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2007-3-12 23:22

鞋摊上商场里每个家庭乃至每人脚上都有各式各样的鞋。
有皮的革的布的化纤的塑料的,有平跟高跟半高跟椎形柱形喇叭形根的,有方头圆头尖头翘头的,有系带不系带松紧带按扣拉锁的,有高腰矮腰带舌头不带舌头的。颜色有五颜六色之分,制作方法有模压上底一次成型之类,季节有冬夏春秋之款,型号有大中小号之异,用途除平时穿外,还有专供打球赛跑登山滑冰的品种,商标有皮尔卡丹金利莱蛤蟆王老人头驼鸟乔耐之中外名牌或不名牌,村姑大娘们一针一线做的无牌鞋也尚未绝迹。有货真价实的,有伪劣假冒的,还有价质不符的。鞋之世界,形形色色,着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时至今日,实乃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大景观。
说到鞋之景观,柏杨先生在《臭鞋大阵》里用“仰面朝天”“匍匐在地”“花开并蒂”“各奔东西”“张眉怒目”“委屈万状”“鞋鞋相迭”“把守在楼梯之口”等词语把鞋子的各种姿态写活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不同的人及其各式各样的处世生活状况呢?从楼梯上一堆堆的臭鞋中折射出人的素质,绝对的自私兼绝对的自卑。不过若现在柏杨老先生再到公寓的楼梯上走上三五十回,他老人家一定会发现“臭鞋大阵”早已移步室内了。并非完全是素质的提高,而是“梁上君子”光临太多的缘故。只是但愿别的什么臭×大阵也不要再出现才好。
鞋之繁多,自然是好事,爱美之人只是不要挑花了眼才好。就一般家庭来说,至少会有四种鞋子吧。
一曰皮鞋,一曰布鞋,一曰拖鞋,一曰高跟鞋。说起鞋的渊源,可谓久远了。我国先民始称鞋为“趿”或“履”。相传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此时,中国第一双皮鞋诞生。之于布鞋,《诗经》有“纠纠葛屦,可以屦霜”的句子。其中的“屦”,就是用麻、葛编成的鞋。先民穿鞋大致为防寒的吧。而高跟鞋却是女士们为了漂亮而穿的。要说高跟鞋的来历呢,还有一段故事在里面。传说15世纪时威尼斯有个商人,外出时害怕漂亮妻子行为不端,就给妻子定做了一双后跟很高的鞋,以防妻子外出。谁知妻子穿上这双鞋后,愈发显得袅娜风流,便常常穿着走街串巷,以此炫耀。不久,高跟鞋风行于世。
关于鞋的故事还很多。《寇准背靴》说的是北宋真宗年间,边关告急。圣上令杨延昭挂帅御敌。杨延昭生圣上气,不想去,就装病死。天官寇准是个机灵鬼,打守灵旗号,留杨府看动静。晚上,郡主提篮送饭。寇准脱下朝靴,背在肩头,赤足跟踪,发现并劝说杨延昭挂帅出征。留一段佳话传唱至今。还有个鞋的掌故叫:削足适履。从字面看就知道是个大傻削了自己足去适应鞋子。不过,这样的蠢事,现今社会似乎还在演绎。官场上讲适应、情场上讲磨合;工作单位学忍耐、十年闺女熬成婆,哪一件哪一桩不是悚目惊心的削足适履呢!记得当年读书时,语文课本里也有一篇《红军的草鞋》,好象说的是红军过草地时期的故事吧。当然,最轻松风流的掌故,就数《金瓶梅》里的事了。那里面的男人将美酒倒入女人鞋子里,闻着脚臭气捧起了喝。
红尘男女,不论长幼,出门在外,独独有两样鞋子是万千不想穿也不愿粘的。一曰:“小鞋”,一曰:“破鞋”。
“小鞋”也者,往往是不小心得罪住某位领导、某位上司了。他们就给你发“小鞋”。穿上“小鞋”会不舒服会窝火,情绪低落是小、事业受到伤害却大。于是,你不想穿小鞋,时时处处便要赔小心了。要是女人呢,还要时刻提防着别人送你一“破鞋”的绰号。粘上这个“雅”称后,你可就要倒大霉了。想想,“破鞋”呀,是别人穿过要扔的,谁还要啊。
有人说婚姻如鞋,这是很有些道理的。因为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知道,而婚姻合适不合适只有当事人最清楚啊!正所谓上路最怕穿错鞋,婚姻最怕受折磨。如果鞋子特别挤脚,还是趁鞋脚两伤之前赶快换一双吧。选一双合脚的鞋子,才能走更远的路。
鞋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总是默默地陪伴着你,走过春秋冬夏,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泥泞坎坷,也走过烟雨繁华。无论是万水千山,无论是天涯海角,鞋曾给你那么多的温暖,那么多实实在在的体贴与呵护。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