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风景系列散文之十四

      散文 2007-3-8 17:41
乡村风景(十四) 

犁自遥远的春秋时代向我们走来,直至而今的商业社会。漫长的岁月居然没能改变它的模样。战国烟云、秦汉关山、隋唐风韵、宋元演变、明清兴衰,犁一路纵览过来。
  犁的构造包括犁头、犁耳、犁底、犁弓、犁箭、犁梢、铲头、犁铧。。。。。。记得入学启蒙阶段,老师曾给我们出过一道谜题:“弯弯树,弯弯柴,能把地球翻过来。”这可难不倒我们这群乡下孩子,不假思索地齐声喊道:“犁!”小小的犁已经把中国大地整个儿翻了几千遍之多。犁是农耕社会的象征,就连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也不敢小看它,至少要装出对它的足够恭敬。明朝就有皇帝每年要在先农坛附近举行“亲耕”仪式的规矩。皇帝当然不会真的跑到田间地头牵牛掌犁,只不过手扶雕龙涂金的犁杖做做样子,然后就端坐在龙辇之内,接受臣民山呼万岁去了。即使皇帝“亲耕”有作秀之嫌,但也说明他未将农耕视为儿戏。
犁田看似轻松,其实还是个技术活。犁下的浅了,翻不到土,下深了,又翻不动土,甚至还会把犁头拗断。左手牵着牛绳,拿着赶牛鞭,右手扶着犁,光着脚,赤着背,嘴里还不停的吆喝着,不时扯扯牛绳,调整好方向,土飞快的向一边翻滚过来,散发出新鲜的泥土芳香。
农业集体化的年代,不是人人都可以掌犁的。将耕牛使唤驯服,把田犁的一样均匀、深浅,不留空隙和死角,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我父亲就因为是手艺人平时少有犁田,莳田季节就轮不到他来掌犁,反而我母亲因为从小就独挑家庭重担,农活样样在行,竟是我们村唯一一个女掌犁。农忙季节,乡民们每天都要起得很早,晨光熹微时就得套牛,这似乎已经约定俗成。后来学习古代汉语,知道古人早先是把“黎明”写作“犁明”的,《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每天,朝阳在犁尖破土的嚓嚓声中缓缓升起,云霞在耕牛的鼻息声里湮漫天际,新翻的土垡被朝霞涂上一层嫩红的光亮。大凡喜欢舞文弄墨之人,面对誊清的文稿,都会深悟“笔耕”之喻的神妙。
 更令我心醉的还是翻犁过的泥土散发出来的味道,那气味非常干净又带着点儿新泥的微腥,只有在刚刚卸牛的木犁旁边才能够闻到。人们把飞瀑流泉的附近称为“天然氧吧”,我敢断定,木犁旁的气息更有利于呼吸健康,我闻着它就会产生心旷神怡的快意。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