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恐怕都会对“三味书屋”这个别具一格的私塾名匾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味”的真正涵义,是清朝年间一个叫王了望的人题写的中堂,即“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后来成了塾师寿镜家的祖训,尤其是读书这一“味”,更是须臾不可或缺。
做学问、搞研究的人要读书、好读书,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细想一下,难道读书仅仅是他们的事吗?读书学习的确是件苦差事,难怪有人说,与其那么辛苦,还不如饮饮茶、喝喝咖啡,或上网休闲休闲,何必自我折磨、自我孤寂呢?
其实,多读书、读好书,对任何人来说都会大有裨益。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率在加快,如果不能做到多读书、经常学习,就会造成旧的知识储备“坐吃山空”和“过期无用”,而新知识、新理念的汲取又跟不上,更会造成头脑空空、思想僵化,说话做事不是老套套,就是枯燥乏味,少有个人独到的见解。但好读书的人,在生活中就不会发生言之无物、言之无味的尴尬。人生下来,少有天才、全才,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工作、生活才能得心应手,说起话来才能引经据典、生动活泼,写起文章来也才能旁征博引、多些神来之笔,给人带来新风扑面的感觉。
养成多读书、好读书的习惯,也就多了个健康癖好,也就多了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还可因此降低沾染不良嗜好的几率。读书是件花时间、耗精力的事。有较多的时间读书固然是件美事,但能象鲁迅先生一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忙里偷闲地挤时间读书也未尝不可。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若能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登山”不止,多读书、好读书的癖好也就自然地占据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占据了自己的身心头脑,使你无暇、也缺少“机会”掉入不良嗜好的陷阱。以书为伴,看似孤灯一盏、影只形单,其实内心充实得很。与外界的喧嚣、浮躁隔离开来,定能从中找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任思绪飞扬,不断地启迪心志、净化灵魂。
多读书、读好书的同时,还能怡情养性、开阔眼界、提升境界、紧跟时代,使自己变得更加潇洒达观,使自己成为一个睿智的人。有人说,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辈子,就是“这辈子”;而读书的人可以活三辈子,除了“这辈子”,还有“上辈子”和“下辈子”。多读书、好读书的人就是这样能识天地之大、知环宇之广、明古今之事、晓人生之难,就能从容面对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潮涨潮退,坦然对待人生的得失沉浮、荣辱成败。一个人只有有了这样的视野和胸襟,才会对自身有个清醒客观的认识,正确把握身外的人和事,才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不会因为一时的怀才不遇而沮丧,不会因为志得意满而轻狂,不会因为工作艰苦但所得不多而愤懑,就会潇洒达观、自强自立、自尊自重……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