颠屁颠的跟在美国人的屁股后面行事。茶叶还单单是茶叶么?
喝茶的好处有很多,1660年,英国人的茶叶广告上就有“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服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但这个广告上还漏掉了一个最重要的好处,就是喝茶能够长寿。唐宣宗时,有一个僧人活到了130岁。唐宣宗曾前往拜访,问僧人服什么药得以如此长寿。僧人回答说:“从来不知药味,只是偏好喝茶。”唐宣宗遂令随行大臣赐给僧人名茶50斤。宋代喝茶的蔚然成风不知与此有没有关系。
茶叶与音乐戏曲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中最大的一块客家人聚居地赣南,由于地处偏僻,深山峻岭,云雾滋绕之茶园颇多,自古就盛产名茶,不仅饮茶之风甚浓,在茶区和乡村,由采茶歌、采茶灯发展而成的采茶戏也广为流传,其中以《俏妹子》、《吊拐》、《茶童戏主》等最家喻户晓。最为典型的当然要数湖北的黄梅了。现在很多的人都认为安徽是黄梅戏的艺术之源。其实黄梅戏的老家在湖北黄梅。有句话叫做“黄梅石头会唱歌”。在黄梅,“老稚相与歌于野,商贾相与歌于途”是平常事,甚至还传说一个叫做破额山的地方有一块神奇的唱歌石,那些五音不全的人只要在这块石头上躺下,就能妙解音律成为歌手。黄梅戏就是从采茶戏发展而来的。在黄梅县黄梅剧团的档案室里,陈列着几百种黄梅手撰戏剧本。这些剧本仿佛就是历史的脚步,引导人们见识黄梅戏是如何从采茶戏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安徽的黄梅戏就是黄梅的民间艺术家带到安徽去的。想想吧,由茶、采茶歌、采茶戏进而衍生出了《天仙配》、《女附马》等一系列影响了几代人的地方名戏。这茶文化哪里只是咂咂嘴唇喝口水那么简单呢。
每年阳春三月,成群结队的采茶女边唱歌边采茶,由此有了采茶歌,由采茶歌又孕育了采茶戏。也许正是因为茶叶是由女子们边唱歌边采摘的,品茶时想到采茶女便很自然,这大概是苏东坡说“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由来吧!由此看来,品茶似乎还要与音乐、舞蹈、戏曲、美女联系在一起才够味的。
走近茶楼,才知道,品茶不仅是品茶,还可以用茶的文化底蕴为自己添一抹神韵,用茶的清香之气冲淡生活的烦恼,松驰绷紧的神经,充实自己的情感。对酒当歌,对茶恣情。因此,朋友相聚,知己相逢,不妨走进茶楼去品茶。当然,还要品味融入茶中的文化、风俗及音乐,果真如此,品茶才算有了情调。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